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肖艳丽  朱全国 《理论界》2009,(3):162-164
语境是理解意义的关键,语境观的变化直接影响人们对意义的理解.从隐喻的视野中理解后现代的语境观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深刻理解隐喻为何在后现代的语境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成为意义理解不可或缺的部分;二是可以充分了解后现代语境观以及其与现代语境观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隐喻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人脑的概念结构在本质即是隐喻的。本文所探讨的隐喻构建基本要素系统从隐喻最基本的要素出发,分析了各个要素之间最紧密的联系,并进一步从例证分析隐喻研究中最重要的概念入手,揭示了隐喻不同的心理表征形式及其理解过程加工特点等等,这些研究对理解人类认知和思维的本质特征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也为理解不同文化规约中的隐喻提供了线索。由于Lakoff在后续研究中存在着忽视文化因素对隐喻理解影响的缺憾,本文将文化因素对隐喻建构中肖似性的影响也作以添充,认为所有经验基础都发生在文化预设的大背景之中,文化因素在隐喻的始发域与目标域之间也起着非常重要的纽带作用,而隐喻的创造者和使用者正是一定文化的最佳载体。  相似文献   

3.
隐喻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又是一种认知现象.关联性是构成隐喻的基础,隐喻的理解过程就是寻找其中的最佳关联,取得语境效果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朱全国  肖艳丽 《理论界》2009,(11):124-127
在西方,对隐喻意义的理解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争议的中心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除字面义外是否有隐喻义的存在;二是隐喻的表现义与认知义之间的关系。事实上,如同一般的文学话语理论一样,意义总是在话语中呈现出来,对话语意义的理解总是从语词方面入手,进而达到对整个话语意义的理解。隐喻义在字面义基础上产生且不同于字面义,隐喻义分为认知义与表现义,文学作品中隐喻的认知义主要通过其表现义来实现。  相似文献   

5.
隐喻是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方式,植根于语言和文化中。将隐喻认知观引入到翻译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心理图像,加深对同一词在具体语境中不同含义的直观认识,从而扩大表达范围,增进表达效果;其次,隐喻是语篇组织和建构的重要手段,隐喻系统性的分析,有助于对语篇内在连贯性的理解;再次,隐喻既构成文化又传承文化,通过认知隐喻在翻译教学中导入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自觉意识和隐喻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6.
朱全国  汤红莲 《理论界》2010,(5):149-150
基于对话语的理解,隐喻的话语理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结构层面对隐喻话语进行分析,二是从形象层面对隐喻进行分析。结构层面的分析主要关注结构的思维模式、叙述模式、理解模式与形式模式。形象层面的分析主要关注隐喻话语中的形象构成方式。  相似文献   

7.
从心理联想、思维方式的角度探讨英语隐喻的类型和其生成与理解的心理机制等问题.一定语境条件下心理联想方向的不同决定着不同的隐喻类型:英语中存在着因事寄托的隐喻和因物感发的隐喻等两种心理联想隐喻类型.不同思维方式也决定着不同类型的隐喻,包括感性认识隐喻、理性认识隐喻和悟性认识隐喻等.  相似文献   

8.
人们对隐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狭到宽、从表层到深层的发展过程。隐喻不仅仅是语言内部的修辞手段 ,而且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息息相关 ,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隐喻作为思维工具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共性特征 ,为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理解隐喻现象提供了心理基础。隐喻作为语言现象又体现着文化的差异 ,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约定性。  相似文献   

9.
云虹  冯丽春 《河北学刊》2008,28(3):242-244
隐喻和文化是不可分隔的,对隐喻的准确理解要求理解者必须具有一定的跨文化认知能力。从隐喻意义的来源入手,能够找出隐喻与文化的三种对应关系。探究隐喻意义来源同文化的关系,不仅有利于更好地掌握语言,进行跨文化语言交际,而且有利于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与差异,从而更好地认知文化的本质和特点。  相似文献   

10.
对戴维森隐喻理论的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苡丹 《理论界》2010,(12):165-166
在维特根斯坦晚期之后,营造了关注语言使用的大环境,隐喻作为语言的独特用法自然进入分析哲学家们的视野。戴维森是一位在隐喻研究方面较有影响的分析哲学家,他反对多数语言哲学家对隐喻的看法,认为隐喻所表达的只是其字面意义。本文试从后期维特根斯坦意义观入手,通过分析戴维森的隐喻理论对后期维特根斯坦意义用法论的继承,对戴维森的隐喻理论作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1.
从溯因推理看文学隐喻的意义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作品中的隐喻表达式反映了语言使用中人类认知系统的思维机制。借助溯因推理的逻辑推理过程来认识文学隐喻有一种哲学意义,同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隐喻化的思维方式、心理机制、认知特点等。  相似文献   

12.
隐喻是两个不同语义领域之间的语义映射与互动。它在汉语流行词语的词义衍生和词义泛化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隐喻认知与当代汉语流行词词义衍生、泛化之间的关联过程表现为三个阶段:一是隐喻阶段,二是抽象化阶段,三是泛化阶段。隐喻的运作过程就是对语义或语域的偏离,而对隐喻的理解过程就是消除偏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概念整合理论是认知语言学学派继概念隐喻观及映射论之后隐喻研究的一个新视角.概念整合理论认为:认知主体通过不同认知空间特征的类比、映射、整合及扩展,构建新的结构,产生新的意义.概念整合视角下的隐喻认知是在概念整合网络中多空间的复杂映射,它是一个动态实时意义的构建过程,也是一个创造性的认知思维活动.概念整合理论对于认知主体隐藏于隐喻幕后的在线心理认知机制作了更为深入的揭示,对隐喻的认知与解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所以隐喻是两个认知领域的语义互动。本文运用认知学理论分析了隐喻的三个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隐喻的翻译原则以及翻译技法:1.保留原喻体形象;2.喻体形象转换;3.舍弃形象只译喻义。  相似文献   

15.
赵明 《云梦学刊》2009,30(3):140-142
英汉两种语言作为不同文化的载体,反映了人们不同的思维和不同的文化模式.由于两种思维和文化模式不同,在隐喻的生成和理解上又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差异.隐喻文化规约性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地域性差异影响、价值观念和思想情感的差异影响、宗教信仰的差异影响.了解文化对隐喻的影响因素,透视英汉隐喻中的差异,对更好地了解中英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隐喻与哲学的表征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中华 《学术研究》2001,4(7):63-68
本文认为,隐喻作为诗歌语言的特征,相似关系构成其基本结构.隐喻符号体现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哲学的形而上学性质,使本体论的表征无法诉诸陈述式的科学语言,而只能借助于隐喻的方式.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分野,中国语言和文化更有利于哲学的表达.哲学文本的隐喻性质,决定了对它的解读是领悟式的而非理解式的.隐喻的意义一旦由修辞学过渡到存在论,那么人也就进入"本体论地在",从而"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17.
在语用理论视域下,紧紧围绕“隐喻的本质是什么”以及“如何理解隐喻’’这两个问题,认为隐喻是话语现象,又属于随意言谈和语用现象。这三个特质决定了隐喻的识解必然涉及一个推理过程,该过程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的,因此,语用理论与隐喻的识解休戚相关。  相似文献   

18.
费红  覃丽赢 《学术探索》2013,(11):77-80
“词汇概念和认知模式”(LCCM理论)以词汇概念为出发点,提出了一个语义构建和理解的认知框架,兼顾了语言组成成分意义和概念知识结构在意义构建中的作用。基于这个理论,文章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分析探讨了词汇隐喻的意义构建和理解过程。  相似文献   

19.
以Sperber 和Wilson 的关联理论(RT)为基础,论证了隐喻的理解不仅仅是 一个语义解码过程,而且是在最佳相关原则(principle of relevance)的指引下寻求本体 和喻体间的最佳相关的认知推理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隐喻理解模式应用于隐喻理解的 实例来证明其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0.
水与火:中西哲学的核心隐喻和文化的基本精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水与火分别构成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核心隐喻和基本精神。水是中国文化“天人合一” 的基础,火是西方文化“天人对立”的标志。两者分别是中西文化真善美的统一。在这两个核心隐喻的基础上,分别形成了中西文化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行为模式。理解这两种不同的隐喻,有助于增进中西文化在世界上的彼此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