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现两性基本权利平等是男女平等的核心内容,权利平等还可以引出两性之间机会平等.男女平等理论需要自由对平等作出必要的制约和限制,在强调权利平等的同时,也必须关注女性自由的实现.男女平等实质上是平等与差异统一之上的性别公正,它一方面肯定在同一性基础上的权利平等,同时另一方面也考虑到差异性上的分配结果的平等,以结果平等为目标来保障妇女权利,其关键就在于弥补妇女因其不利地位而失去的平等,使妇女得到与男人平等的发展机会.性别公正是在保障两性基本权利的平等上的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自由与平等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孙春伟 《北方论丛》2004,11(6):124-126
权利能力起源于古罗马的"人格".古罗马由于存在着对人的等级划分,立法上对人做出不同的规定."人格"就是以事实上存在的人与人的不平等为基础的、在立法上对人的不平等规定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以不平等为基础的"人格"就失去了其存在的社会条件,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现代社会,仍然使用源于"人格"的权利能力概念来划分人并在立法上对人做出不同的规定,显然不合时宜的了.  相似文献   

3.
齐艳英 《理论界》2007,(7):95-97
社会性别是相对于生理性别而产生的一个概念,是近年来国际上分析男女平等的重要概念。社会性别平等要求男性和女性的不同行为、期望和需求均能得到平等的考虑、评价和照顾。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某些方面,男女两性的发展差距有所加大。各种造成男女地位、收入、权力悬殊的因素,正在不断改变着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又由于我国的幅员辽阔,情况多样,社会性别状况在不同地区、在城乡之间、在不同民族群体中是不平衡的。因此,对于男女平等,不能只强调字面意义上的、形式上的平等,更要强调现实生活中的、实质上的、结果上的平等。男女平等不仅需要在法律中明确规定男女平等,更重要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实现男女平等,真正为男女两性的发展提供同等机会,从而实现结果上的平等。  相似文献   

4.
平等的理念是人类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模式。本文从性别视角出发, 在充分分析当代中国“男女平等”的发展现实后。从男女平等入手着眼于建构公正的性别秩序的操作层面阐述建构公正性别秩序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驳斥了社会现实对“男女平等”的误读,形成对公正的性别秩序的再阐释。  相似文献   

5.
平等的理念是人类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模式.本文从性别视角出发,在充分分析当代中国"男女平等"的发展现实后,从男女平等入手着眼于建构公正的性别秩序的操作层面阐述建构公正性别秩序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驳斥了社会现实对"男女平等"的误读,形成对公正的性别秩序的再阐释.  相似文献   

6.
男女平等是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男女平等价值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时至今日,决策者、学界对什么是男女平等、如何来界定男女平等这一"老问题",仍存在一些模糊不清的认识,甚至是认识上的误区、偏差。只有溯本求源,深入梳理支撑男女平等这一思想和实践背后的理论依据,才能深刻理解男女平等的真正内涵和本质,从而在新形势下指引并推进男女平等的事业。从发展脉络而言,人权理论、发展理论和社会性别理论这三种融合交织的理论为男女平等的理念和实践推进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性别公正——女性主义研究的现代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男女平等"的主张都过于强调男女等同、均等,主张所有人都应该施以相同划一的要求,这忽视了女性自身的特点,是用表面的平等掩盖了事实的不公正.完全的男女平等概念在逻辑上是自相矛盾的.男女平等的局限性和追求性别公正的合理性都要求女性主义研究的现代理念从男女平等转向性别公正,即主张使男女性别之间的差异保持在一个合理的限度内的两性的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性别公正所蕴涵的实质内容也是个性自由、人格和机会平等、权利与义务的平等与差异以及补偿价值原则的体现.性别公正的实现需要深层变革社会的心理结构、建立性别公正意识的价值导向、法律和政策的保障以及建立以保障两性"能力"发展的合理公正的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8.
王东  张慧霞 《天府新论》2008,(1):102-106
社会公平是社会政策的主流价值观,男女平等是社会政策诉求之一.但是,社会政策与男女平等并非天然相关.从实践来看,社会政策是一把双刃剑:在社会性别意识缺乏的条件下,社会政策对女性权利的保护可能会"事与愿违",成为巩固男女不平等机制的保护伞;在性别平等意识主流化的条件下,渗透了社会性别意识的社会政策必将成为维护女性权利、实现男女平等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9.
男女平等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在中国的首次提出 ,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的成功实践 ,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新发展。它阐明了妇女与社会协调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辨证统一 ,我们应健全各种保障机制 ,真正实现男女平等 ,促进社会的协调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大跃进时期,在男女平等口号的感召下,农村妇女普遍参加了社会劳动,并被视为妇女解放的象征.然而,由于国家主导权力的越位和妇女权利的缺失,以及男女平等旨在动员妇女以弥补劳动力缺口等原因,使妇女在广泛地获得社会活动自由的同时承受着社会和家庭的双重负担,故男女平等并没有真正实现.由此观之,不能保护妇女权益的"男女平等"不是真正的平等.  相似文献   

11.
论古罗马奴隶主阶级的娱乐消费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和末年以来 ,以角斗、逐兽、赛马、淫乱等为主要内容的娱乐消费在罗马社会迅速发展起来。一些人挥金如土 ,恣意游乐 ;另一些人则挖空心思 ,作出了许多荒唐怪诞的游戏。古罗马人的娱乐消费以涉及阶层广规模大而著称 ,它既粗俗又血腥 ,其表现形式呈现出贵族化特性。这样一种娱乐消费的发展 ,既消耗了巨大的社会财富 ,促使罗马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同时又助长了社会的腐败 ,但是它也在客观上丰富了古罗马人的社会生活 ,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视野下性别平等的实现路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也是性别平等的实现过程。实现性别平等,是促进妇女发展、实现社会公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要实现性别平等必须做到:把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并实施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制定强制性、优惠性和福利性政策;完善职工生育和养老保险制度,减少性别亏损。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更加和谐。  相似文献   

13.
教育领域的性别平等是两性平等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分享社会经济资源的基础.从性别的视角考察教育的发展,对于实现教育领域的男女平等并进而推进社会和谐意义重大.伴随着全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湖南的女性教育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古罗马刑事法庭程序出现在公元前2世纪,实行陪审团审判.虽然古罗马的陪审团审判与现代英美法的陪审团审判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根本性的差别就在于:古罗马刑事法庭程序中的陪审团审判并没严格、细致的证据规则和程序规则的限制.因此雄辩术成为控辩双方制胜的法宝.吸取古罗马刑事法庭程序的经验,我国控辩式庭审方式的完善,要注意证据规制体系的完善,也要注意避免法庭辩论活动影响证据调查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相似文献   

15.
男女退休年龄的法理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覃福晓 《学术论坛》2002,36(5):142-146
妇女比男性早退休 5~ 1 0年的政策 ,不符合我国的宪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有关男女平等的要求 ,与我国业已签署、加入的国际公约关于男女平等的精神亦有冲突 ;这种政策影响了妇女劳动权益、政治权利的实现 ,导致广大妇女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不平等。通过与世界上其他 1 64个国家和地区的退休制度在年龄方面的规定相比较 ,本文认为有必要改革现行的退休制度 ,以尽最大可能捍卫男女平等的宪法原则  相似文献   

16.
男女平等及其实现方式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性平等是人类平等的内容之一,男女平等的实现,必须符合人类平等的基本原则。本文从人类平等的基础和原则出发,探讨了当代男女平等的基本内涵、实现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西方权力制衡理论萌芽于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亚里士多德在继承柏拉图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阶级通过参与城邦政治,并在不同政治机构中参与管理的混合政体思想。后古罗马的波里比阿提出了君主、寡头和民主三位一体的混合政体思想。此后,中世纪以王权和教权为主的二元权力化体系更是界定了政教各自独立、互相平衡、相互制约的控制领域。上述思想观点和实践为近代分权与制衡理论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8.
肖巍 《船山学刊》2018,(1):9-12
儒家传统与现代男女平等问题既是推动儒家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能够走向现代和世界的关键课题,也有利于落实中国男女平等,建构女性主义哲学学科,从而促进女性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在对儒家传统中的封建糟粕进行反思和批评的同时,也可以汲取精华,利用这一传统为男女平等和女性解放提供价值支持。女性和人类解放的路径依据文化不同而不同,继承儒家重视家庭与夫妇之伦的传统,以家庭为基础开辟现代男女平等之道,不失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解放和人类解放之路。  相似文献   

19.
政治文明与社会治理体系的核心价值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在人类走向后工业社会的过程中出现的 ,是一种高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文明类型。它继承了工业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切政治文明成就 ,同时 ,又实现了根本性的超越。在社会治理的层面上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以公共管理的形式出现的 ,它的核心价值是服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途径是社会治理体系的变革、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可以理解为以服务价值为核心的服务型社会治理体系与其制度模式的总和。  相似文献   

20.
就特定意义而言,中国传统法文化中的“法治”,是指源自先秦时期的法家治国理论,而西方传统法文化中的法治则是指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西方古典法治理论。虽然两者用词一致,但存在确定性的差别。西方古典法治理论是以民主社会为基础,以简单商品经济为依托,以公民权利平等为追求,以“权利法”为核心,公民以遵从法律和正义为信仰,是依法治国的原生态的法治社会模式。中国传统法文化中的“法治”则依托专制社会,以农业自然经济为基础,这就决定其法律不可能表达权利平等的内容,只能以“严刑峻法”为统治社会的国策,虽有成文法,具有了“法治”的某种法律形式,但这只能表现为“人治”之下的法制基础上的“以法治国”的社会治理模式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