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综合评价西部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有利于形成有效的社会发展竞争机制,推动西部地区社会有序均衡和健康发展。建立了西部地区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的社会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测度和排序。通过比较西部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得分发现:内蒙古、重庆、四川和西藏排名靠前,是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宁夏、陕西、云南和新疆位于中间位置,广西、青海、贵州和甘肃排名靠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进一步分析发现,西部地区社会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且由于各省区市内部的差异性使其社会发展的非均衡性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2.
在对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构建江苏省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苏省13地级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最后根据江苏省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测算结果,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公丕萍 《城市》2021,(8):15-27
笔者通过梳理国内外对于开放型经济内涵及评价方法的研究,提出开放型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云南曲靖为例进行分析.通过曲靖与云南地级行政区及西部地区部分发展水平相近的地级行政区的数据对比,笔者从建设开放渠道、扩大对内合作、善用体制机制及强化区位优势四个方面对曲靖提出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面对经济发展中如影随形的高消耗、高污染和资源环境约束问题,我国开始寻求经济增长模式的全面转变,走节约型发展道路。党的十六大五中全会更是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目前,我国的社区发展和房地产投资开发还处于传统经济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增长模式,建设循环经济社区将成为未来居住区建设和开发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5.
面对经济发展中如影随形的高消耗、高污染和资源环境约束问题,我国开始寻求经济增长模式的全面转变,走节约型发展道路.党的十六大五中全会更是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目前,我国的社区发展和房地产投资开发还处于传统经济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增长模式,建设循环经济社区将成为未来居住区建设和开发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6.
《城市》2002,(1)
一、中国大城市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理论框架的设计如何进行中国大城市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组合?通常的做法是依据制定指标体系的理论和原则,首先对城市社会系统进行“系统划分”,并结合系统的划分构建评价城市社会发展的理论模型即指标体系的结构框架。我们针对大城市的性质和特点,将中国大城市的社会发展划分为:社会结构、人口素质、经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要升华和重大的理论创新,也是我们推进学校管理实践刨新、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建设节约型校园的指南.教育资源是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节约型社会呼唤节约型校园.建设节约型校园,不仅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学校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8.
目前,中国正处于痉济高速发展的阶段,但这种发展较依赖于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而导致了巨大的资源耗费、环境污染等问题,因而党中央将构建节约型社会作为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本文将从节约型社会的内涵、意义及具体实施的措施等几方面全方位解析构建节约型社会,并指出构建节约型社会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和目标,是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良性转变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9.
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阶段,工业用地需求旺盛,耕地保护面临压力.如何化解建设与保护之间的矛盾?解决土地资源紧张的出路在哪里?福建省在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大力推进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努力破解这一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难题.  相似文献   

10.
为了实现国家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国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致力于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针对当前我国土地资源紧张的状况,国家和政府相关部门必须深化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国土资源管理的水平,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主要从节约集约用地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水平的措施两方面来进行简单了解。  相似文献   

11.
祁明德 《城市观察》2012,(6):144-155
同一区域内的城市之间既存在广泛的竞争,也天然要求彼此间的合作发展。城市品牌日益成为城市间竞争的首选工具。城市品牌的发展既需要广泛的营销推广,更需要扎实的品牌基础建设工作。本文从城市管理者的视角出发,以广东省21个地级以上城市为例,构建了城市品牌建设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区域内不同层级的城市品牌结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城市间良好竞合发展格局的城市品牌发展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一、我国尚难利用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现状 开展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是落实"节约优先"战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战略举措,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为规范和鼓励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取了4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广东省各市服务业竞争力进行评分、排序和分组。结果显示,全省21个市可分成服务业竞争力强、一般、较弱三类城市,第一类包括深圳、广州,第二类包括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惠州,第三类包括江门、韶关等14个城市,各类城市的服务业发展不协调,服务业竞争力的高低与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最后结合各类城市发展状况提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城市综合承载力为城市发展提供基本条件,城市发展反过来影响城市综合承载力状况,两者相互作用.笔者结合绿色城镇化内涵和要求对城市综合承载力问题进行研究,建立由经济、资源及环境三方面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笔者认为.城市综合承载力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存在客观阀值区间,可利用各承载力阀值区间作为评价标准,用状态指数评价城市综合承载力的限制因素,从而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从系统论角度出发,笔者把城市发展质量界定为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各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及其子系统间发展的协调性水平.城市发展质量评价分为城市发展质量综合评价和城市发展质量协调性评价.依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发展思路,笔者构建了包含经济、 社会、 文化、 环境和制度建设5个子系统的城市发展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6.
孟楠 《城市》2018,(8):70-79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环境遭到破坏必然影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其指导城市建设,关系人民的福祉与民族的未来.笔者综合考虑已有学者的研究成果与生态文明建设特点,从经济发展、 资源能耗效率、 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文化建设与社会进步5个方面构建了包含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根据计算结果,找出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因素,以评价结果为基础,给出完善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浅析日本的垃圾处理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展 《现代交际》2011,(6):16-17
自古以来,日本的资源就很贫乏,因此,日本人十直具有高度的节约意识,并且以提高能源利用率来节约能源。在日本,从政府的政策到国民的生活各方面都反映出了良好的节约意识。与此同时,这样做不但能节约能源,而且,可以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至今为止,他们已经达到了令世界瞩目的成果。本论文中,主要从日本人对垃圾的处理方法等各方面来探讨。他们对垃圾的高度详细的分类和有效利用方面,不仅可以作为改善环境的重要措施来应用,更典型地体现出了日本人的节约意识。其次,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行为习惯都以节约各种资源为出发点,很好地践行了“从点滴做起”这句话,很值得我们借鉴和效仿。本文就以上良好的节约行为进行分析和论述,具有双重的重要意义。而且,为了节约各种资源,我国必须构建节约型的社会,这就有必要向日本的先进经验学习。同时,本文就为了培养国民的基本节约意识,该如何来具体借鉴日本的经验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8.
《社会指标》研究是“七五”国家重点课题,课题组研究方向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科研为决策服务,为改革开放服务的宗旨,在学习借鉴国内外有关社会指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注重于社会指标的应用,发挥社会指标的评价、分析、监测、预测等多种功能,自1987年以来,先后建立了社会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开发利用客观统计数据,用综合评分法对世界120个国家、我国30个省市(区)、187个地级市、156个重点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行了多次地区性的比较与评价,并在预警指标、专题指标体系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广州市两型社会发展情况为研究对象,选择2000—2010年11年间的广州市纵向追踪数据为评价对象,以科学性、客观性、可比性、系统性、层次性和可行性原则建立指标体系,并使用因子分析方法,分别从两型社会的两个方面(即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进行了综合动态监测,研究结果总结如下:在2000—2010年间,广州市资源节约型社会综合指数呈现波浪式上升的趋势;广州市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指数基本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广州市“两型社会”综合指数整体上呈现三个阶段,一是从2000-2004年,呈现快速上升趋势、二是从2004—2007年,逐渐稳步下降的趋势、三是从2007年至今,呈现2007年上升后又快速下降到平缓的稳定趋势。  相似文献   

20.
进入21世纪初,我国从重经济建设轻社会建设时期过渡到重社会建设时期.广东省率先通过政府购买民办社工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推动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创新,加强社会建设.广州市从2010年6月便开始推行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试点,面向全体社区居民提供专业、综合、优质的社会服务.截至2012年底,广州市已有150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类似这样的社区社会服务平台,广东省其他地区也在迅速推行,虽然各地称谓不一(如深圳市称之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中山市称之为社工综合服务中心等),但社区服务内容大体相同,都是从不同区域促进广东省社区服务的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