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行箧中的书     
余秋雨 《社区》2009,(11):5-5
与研究生谈读书,我问他们:如果你明天就要投入一次为期长远的跋涉.行箧中将带一本什么书? 抗战时期,许多学者轻装逃难前都思考过这个问题。有人带了《庄子》,有人带了《剑南诗稿》,有一位教授在简薄的行囊中硬是塞进了一部《红楼梦》……  相似文献   

2.
如何开发自己的写作才能呢?我的第一个体会是读书。人是要有思想的,思想是我们的灵魂。思想从哪里来?是从读书中获得。对于女孩来讲,读书一次,美丽一次;对于男孩来讲,读书一次,潇洒一回。我小的时候,赶上文化大革命了,简直很难读到像样的书。但我在读小学时,竟然读到了破旧的《牛虻》,还读到了《雁翎队》、《小英雄雨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好书。我在一本书中读到这样-句话:我无处可去,我无处不在。这句话让我  相似文献   

3.
读书对我来说是头等大事,从记事起我就与书有缘。母亲曾经说我,小时候就痴迷读书。躺着读书、坐着读书、站着读书,一书在手,万物皆可无。岁月久远,我不知道母亲所言可属实,但我现在是爱读书的,家中也唯有书多。《小窗幽记》中道:"万事皆易满足,惟读书终身无尽;人何不以不知足一念加之书?"第一眼看到这段话就心生欢喜。  相似文献   

4.
动手一次,胜过读书百遍。2004年,我进入无锡市立信会计职教中心校就读,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动手一次胜过读书百遍我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自己的努力上了,因为我喜欢计算机。入学前的暑假我就开始自习,记得我买的第一本书是《计算机基础》,还有就是《DOS6.22》了,我觉得  相似文献   

5.
余秋雨 《社区》2008,(11):4-5
如果你明天就要投入一次远途跋涉,行箧中将带一本什么书? 抗战时期,许多学者轻装逃难前都思考过这个问题。有人带了《庄子》,有人带了《剑南诗稿》,有一位教授在简薄的行囊中硬是塞进了一部《红楼梦》……  相似文献   

6.
读书     
今天中午,我拿起一本《课外美文》,我翻开它,就翻到了小玛丽读书的故事。一百多年前,有个小学生叫玛丽,她非常喜欢读书。有一次,她的姐姐和那些寄宿生们,看到小玛丽读书的样子十分可笑,他们就在她边上大声喧哗,一次、两次、三次、十几次,但都失败了。一天晚上,他们又想出了一个  相似文献   

7.
我是主角儿     
《新少年》2006,(11)
我的来信《新少年》的叔叔阿姨们:您好!我上小学一年级时,老师推荐课外书刊,我便订了《新少年》。开始时,我只是看杂志中的连环画或漫画,然后就放在家里“珍藏”着。有一次,我在翻书架时,无意中看到了《新少年》中的这样一篇文章《要学会看书》。读了以后,觉得很受触动,便把我“珍藏”已久的《新少年》拿出来看。看着、看着……我竟然放不下了。读了一本又一本,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把我“珍藏”了几年的《新少年》杂志读完了。到了下个月,我竟没什么可读的了!等到2006年发《新少年》时,我突然发现书里有一张评刊卡。我很好奇,就填上意见,…  相似文献   

8.
《北方人》2007,(8)
谈到读书,我最佩服20世纪前半叶那一代文化名人,他们读书多,读得精,动不动一部大厚书就能背下来,真是了不得的功夫。从《八十忆双亲》里,知道钱穆9岁就能背诵《三国演义》。此事值得一录:  相似文献   

9.
书香芬芳     
黄长贵 《老友》2020,(2):18-18
书,对于我来说,就是生命之花,她抚慰了我的心灵,成就了我的梦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我想,我是为读书、教书而活的。38年前,我参加中考,报考了高安师范学校,并成功被录取。当时,高安师范就在高安图书馆旁边。只要一有时间,我就往图书馆跑。记得有一次,我一时忘了时间,看完书,已经很晚了,工作人员都下了班。  相似文献   

10.
痴迷读书     
读书痴迷,书里的文字就像有了魔力似的,把你牢牢抓住,逃都逃不掉。读书,如果能读到痴迷的程度,它就可以塑造我们了。读小学时,我从仓库里得到一本《西湖民间故事》,我像一条得到食物的饥饿小狗,激动得团团转,非要找到一个最佳角落享用它不可。最终我是爬到一  相似文献   

11.
我的读书乐     
读书是件快乐的事情。因为每当我在读书的时候,我就会把烦恼忘记,而且书能带给我很多丰富的知识,能让我在一个充满欢乐的地方自由想象。记得小时候,我最喜欢看的动画片就是《西游记》,即使  相似文献   

12.
和一位书虫朋友一起逛书店,我挑了半天只挑了2本,他倒好,不到半个小时,便怀抱着6本书到柜台结账了。看他买的书,最上面那本叫《普罗旺斯的一年》,还有什么《博尔赫斯诗歌集》等。我奇怪地问:你不是买过博尔赫斯的全集吗,怎么还买他的书?他笑着说:不一样啦,这本诗歌集内容更全面,封面也很漂亮,我一看就喜欢上了,喜欢就买呗。我觉得人和书的相遇,也是缘分。买那些陌生的书,我向来只凭感觉。这本《普罗旺斯的一年》我也是第一次听说,作者是个没听说过的外国人,但看书名就打动我了,我想内容肯定也不错……我张大了嘴巴,原来你是这么挑书的。  相似文献   

13.
陈毅研读《红楼梦》陈毅自幼就爱读中国古典文学书籍,其中一本是《红楼梦》。他刚满10岁时,寄居外婆家,在青海寺学堂师从陈玉堂就读,看过残本《红楼梦》。若干年后,陈毅在成都学校读书时,曾对《雅俗抄》书中所说的“看了《红楼梦》、《西厢记》、《三国演义》等书,就会诲淫诲盗”这段文字,写批语道:“余幼时曾读过《红楼梦》、《西厢记》、《三国演义》等书,并未学偷盗。看书不能看表面,要看实质”。1928年,陈毅随朱德上井冈山。有次毛泽东与贺子珍谈到《红楼梦》,这启发了陈毅再去找《红楼梦》来读。当时处于十年内战时期,斗争艰苦,条件险…  相似文献   

14.
为什么读书     
莫斯 《社区》2011,(17):6-6
书读完了? 偶然在书店里发现了一本名字很狂的书:《书读完了》,作者是高级读书人金克木老先生。我很是纳闷,一生以读书为乐为业的大书生金老爷子为何出此狂言?于是翻开了这本多谈读书的文集。  相似文献   

15.
苗振亚 《今日南国》2007,(15):63-64
谈到读书,我最佩服20世纪上半叶那一代文化名人。他们读书多,更读得精,动不动—部大厚书就能背下来,真是了不得的功夫。从《八十忆双亲》里,知道钱穆9岁就能背诵《三国演义》。此事值得一录:那是一个晚上,父亲去镇上的烟馆议事,钱穆跟随同往。进了烟馆,一客忽然问钱穆:"听说你能背《三国演义》,是真的吗?"钱穆点  相似文献   

16.
来新夏 《社区》2010,(8):14-14
从小就爱读书,但“博览群书”这一词语,却是十多岁时从一位中学国文老师谢国捷先生那里听到的。他刚从辅仁大学毕业,风流倜傥,出口成章,颇受学生爱戴。他的话像金口玉言那样被奉为经典。从此以后.我就把“博览群书”作为读书的目标。见着书不管内容讲什么就看,为我后来号为“杂家”奠定了基础。稍长,读了一本《颜氏家训》,有句话大意说:读书未遍,  相似文献   

17.
王朝柱 《中华魂》2012,(11):11-14
我喜爱读书。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读书岁月里,我看过遍数最多的书是四卷《毛泽东选集》,对我创作影响最大的文章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今年时逢《讲话》发表70周年,回顾我国文  相似文献   

18.
在一个温暖冬阳下的午后,我合上了2006年11月的《读书》。这些天,翻看着28年《读书》,28年的光阴就这样在我手指尖似乎不经意的滑过,一瞬间恍惚,有一种事易时移、岁月易老的感觉。诚如师力斌所言,一本小小的《读书》,似乎平淡的28年,却在不经意或者其实是经意的记录了中国知识分子这28年的心灵史。这部心灵史中,贯穿着两个主题:启蒙和现实关怀——在不同时期,《读书》在二者之间有所侧重。在《读书》所涉及的文史哲、经济、法律、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里这两个主题都有体现。而涉及后者——现实关怀的文章,经济学类文章可以说是《读书》“以…  相似文献   

19.
钱钟书先生的力作之一《宋诗选注》,1989年9月出第二版,就重印而言为第六次。钱先生在《第六次重印附记》中写道:“—九八五年重印后,我又有些增改,主要在注释里。这书又将重印,而纸版损旧,得全部重排;出版社容许我有机会,把修订各处都收入书里,我很欣幸。”对于钱先生的修订工作,王水照先生有一段话说得很好:“钱先生的所有著作,从《谈艺录》、《旧文四篇》、《也是集》(两书又合编为《七缀集》)到《管锥编》,都有反反复复的‘增补’、‘补订’、‘补遗’,而且都是‘明码标价’,而不是暗中‘改头换面’‘自我整容’。……这些修改,除少数属于订正外,绝大多数是增补例证,发展和完善论  相似文献   

20.
赵普光 《社区》2008,(23):8-9
现代书话是一种极富传统意味的文学新体式。在当代的书话家中,能够熔铸古今自成新体的,恐怕莫过于黄裳先生了。黄裳的书话文字集中见于《珠还记幸》、《榆下说书》、《音尘集》、《春夜随笔》、《妆台杂记》、《笔祸史谈丛》、《春回札记》、《来燕榭读书记》及《黄裳书话》等集子中,显示出了独特的文体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