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文化"误读"是主体文化对异域文化交流的必然产物.而翻译活动是最直接的文化交流,因此其各个环节就不可避免地受文化"误读"的影响和制约.本文着重从三个不同侧面分析了文化"误读"对翻译活动的影响文化"误读"影响翻译文本的选择;文化"误读"导致翻译的"误译";文化"误读"影响翻译策略.最后,作者还探讨了文化"误读"对翻译的影响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的积极意义.但同时指出,在一定文化制约下的译者应以文化交流"使者"的身份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尽量减少文化的"误读".  相似文献   

2.
文学翻译与文化误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有许多制约因素,难免会出现误读现象。因此文化误读成了文学翻译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从误读理论和接受美学两个方面阐述了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的理论基础,然后探讨了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的成因及表现,再后分析了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的积极和消极作用,最后指出应慎重对待误读以促进跨文化交际和世界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民族文化的发展变迁与少数民族文化旅游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少数民族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吸引游人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迁。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就是商品,民族文化商品化有益于我国民族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旅游活动对民族文化的负面影响是可以控制的。  相似文献   

4.
转型期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应紧紧抓住文化建设的战略机遇期 ,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 ,以繁荣发展的先进文化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5.
借文本记录民族事项、传播民族镜像的文本化与功能性文本的表演化,是当前少数民族自我呈现的重要方式。在传播民族信息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民族形象误读与民族文化特质淡化等问题,需要通过建构以政府为主导的中介环节,强化少数民族日常的族群性,完善少数民族资源的共享机制,促进少数民族文化良性生态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于海峰  何晓薇 《理论界》2012,(1):148-149
2009年《国务院关于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对未来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目标以及政策保障。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战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预示着新一轮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潮即将到来。在此机遇面前,如何正确认识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切实地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以及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创造、积累并传承下来的灵魂和精神动力.是和谐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少数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是民族地区繁荣与发展的原动力,也是民族凝聚力增强的有力保证。以和谐有序、多元互补、兼容共存为特征的和谐文化的理论基础保证了少数民族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它的核心价值体系是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和谐文化的构建为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曾凡贞 《学术论坛》2006,(4):139-142
关于我国少数民族宗法文化发展形态的研究,目前在国内还是一个薄弱领域。文章以我国古、近代南北方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实际情况为例,探讨我国少数民族宗法文化发展形态的一些共同的规律性特点,以期推动对少数民族宗法文化研究的深入,并为当前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西方文化派翻译理论研究的出现和兴盛,国内翻译研究者也迅速跟上,把研究的视野从文本内转移到文本外,从对语言转换的研究转移到对文化传统的研究。这种研究视角的转化具有积极意义。对于国外的理论研究,我们在积极跟进的同时,必须抱定辩证的批判的态度,盲目的拿来主义显然是有害的。翻译的文化转向研究应该具有翻译学科本质上的应用性特征,为理论而理论的翻译研究既于翻译实践无益,也于理论发展无用。  相似文献   

10.
跨文化语境中的文化误读与文化宽容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跨文化语境中的文化误读与文化宽容是文化学者和文学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文化误读往往是跨文化交际中的壁垒,是跨文化交际学、翻译学、语言学、哲学与文学批评的对象。在跨文化视域下,文化误读与文化宽容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辨证统一的。本文从跨文化交际入手,阐释文化误读、文化宽容的文化内涵,分析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哲学、语言学与文学维度深入透视,为我们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提供理论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大型《新疆少数民族文学史》的出版是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新时期发展新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成果,是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又一成功实践,它凝聚着党和政府与广大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者的心血。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国家意识形态作用下的区域。由于国家意识形态的整合性和强制性,客观上会对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整合和制约。当国家意识形态发生变化时,少数民族文化必然也随之进行变化。实践证明,随着新中国建立和改革开放,国家意识形态也不断地变化,同样,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国家意识形态在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的进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在不同阶段由于国家意识形态主体导向的不同,就导致了不同的少数民族文化变迁模式,其中,改革开放后的少数民族文化变迁模式将是今后一个阶段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13.
西藏察隅县察瓦龙乡地处滇藏茶马古道咽喉位置,境内居住着藏族、怒族、独龙族、白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在长期的文化涵化中,藏传佛教逐渐渗透并融合进境内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中,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藏族文化丛。藏族文化主导下的多元文化共存产生了融洽的民族关系,不断促进察瓦龙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作为文化载体,语言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深深地烙印着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反映和折射着某一独特的文化现象.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同样负载着文化信息.透过词语,尤其是文化词语,可以窥见一国民族文化的状况.词语的翻译策略有归化和异化两种手段,但对于文化词语而言,异化翻译似乎更胜一筹.  相似文献   

15.
民族文化工作是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黑龙江省惟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的民族文化工作,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发展文化产业为重点,突出民族特色,不断提高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为民族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  相似文献   

16.
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创新少数民族文化,适应和谐社会发展要求;树立健康的民族文化发展心态,加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7.
郎樱 《学术探索》2006,(3):85-90
萨满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萨满教及南方少数民族巫术信仰的宗教神职人员。萨满教形成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并随着生产力的进步而不断发展。萨满教既是一种原始宗教,又是一种文化体系,是一座保存少数民族古老文化的宝库。在北方少数民族的古老神话中,有许多女神传说,这些女神既是氏族部落的首领,又是主持祭祀的萨满,她们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大作用。萨满神话中塑造的各类女神形象,是母系氏族社会普遍存在的女性崇拜观念的体现。在萨满教中,萨满既是具有神力、通晓神谕的神职人员,同时又是本民族文化的传承者,许多民族史诗、歌舞、神话通过萨满而得到传承,许多萨满是著名的歌手和舞蹈家。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萨满及萨满仪式处于衰微之中,但萨满观念与习俗在中国少数民族群众中依然根深蒂固。  相似文献   

18.
翻译是人类最为古老的社会文化活动之一,在促进世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以及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翻译事业的发展也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便是人们普遍缺乏对译事的价值认同。要破解这一难题,建设翻译文化应该是不二之选。只有充分发挥社会各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大力宣传普及翻译文化知识,提高民众对译事的认知水平,从而形成广泛的价值认同,才能保障我国翻译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生产力与文化经济发展的关系,认为只有加速发展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生产力,提高各族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实现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和绿色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20.
美国汉学家葛浩文翻译了九部莫言的小说,其中《红高粱家族》是葛浩文翻译的第一部莫言小说,也是在英语世界最广为接受的莫言小说.在此探讨了美国汉学家葛浩文在翻译《红高粱家族》时使用的翻译手法,以及对某些文化信息词的误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