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奚刘琴  刘志华 《理论界》2007,8(6):188-189
本文以冯友兰不同时期的孔子观为例,探讨儒学在近现代中国的曲折命运。在儒学逐渐滑落的近代,冯先生对孔子进行了理性公允的评价。在孔子儒家的地位每况愈下的五六十年代,冯先生仍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孔子儒学做一些辩护。“文革”时期,孔子儒学被批得体无完肤,冯先生不得不做出一些违心之论。“文革”结束后。孔子儒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冯先生也对自己的孔子观做了反思与总结。冯先生孔子观的变迁正代表了儒学在近现代中国走过的这样一个由逐渐消沉到被打倒在地,最终又更新发展起来的历程。  相似文献   

2.
冯友兰先生在《怀念金岳霖先生》一文中,不但对金先生逝世表示深切悼念,而且对金先生的著作与思想作了高度评价。冯先生与金先生,是中国两位同时代的哲学家,同在清华大学哲学系任过教(解放后又同在北京大学任教),同在三十年代后期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彼此之间在哲学道路上的甘苦,互相了解得至为深切。冯先生建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  相似文献   

3.
冯友兰先生在五十年代就如何对待中国哲学遗产问题提出了被称为“抽象继承法”的观点,自这一观点提出至六十年代初期,曾引起学术界广泛而热烈的讨论,但从总体上看,对冯先生的这一观点基本上是否定的。八十年代以来,伴随着新的文化热潮,学术界开始重新审视冯先生的这一主张,而冯先生对自己的这一观点也进行反思,一方面承认其中有些提法欠妥,另一方面仍坚持这一基本主张。究竟怎样看待冯先生的这一主张?在现实条件下,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对这一观点进一步进行实事求是的评析,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冯友兰《人生哲学》的主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冯友兰《人生哲学》的主旨刘长城冯友兰先生在其早期哲学著作《人生哲学》中,通过对中西哲学异同之比较,提出了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共性”特征,即“打破所谓东西的界限。” ̄①这是冯先生深入系统地研究中西哲学文化之后所得出的结论。冯先生曾说:“当时我认为,...  相似文献   

5.
冯玉祥的一席话1947年6月,我从纽约经三藩市搭船回国。路过三藩市的时候,专程去拜访了住在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的冯玉祥先生。冯先生是不久之前才从国内到美国来的。事先经过他的秘书赖兴治(即赖亚力同志)的特别介绍,承冯先生亲切接见,畅谈时局大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6.
今年六月下旬,我们在上海拜访周谷城副委员长,谈起了冯友兰先生。周老说,在当代中国哲学界里,冯先生是最有学问、造诣最深的学者之一。 是的,冯友兰先生早在三十年代就已成为著名中外的哲学家。他是河南唐河县人,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严格的家教,熟读诸子百家。一九一八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门(系),一九一九年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留学,从业于实用主义哲学大家詹姆士、杜威等名师。回国后,先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河南中州大学等校任哲学教授,一生从事哲学的教学、研究和著述工作。今年已届九十周岁高龄的冯先生,每天仍然读书、著述不辍。  相似文献   

7.
馮文炳教授在东北人大学报1957年第2、3期合刊上,发表了研究“阿Q正傳”的文章。这篇論文的基本論点我認为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馮先生对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意图,就做了曲解。冯先生論文第一节就企图指明鲁迅在什么思想情况之下写“阿Q正传”的。他說“鲁迅写‘阿Q正傳’,  相似文献   

8.
象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所说的:“这一共性个性……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冯先生能在“论单一、特殊和一般”一文中对这一重要问题作深入的研究,并以生动的事例表达出来,特别是对单一和一般的统一和差别关系的阐明,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可是,也发觉了有些问题和我以前所理解的有些出入,特提出来请冯先生指教。(一)关于单一的概念问题冯先生说:“单一的东西就是个体——一个一个的事物,一个一个的对象。”如果按照冯先生的说法,就会遇到以下的困难:  相似文献   

9.
初到南开     
我于1947年9月来南开大学历史系任教。当年还是刚满31岁的青年,而今已是82岁的老翁了。除了四年去北京学习和工作外,在这个校园里一直生活了半个世纪多。在记忆的屏幕上,历历往事不时显现,“掸”之不去。越老,这种怀旧心绪就越是不绝如缕……经友人介绍,在南开第一个见到的人是冯初转先生,第二个是陈序经先生。当时冯先生是文学院长,陈先生是教务长。冯先生个子不高,秀发密长,谈吐平和,给人一种哲学家特有的雍容深途的风度。陈先生身材较高,着西装,嗓音洪亮,待人热情,富有一派开拓学术事业的气魄。在同冯先生见面后不久,他…  相似文献   

10.
“新理学”的理性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为“冯友兰哲学思想国际研讨会”准备这篇发言稿时,传来了令人震惊的消息:冯芝生师已与世长辞。这是中国学术界的一个重大损失!我个人曾多年亲聆教诲,尤感悲痛。我不禁想起了许多往事。我于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到校不久,便到先生家(清华园乙所)去拜望他。一见面,便觉得冯先生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并向我介绍了哲学系的情况,说:“清华哲学系有个特点,特别重视逻辑学和逻辑分析方法。”他要我一年级便选金岳霖先生  相似文献   

11.
蔡仲德将冯友兰先生的生命历程分为"实现自我"、"失落自我"和"回归自我"三个时段,这是对冯先生心灵解读的结果,也是我们认识冯先生的必要起点。这里的"自我"其实是冯先生的精神寄托和角色自期,其真实内涵是希望在20世纪中国历史舞台上披饰继孔子、朱子后的"第三圣人",即本文所说的"圣人情结"。  相似文献   

12.
冯憬远先生对船山学研究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揭示了船山认识论中所包含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冯先生认为,船山认识论的明显特点,是在主观与客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知行关系等问题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初步结合。二是挖掘了船山历史观中所包含的具有深刻辩证性的唯物主义因素。冯先生指出,船山历史观的核心无疑是他的历史必然性和合规律性思想。船山不仅揭示了历史演变有其必然趋势,而且认定在这种必然趋势中贯穿着客观规律性和合理性;不仅考察了历史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而且得出了历史具有不可逆性和时势造英雄的结论。三是指出了船山的有无观把中国哲学史上朴素唯物主义的有无观推向了顶峰。冯先生认为,船山从世界的物质性论证了世界的实有性,指出了物质实在性是世界的根本特性;"诚"则是一个最普遍的物质实在概念。可以说,冯先生的船山学研究是20世纪70至80年代船山学术思想研究在中国大陆的缩影,他在船山学术思想研究史上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3.
冯沅君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性人物。她和陆侃如先生喜结伉俪,学术相携,合著《中国诗史》是文坛的佳话,也是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她既是我国学林仰重的女学者,桃李满天下的女教授,又是一位蜚声20世纪20年代文坛的女作家,建国后山东大学文史见长的顶梁柱。纵观冯先生的一生,其在中国诗歌史的编写和戏剧史的编写上均具有重要地位,在中国文学史的编写上具有开拓之举,冯先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文学史学大师,她的贡献是不可低估和磨灭的。  相似文献   

14.
也论马克思晚年的理论贡献──兼与冯景源先生商榷张凌云《学术月刊》编辑部最近,我们先后读到冯景源先生的两篇研究马克思晚年的《历史学笔记》的论文①。──本文拟就冯先生的两篇论文论证的主题──什么是马克思晚年的理论新贡献再作些粗浅的探讨,以就教于冯先生和学...  相似文献   

15.
冯友兰先生是本世纪中国学术舞台上一位创造了丰富的精神产品、发生了巨大影响的哲学家,一位儒学大师。冯先生在我们民族灾难与复兴共存的抗日战争期间,撰作统称为“新理学”的“贞元六书”,无疑是他的学术生命中最重要的、不会被人们遗忘的组成部分。冯先生在晚年曾对...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冯友兰先生在建构中国哲学史范式和创立新理学哲学体系的同时,又对政治哲学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对于中国到自由民主之路进行了深入而又系统的探索.这一探索的成果是:阐发了中国传统哲学所包含的自由民主思想,探索了中国到自由民主之路,高扬了作为自由民主堡垒的大学精神.很显然,冯先生的哲学思想中包含着很丰富的政治哲学思想,而他对于中国到自由民主之路的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如果从冯友兰先生1915年进入北京大学中国哲学门就学算起,直到1990年溘然长逝,他一生从事学术活动的时间就长达70多年。70多年间,他写了十几部书,发表了不少的文章。他所讨论的问题,笼统一点说,就是以哲学史为中心的东西文化问题。稍具体一点说,冯先生的学术活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哲学,一是中国哲学史。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冯先生特别对中国传统文化作了广泛的解释和评论,而他对孔子的研究和评价是其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将对冯先生在不同时期对孔子的研究和评价作一评述。 一 冯友兰先生是1927年才正式开始研究和讲授中国哲学史的。他一边讲授,一边研究,一边撰文。在中国哲学史这片园地里,辛勤耕耘,硕果累  相似文献   

18.
清代学术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学勤 《中国学术》2001,3(2):233-239
记得在清华大学念书时,听冯友兰先生说,研究中国学术史、哲学思想史,应吃透两头:研究先秦两汉者,当注意清代;搞清代者,应重视先秦两汉。当时年轻,不太理解冯先生所说的深刻含义。现在体会起来,冯先生的话确实很有道理。因为先秦两汉是中国学术史、哲学思想史的奠基阶段,而清代则研究成果甚多,几乎涉及了先秦学术思想的方方面面。因此,我虽是学古代的,今天,还是谈谈清代学术史。  相似文献   

19.
1962年冬,冯友兰先生参加了在山东济南召开的孔于学术思想讨论会之后,紧接着又参加了在湖南长沙召开的纪念王船山逝世270周年学术讨论会。在长沙会议期间,冯先生曾说过一句话,即他在济南会议期间,对孔于思想唱的是“高调”,而在长沙会议上对王船山思想则唱的是“低调”。这种“高调”“低调”之论,既反映了冯先生在学术研究上的一种反潮流精神,又反映了他对船山思想的独特见解。本文拟对其独特见解,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20.
冯友兰先生对于哲学及其方法有自己完整的见解,他的新理学是中国近现代哲学中的一个比较完备的体系,这个体系广泛地涉及了哲学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其中方法论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最哲学的哲学或真正形上学的方法是。什么?这是冯先生比较关注并给出了自己完整见解的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