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从文1930年代创作的《湘行书简》《湘行散记》和《湘西》,运用地理叙事的手法绘制出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湘西风情图。对读这三部散文集可发现,虽然它们的描写对象同为湘西,但地理叙事的具体方式却各异其趣:《湘行书简》将绘画笔法贯穿地理叙事,通过文图互证,表达了作家的故土情与相思意;《湘行散记》以时光流转为线索,用想象勾连现实,在今昔对比之中显示出湘西历史的“常”与“变”;《湘西》则以空间变换为脉络,选取地理区域、物产资源和精神气质三个角度进行定点透视,以点带面,基本还原了湘西的本真面貌。三种差异明显的地理叙事模式,呈现出沈从文在观照湘西时的情感转换与焦点位移:个体→地方→国家。这一演变轨迹,实际上与创作主体的身份变迁密切相关,它表征着不同历史情境下作家内心特定的情感诉求、文化思考与历史期待。  相似文献   

2.
《湘行散记》《湘西》是沈从文艺术生涯鼎盛期的作品,也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大制作。与我们惯见的一题一世界、一篇一情怀的单一叙事抒情小品不同,艺术表现上具有宏观性、连续性和整合性。在选材、结构、语言形态等方面,都形成独异的风情风味、风格风华。  相似文献   

3.
<正> 犹如火车要靠强大动力的推动方能带动千百吨货物飞驰在铁道线上一样,作家也要靠动力的推动方能进入创作过程.这动力,就是创作动机:是动机推动创作活动的进展,激活作家头脑中贮存信息的运动、分解与重新组合,才在文艺百花园绽开出瑰丽的花朵.本文以刘一友、向成国、沈虎雏合作选编,岳麓书社今年五月出版的《沈从文别集·湘行集》为例谈谈这个问题.《湘行集》由两大部分组成,前半部分为《湘行书简》,乃沈先生于1934年初重回阔别十几年的家乡途中给夫人的三十几封信,记载了途中见闻和感思;后部分为《湘行散记》,是以《湘行书简》为素村创作的12篇散文.这独特的编排体例,为我们研究作家创作动机的形成过程及信息运动情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4.
通过文本细读方法,解读沈从文的"湘行"类散文,感悟他独特的生命观.沈从文"湘行"类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不可多得之作.较之其乡土小说,散文更加凸显沈从文生命体验的感悟和认知.沈从文文学的总体思想是承继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天人合一"的自然生命观念,在散文中体现这种观念的主要话语要素是生命、水、自然、美、神巫.  相似文献   

5.
《河上一周》与《湘行散记》分别是梭罗和沈从文在故乡的河流上泛舟之后写下的游记体散文集,是他们与自然的直接对话。在生态批评视野中,二者均具有显著的生态学价值。现代文明与生态意识、历史感情与现实反思交织在一起,使它们呈现出深邃的人文视野。《河上一周》对工业发展的认同,《湘行散记》对人文生态的思考,虽然似乎无可避免要遭到“人类中心主义”之类的讥评,但是它们对于生态理论的资源性意义仍不可轻忽。  相似文献   

6.
《湘行散记》以水在流 ,岸不动的流水意识和乡镇文化传达了深厚广博的历史精神。作者用一个历史与现实间的“我”的穿梭 ,构造了今昔错综的模糊时空 ,摹写了湘西世界一部人事活历史的似变非变 ,从而完成了“变”与“不变”的历史审美主题表述。  相似文献   

7.
<正> 1934年,已在文坛享有盛名,被公认为“京派”主将的沈从文,陆续推出了以《湘行散记》为总题的12篇散文.这部写了长河上的水手,商贾、军官、乡民、妓女等众多人物的悲欢.以及沿河村镇的兴衰历史的散文,如一幅既气势磅薄又细腻精巧的瑰丽长卷,把千里沅水上那一时期的人事,深深定格于读者的心目中;这被作家坚实的手笔措述过的人物和场景,使人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8.
好文章的构成,有很多的因素。通过《湘行散记》及其前文本书信之间的比较,以及对其散文思想与艺术内蕴的构成的分析,我们发现,书信不仅提供了《湘行散记》的主要内容,而且对于散文文本的艺术表现力起了直接而重要的影响;而作为书信的第一读者以及作者的精神生活,旧日体验又为作者的艺术感觉的产生提供了前提与基础。这一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洞悉文学创造中的一些奥妙。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以来,对沈从文的研究大都集中于他的小说创作上,对于其散文创作,研究者们更多地把目光投向其30年代的《湘行散记》等作品,相对忽略了他40年代的创作。仔细研读沈从文40年代的散文,发现这些抽象散文与他当时的心态息息相关,可以看作是他在外界痛苦、寂寞、压抑中对于自我灵魂的坚守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由此,以《七色魇》文集为例,讨论沈从文在40年代的创作精神。  相似文献   

10.
《湘行散记》作为沈从文的散文代表作,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亦真亦幻的湘西世界。作家以"人事"成分为创作基础,用造"梦"的艺术笔法来抒写现实,表现了其散文独特的美学风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以来,对沈从文的研究大都集中于他的小说创作上,对于其散文创作,研究者们更多地把目光投向其3O年代的《湘行散记》等作品,相对忽略了他4O年代的创作。仔细研读沈从文4O年代的散文,发现这些抽象散文与他当时的心态息息相关,可以看作是他在外界痛苦、寂寞、压抑中对于自我灵魂的坚守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由此,以《七色魇》文集为例,讨论沈从文在4O年代的创作精神。  相似文献   

12.
面对近代四方陵夷的困境,《湘报》在继承传统“自强”、“和戎”等思想的基础上,吸收近代西方外交观念,提出了“守约和夷的平等外交观”、“联夷抗夷的平衡外交观”和“自强制夷的实力外交观”等外交思想,利用《湘报》这个传播平台,将之传播于晚清朝野。这些具有近代意识的外交观念,对于开启民智及其日后中国现代外交意识的最后形成起到了启蒙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 《从文自传》(简称《自传》)是沈从文著名的作品之一,它与《湘行散记》、《湘西》构成了沈从文散文艺术殿堂的支柱.它既具有传记的记实性、历史性,又具有散文的抒情性和审美性.但它似乎同沈从文的生命和艺术一样,还不为人理解.本文试图从《从文自传》的创作特色入手,在阐述其文体创新意义的基础上,从湘西人的心智特征来揭示《从文自传》的内蕴.  相似文献   

14.
柯勒律治是英国的湖畔派诗人之一,人们普遍认为他的诗歌具有浓厚而深刻的道德主题.但是如果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他的<老水手行>可以发现诗歌中体现了他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老水手行>中所表现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可以代表其生态观.  相似文献   

15.
<正>沈从文先生是位著作甚多,风格鲜明,卓有成就的现代散文大家.艺术衰落,就在于形成定格.艺术常青,就在于不断创新.定格易,创新难.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又无情的从正反两极证实了这个铁的问题.一国一代一个作家的文学概莫能外.文学上有成就的作家总是不断创新不断开拓前进的.沈先生虽不是这方面的完人,但在创作上是一个永不满足的探索者.《湘行散记》《湘西》是我国现代散文里写得颇具特色,自成一格的名篇.探求它的特色,总结它的  相似文献   

16.
民族主义是建立在“主权”观念基础上的民族自我意识和情感归属,旨在维护本民族权益、实现本民族和民族国家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或意识形态,其在实践中往往演化为建立和发展现代民族国家的社会运动。在民族主义话语中,作为“人民”的民众从历史“后台”向历史“舞台”前置,媒介作为国民的“养成所”,被置于民族救亡与国家建设的中心地位。在人民主权的民族主义话语中,《湘报》报人提出了“报为民史”的传媒属性观、“开启民智”的媒介功能观与“志士精神”的新闻伦理观,推动了湖南新闻思想的近代转型。《湘报》所建构的新闻思想,既接受了“民权”等现代价值观念,又具有儒教的道德激情,其对近代湖湘文化转型,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庞德的翻译文集《神州集》中对李白的名诗《长干行》中所包含和体现的翻译策略和技巧,来说明这一译作是庞德的创造性阐释,并通过《长干行》在中外翻译界受到的评论、重视和接受程度来证明《长干行》正是关于译作是原作的再生和新生这一解构主义翻译观的最好体现。  相似文献   

18.
“湘品”要“出湘”,离不开包装。为此,应针对“湘品出湘”包装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症结,坚持以产业发展、关键问题和创新战略为导向,按照“立根-树点-连线-扩域”的战略思路,以“依托湖湘特色,聚力科技发展,瞄准时代前沿,多元要素集聚”为战略重点,聚焦“对湘的把握、对品的升级、对出的延伸、对湘的拓展”核心目标,着力构建湘品出湘“同心圆”包装联动机制及内生创意系统,以助力湘品出湘。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与苏童分别在《边城》与《河岸》中使用了河流意象。两代作家两部作品借助两条河流在情感交汇、思考能指与主题投射上形成了共同的契合点。沈从文和苏童倾注了对河流的深厚情愫,分别将湘西边地和江南泽国浓墨重彩,倾情描绘。由此,河流意象构成了探寻作家复杂创作心态与开掘作品内在精神维度的重要跳板。  相似文献   

20.
《曾国藩学刊》创办于1994年,于1998年停办,1999年《湘学》丛刊继之而出,我是这两份刊物的创办者与主编。一晃一二十年过去了,现在回想起来,往事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