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有关艺术的性质及概念问题,艺术理论家们自20世纪60年代围绕杜尚的作品《泉》进行不断的探讨以来,一直没有定论。作为艺术的一种,架上绘画发展到今天,其性质、地位,以及评判标准也与以往大不相同。在当代语境下,我们又该如何重新审视架上绘画呢?以此话题为中心和开端,袁佐、马可鲁、马树青及倪军四位艺术家在中间美术馆内展开漫谈。该沙龙谈话活动由袁佐主持,关于架上绘画在当代语境下  相似文献   

2.
"透视"是西方现代派绘画中三维空间深度的主要表现形式,其具体表现:一是利用传统透视法,二是在传统透视法的基础上进行特殊利用,从而使得现代绘画的三维空间深度表现形式更加丰富,也更好地表述了艺术家的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3.
20世纪早期,"大头"绘画以树立政治信仰、美化领袖形象的形式出现,其形象标准、统一,大多脱离了绘画性;80年代,"大头"绘画迈入偶像批评与自我精神探索的领域,谋求产生社会的大共鸣和大思考;90年代,逐渐地向艺术家本人对社会多角度、多元素的自我感受上过渡;近十年,"大头绘画"更多呈现出细致入微的人性关怀、感伤情感的自我描述、虚无的青春表达等不同的样式风格。  相似文献   

4.
主持语:作为中国当代的漆艺术家,李永清所创作的漆画和漆艺,多年来在本领域不息的耕耘与精彩收获,为人们所瞩目。李永清的漆艺术品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偏重于绘画性和抒情表现性的现代漆画作品,另一类是着重于器物形体及"质觉"形态的抽象性表现的漆艺作品。他将传统器物的形状作为一种符号元素,运用不同的材料与工序呈现出内涵丰富的当...  相似文献   

5.
沙龙展是法国现代艺术史的重要构成部分。法兰西皇家绘画与雕塑学院艺术训练/教育制度把艺术从自律领域引入公共领域。画家不仅是艺术家,还扮演着思想启蒙者的角色。画作不仅是自律性的、自足性的艺术活动,还是公共性的、开放性的艺术活动。观画者的参与、介入,就是一个艺术意义分享过程。沙龙展是一个由画家、画作、观画者三个主轴之间互动而生成的公共艺术活动。  相似文献   

6.
聚焦     
主持语:就职于"中国戏曲学院"的折江鸿、杨丰羽、王占欣、迟雪峰四位老师深受"中国学院艺术体系"的熏陶,具备扎实的绘画功底和美学修养。他们立足于自身的专业背景和创作方向,历经长期的摸索从理论与实践的两个层面初具形成个人的理论支持与绘画风情——谋求舞台艺术与绘画语言相融合,分别在人物、场景、风景、静物等题材领域创作出一批可观的油画作品,这不仅促进了他们个人叙事风格的羽翼丰满,同时也为"油画本土化"的命题拓宽了思路与角度。  相似文献   

7.
一个好的招贴设计需要迹与象的完美结合。艺术家把绘画理论中的"迹象论"等多种表现形式和技法综合运用到招贴设计中,在作者创意的统帅之下,使招贴呈现出风格迥异、精彩纷呈的多元化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8.
构图作为绘画形式语言之一,是掌控整个画面结构的核心要素:传达画家之思想、审美意识、情感表现,体现整幅作品的结构之"势"。立意是构图的前提,也是创作意图的体现和安排;取舍是构图的关键,是一个综合的思维过程,既涉及画面的形式语言,也涉及艺术家的审美倾向,关键是能借助客观物象表现主观情感;造境是构图的目的,艺术家要借助一定的形式美规律,使情感客观化、具体化,赋予作品以"象外之象"、"境外之境"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主持语:艺术家的敏锐感受力是他们不竭的创造源泉,王凤霞无疑是一位真诚体验生活的素民艺术家。她曾经吐露心声:"绘画对我没有定位,没有目标,更没有使命,我只是疯狂着迷绘画的过程"。如今,她的创作已经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她对"红色"的偏爱与诠释沾染了些许神秘的气象。"红色"既冲毁了人们意识形态中普遍的区分,又使得观看者重识宏观与微观、时间或空间的思考。她的绘画采用了大色块的概括手法,构建的形象质朴而多义,符号化的情节与叙事夹杂只言片语纵情于画面之上。  相似文献   

10.
主持语:一个画家个体怎样面对当下日益繁荣、复杂的中国油画创作?两个昔日同窗,分别从事文学理论研究与绘画创作两个领域,二十年后再聚首。从一个油画系列创作《一个人的风景》谈起,围绕中国油画的现代性发展、画家创作的心路历程、绘画的时代意义与发展的诸种可能,畅谈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油画创作、当代中国人的心灵归宿、"自然"之于中国...  相似文献   

11.
朱德群县一位忠实于他自己、忠实于他的民族、忠实于他所属的最古老传统国家的艺术家。这里的"忠实",表现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并将他所理解的中国文化精神贯穿于个性化的创作之中,使之演化为一种国际语言而发扬光大。 朱德群以70多年的艺术探索,开创了一条独特的艺术道路,用透明手法将浓重块面与斑驳色彩,融入捉摸不定的幽远深谷。"透明之深谷"成了朱德群的绘画符号。朱德群抒情而充满诗意的抽象绘画,融育着中国书法、诗词、乐舞的意境。被世界画坛所认可。  相似文献   

12.
当代绘画的发展和新变,是艺术家们绘画观念嬗变的体现;绘画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反映出艺术家绘画观念的多元化。从艺术家创作内驱力的角度,对当代架上绘画的观念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得出认知,它在艺术格局中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从张大千一世佛缘看,禅宗思想在张大千绘画创作中具有明显的导向性作用,其绘画内容、绘画形式、绘画理念和创作机缘、绘画创作的升华等方面都被深刻地打上禅学精神的印记,张大千思想意识中"佛禅之石"成就了其彪炳史册的"绘画之玉"。  相似文献   

14.
《国际公关》2012,(3):14-14
5月2日下午,《国际公关》品质沙龙在北京瑞居酒店举行。本次沙龙的主题是探讨企业的公益之路。帕格索斯总裁曹刚主持了此次沙龙,大自然保护协会北亚区总干事长张醒生,万达集团股份公司总裁助理兼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刘明胜,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欧洲古典时期绘画、雕刻艺术家的社会地位的变化及其影响,以古希腊、文艺复兴两个时期作为观察重点,分析视觉艺术家社会地位状况及形成原因,着重从艺术理论方面的贡献表明了艺术家改变自身地位的决心与不懈努力,并以绘画、雕刻艺术家逐渐脱离工匠阶层的成长过程,说明在艺术进步史中,艺术家社会地位的转变所具有的标志性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魏晋六朝时期绘画凭借与《周易》之间的互文性关系并从"象"的维度发现了自身的个性价值,这种独特价值在于绘画之视觉形象的存在方式是圣贤体道的重要途径。绘画在寻求独立美学价值的过程中找到了彰显自身存在的经学化价值和"自治"领地,使其与诗之间形成一种对话关系成为可能。另外,诗因为其语言载体"言不尽意"的固有缺陷,构成了需要绘画性介入其中的召唤结构,这就意味着绘画为诗设立规定性、绘画性为诗所效法不可避免。诗开始自觉地以绘画的视觉性为范,走上了诗的"象"化历程。于是,诗与绘画在艺术行为中开始相互凝视、互为补充。诗画互补观念也由过去的绘画"诗化"的单向过程,进入诗画互为标准的双向过程。  相似文献   

17.
主持语:关注现实的审美核心是表达当代人的诉求,康明宇也不例外,他和许多80年代的年轻的艺术家一样,渴望通过绘画去捕捉日常生活中最平凡的那一幕,他的作品没有华丽的修饰,平淡而真实。这既呈现了画家独特的语式,也体现作品的观念意味……  相似文献   

18.
主持语:作为中国最具识别度的画家之一,季大纯的作品以超现实主义的风格和对当代中国现实的讽刺性批判而著称;本展是在中国北京的首次个展,全面呈现了这位已经步入创作成熟期的艺术家的所有作品。今天走进对话栏目的另一位嘉宾是批评家兼策展人的鲍栋,他以他的解读方式,对季大纯近40年的绘画经验、特点与绘画语言三者问的关系,进行了品评。相信会给读者带来一些有关当代艺术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9.
浅谈笔触研究对形成绘画风格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触是绘画的物理属性之一,是艺术家通过画笔和颜料进行绘画创作所产生的精神性"痕迹",同时,笔触也是绘画形式的组成因素之一,笔触还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对笔触的研究,是艺术家研究艺术形式,进而形成艺术风格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笔触美的产生、笔触美的内涵和笔触研究,对艺术风格形成的作用的研究,可以使艺术家进一步认识绘画创作的内涵,对艺术创作实践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敏 《宿州学院学报》2010,25(10):65-66
以弗洛伊德对"弑父"情结的研究为理论基础,对《押沙龙,押沙龙!》一书主人公托马斯.萨德本"弑父"动机的成因进行剖析,解读其终身迷恋和追求"父亲"这一身份的心理历程。萨德本将"父亲"这一身份看作最有价值的人生目标,究其原因,只有获得这样的身份,其"弑父"的欲望才能得到满足。从建立到毁灭,从获得到失去,"父亲"这一形象始终与地位、财富、权势联系在一起。对萨德本来说,获得了"父亲"这一身份,就意味着获得了社会的认同;这种身份一旦失去,他作为"弑父者"所取得的成就将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