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确定研究单位是科学把握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维科、黑格尔、斯宾格勒和汤因比只是立足于民族国家或文化与宗教的历史研究,不可能科学地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律.马克思历史观的伟大变革所确立的立足点,即“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是能够自行说明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范围、逻辑框架、目标选择和理论任务的基本单位.对此,需要从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和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有机统一中去理解,更需要有世界历史的视野.  相似文献   

2.
“三阶段论”是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侧重从人的能力发展的角度所提出的三种社会形态和个体发展的三个阶段。生态危机与个体发展的阶段以及各个阶段人的需要有着必然的联系。人类片面追求享受需要必然导致生态危机,人类主体能动性的异化是生态危机的真正根源。而人类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就是克服生态危机,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实践是马克思实现其哲学革命的标志性范畴,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创立的奠基性范畴。唯物史观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生产实践为纽带,把整个自然界、社会以及人自身都理解为实践的产物。生产劳动实践创造了人本身,构成人类历史的起点。生产实践制约着人类的所有社会实践活动,是一切社会关系产生的根源。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源自人类的生产实践。人的本质即人性是在生产实践中生成的,人类实现自我解放的根本物质力量是生产实践。马克思把一部人类历史还原为生产劳动发展史,通过生产实践最终破译了人类历史的全部秘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历史唯物主义称之为实践唯物主义。否定生产实践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就从根本上动摇了整个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石。赵汀阳先生轻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的错误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4.
西方主流生态主义思潮将历史唯物主义与生态学思想截然对立,批判历史唯物主义肯定“支配自然”的物质生产运动,具有鲜明的人类中心主义特征。事实上,这种看法根源于脱离人类历史的抽象自然观。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人类历史就是“现实的个人”的生产史。以“生产问题”为视角,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入剖析,能够更为清楚地认识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真实内涵,并以此阐明资本追求无限增值的逻辑才是生态危机的真正根源。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生产活动以共产主义为追求目的,作为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马克思哲学作为生态世界观的意义正体现在人类社会对共产主义的永恒追求之中。  相似文献   

5.
历史唯物主义只擅长以逻辑视角考察社会,不擅长以史学视角考察社会,这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中获得表征,从人的能动性与历史规律逻辑困境中洞见问题的成因。要使历史唯物主义转向从史学视角考察社会,探讨历史规律实现方式是关键所在。制约历史实际进程的必然性应该是二重的:历史规律在历史实际进程背后贯彻到底,以其抽象的逻辑必然性决定了历史唯物主义能够远景扫描大历史;而在历史发展实际层面上发挥直接制约作用的应该是实践规律,它以其制约作用的有限性决定了历史唯物主义能够近景考察历史;实践规律和历史规律有机整合,共同造就了历史运动的事实层面与逻辑层面辩证统一,从而使历史唯物主义史学功能获得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6.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深刻理解其科学内涵,需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去认识,用辩证思维的方式去把握。客观上讲,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主体性特征的全面拓展。认识到这一点,对于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翔 《青海社会科学》2014,(3):14-18,26
恩格斯晚年对历史唯物主义做出了重大创新,在坚持经济基础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凸显出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与人的主体能动性,提出了著名的历史合力论。辩证地诠释了历史的发展是一元决定论与多元互动论、主体意志与群体合力、一般规律和特殊表现的有机统一。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继承了历史合力论的方法论特质,既是对历史合力论的自觉运用,也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新补充、新发展、新贡献,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思维与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8.
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证主义和人本主义的解释模式有其共同根源。要超越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证主义与人本主义两种解释模式的抽象对立,就必须在当代境遇中发掘隐含在马克思思想中的价值规范,探究历史唯物主义的"规范基础",进而从规范性维度建构历史唯物主义,阐明历史性维度与规范性维度的有机统一。历史唯物主义规范基础的基本内涵是共产主义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自由人的联合体。历史唯物主义的规范基础扎根于现代的实践、交往活动,有效整合了启蒙现代性的自我分裂,历史地超越了启蒙现代性的规范内容。历史唯物主义的规范基础扎根于历史分析,同时又引导着历史分析,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融贯性与整体性。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哲学既科学地说明了人类主体的能动性和主导地位 ,又坚持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物质生产基础和客观必然性。马克思哲学的科学历史观是历史地肯定人类主体作用的历史辩证法与坚持从现实物质生产出发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完整统一。但实际上 ,在马克思哲学的传播过程中 ,由于对马克思哲学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模式 ,历史主体往往给遮蔽了。分析造成遮蔽历史主体的五种理解模式 ,并对造成这些理解模式的原因进行理论上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历史唯物主义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的解放作为自己思想体系的最高宗旨.要恢复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地位,就必须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符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有助于确立人在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能更好地体现实践唯物主义的根本特征,能够使唯物史观理论体系得以合乎逻辑地展开,能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能动性动因,同时也体现了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两种意义上的历史概念与两种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可对“历史唯物主义”作狭义和广义的两种理解,其前提是对“历史”概念的狭义和广义的理解。广义的“历史”是指人类社会的历史,人的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构成历史的两个方面。狭义的“历史”是指人们的历史存在。即人们的物质活动,社会存在。马克思曾在两种不同的意义上使用过“历史”概念。“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历史”如果是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狭义的,是指对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理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部分。“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历史”如果是狭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广义的,是指从人们的历史存在出发来解释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唯物主义哲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本文认为,只有把马克思创立的新哲学理解为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深刻理解马克思在哲学上变苹的实质。  相似文献   

12.
需要是历史唯物主义中的一个根本性范畴 ,它在哲学中地位的确立 ,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思想史的重大贡献。在他们看来 ,需要是比生产更为根本的范畴 ,它不仅是人的本质 ,而且是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与唯物史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夏甄陶 《晋阳学刊》2005,1(2):53-59
以人为本是唯物史观的应有之义。因为唯物史观本身就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动态结构(包括建构)及其变化发展(包括发展动力)规律的基本理论观点。这种观点正是从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出发,以他们的存在、以他们的现实生活和生产活动为前提的。而这种前提又必然从始至终贯穿在系统之中,贯穿在过程之中。以人为本与唯物史观是否相容、是否具有统一性,问题在于如何理解人。  相似文献   

14.
赵海瑞 《北方论丛》2015,(2):148-152
“经济新常态”一提出就引起了普遍关注,但只有在“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的高度,才能看到这一范畴是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中国化的时代表达。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现实是历史的出发点,落脚到世俗世界的世俗结构和世俗存在,这就是“经济”这一现实之根;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现代社会“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的流变特质,“新”是对基于“人类发展历史时间空间坐标”之辩证思维方法的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生成历史”的内在逻辑和规律性,“常态”是在“流变世界寻求确定性”之马克思独特“历史理性”方法的自觉运用。习近平总书记精准地抓住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和内核,并且进行时代化中国化通俗化的语言范式转换,因此,“经济新常态”由于具有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深刻蕴含而高屋建瓴。  相似文献   

15.
历史的发展源于人们的需求和社会生产方式的推动. 马克思认为, 在阶级社会里, 被统治阶级的需求长期处于维持生存的低水平而基本不变, 根本性解决措施就在于解放生产力, 扩大物资产品的供给. 当生产力有一定程度发展后, 社会主流需求变化就成为推动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调整的动力. 马克思的需求理论与其生产力、 生产关系核心分析范式关联不大. 从社会主流需求变化对社会生产方式及上层建筑的影响, 挖掘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 会在理论和政策建议上对中国未来发展改革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哲学视界是任何哲学创立的思维方式,它的转换更是任何哲学创新的思想前提。作为一种新的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只有在三重视界的转换及其"融合"中实现理论创新才能真正获得其现代形式,即从"知识论"到"存在论"的视界转换、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视界转换、从"自然唯物主义"到"实践唯物主义"的视界转换。应当说,"存在论"的追究、"以人为本"的观念,以及"实践的唯物主义"原则的"三重视界融合"构成了一种全新的具有革命性变革意义的思维方式,正是凭借这种思维方式,马克思在哲学史上彻底断绝了历史唯心主义,创立了以"社会存在论"为理论核心的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7.
杨耕 《河北学刊》2003,23(6):21-29
本文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主题、理论空间、理论意义以及唯物主义历史形态的重新考察,认为马克思的哲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是两个主义,而是同一个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也不是两个主义,而是同一个主义,即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不过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代名词。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终结了"形而上学",使西方哲学从知识论形态转向生存论形态,从而展示了一个新的思想地平线。  相似文献   

18.
空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在理论逻辑上,历史唯物主义内在地肯定空间能够"生产"。空间并不因其是生产出来的就必然具有社会性,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空间生产及其结果即空间产品必然具有社会的性质。空间生产的过程不仅是空间产品的创造过程同时也是社会关系的再造过程。空间生产概念并不排斥物质生产概念,它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基于物质生产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分析。空间生产范式揭示并凸显了社会历史发展在空间维度上所具有的丰富内容。历史唯物主义空间生产理论的建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出场。  相似文献   

19.
论马克思异化史观至唯物史观的逻辑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与马恩批判、改造旧哲学,进而开辟哲学发展的新道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以异化理论及其内在逻辑的扬弃为基本线索来解剖和揭示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过程,是理解马克思历史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异化理论为支点,试探讨马克思异化史观逻辑的内在演变和科学唯物史观的确立过程。  相似文献   

20.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理论预见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差距.但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基础的"两个必然"论断依然是正确的.本文从社会主义是世界性的历史运动进程这一视角出发,着重结合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阶级关系等方面发生的新变化,从"两个必然"实现的物质基础、生产关系前提、革命的主体和道路三方面,阐明了"两个必然"肯定实现,但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