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盛唐山水田园诗歌具有强烈的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文章以儒家的修身养性、道家的自然无为与佛教的境界追求作为论述的理论基础,具体分析了山水田园诗歌在人生理想、前途命运和信仰追求上的悲剧蕴涵。并以孟浩然、王维的诗歌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2.
《文苑英华》是宋朝时编纂的一部诗文总集,其中十分之九是唐代作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人的文学观念及宋人对唐代众多诗人的接受情况。《文苑英华》所录王维诗歌大多为奉和应制诗,而最能代表其诗歌特色的山水田园诗所收甚少,特别是为后世广为称赞的《辋川集》一首未收。王维诗歌不仅影响了中晚唐众多诗人,亦对宋诗风格之形成起到关键作用,其山水田园诗的冲淡自然之风、浑然天成之气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3.
西方诠释理论见诸于翻译批评活动中。文章通过对诠释过度与诠释不足概念的认知,结合王维山水诗歌的翻译现状,从王维山水诗歌的无我性、王维山水诗歌的含蓄性以及王维山水诗歌的语言等三个方面展开批评。从而说明诠释或翻译应力图保留诗人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的翻译观,以求精准无憾地向国外传播我国的优秀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4.
5.
论我国山水文化与山水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透析我国独特山水审美观入手,详尽阐述了我国山水文化的主要表现内容、特征及其所蕴涵的深邃精神,极大地丰富我国思想文化宝库,对于进一步研究我国山水文化及其思想精神将产生极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俊康 《学术论坛》2006,(1):172-177
既然有山文化、水文化,也就会有山水文化。八桂大地千万年来形成的山水环境,最终孕育出以山水融和为特色的八桂山水文化,其丰富的内涵、典型的特征和潜在的开发价值,正在引起人们越来越大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8.
南部·广西     
《中文信息》2007,(5):3-86
说起广西.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桂林、漓江,其实广西的美丽江河还有很多,特别是到了夏季,这里更成了漂流爱好者的天堂。喜欢青山绿水的人。可以去资江漂流.看看一路的山水画廊:喜欢惊险刺激的人.可以去五排河漂流,感受两岸森林密布,怪石嶙峋。沿途再看看壮美的龙胜梯田.更是荡气回肠。[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以山水游记来表达或体现哲理,源远流长。为了深入把握山水游记的哲理蕴涵,本文提出了两个问题进行探讨一是情感与理性的关系,二是山水与人生的关系。文章还分析了山水游记表现哲理主要采用的两种形式形象与哲理的结合;寓哲理于形象。  相似文献   

10.
文章着重评介李正栓和白凤欣合著的《英语诗歌教程》一书的主要内容和特色。该书以英语诗歌知识为切入点,介绍了诗歌中的各种要素以及诗歌类型的概念、特点和语用功能等,并援引经典样诗例释诗论。该教程能够帮助读者较为全面和系统地了解英语诗歌方面的知识以及英语诗歌的特点,并会帮助诗歌爱好者为更高层次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文章着重评介李正栓和白凤欣合著的<英语诗歌教程>一书的主要内容和特色.该书以英语诗歌知识为切入点,介绍了诗歌中的各种要素以及诗歌类型的概念、特点和语用功能等,并援引经典样诗例释诗论.该教程能够帮助读者较为全面和系统地了解英语诗歌方面的知识以及英语诗歌的特点,并会帮助诗歌爱好者为更高层次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随着士人自然审美意识的深化,山水诗中审美主体自我呈现的方式大致经历了三个层次:以玄佛对山水是要从山水中发现对应于主体的精神本体,主体置身自然之外;以情意对山水是以山水为生命之情的直接形式或载体,主体向自然融入;以哲思对山水是以山水为求诸内心的媒介,表达主体内在心灵对人生、历史和宇宙之道的深刻体味,主体独立于自然之上.这个逐步超越现象界、回归内心的主体自我呈现过程,是庄玄、禅宗艺术精神转换演进的必然结果,也是传统社会自中唐以后审美理想蜕变的典型反映.  相似文献   

13.
现代主义诗歌批评已经走过百年历程,从最初阶段的片段、零散式的诗歌解释逐步发展成为有着完备诗学理论、诗歌批评、诗歌史写作构成的批评体系;现代主义诗歌批评顺应诗歌发展的潮流,完成向先锋批评话语的转向,为诗歌批评找到全新的理论增长点;新世纪诗歌正在转入常态化写作,必然要求诗歌批评在坚守批评伦理的同时,发生相应的话语转型.  相似文献   

14.
许芳红 《船山学刊》2007,(3):161-163
孙绰《游天台山赋》为魏晋时山水赋名作,景幽境荚,颇有后世诗歌意境美的特质.本文结合东晋玄学之风,在对同时代文学背景的考察中,论述此赋意境美之特质何由而来.  相似文献   

15.
在郭象之前的儒家象征式山水观、道家非对象性山水观、魏晋情感化山水观中,自然山水要么统摄于主体的精神境界而受到忽视,要么纠缠于物物的因果链条而受制于他物。郭象的"自生独化"说在解构事物外在生成论的同时又把事物自身的性、理作为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从而使具体事物之性、理与形皆获得了独立性价值并因此形成一种新的自然观。郭象的"自生独化"自然观经由东晋"以玄对山水"观念的推动,使得山水本身成为一种有"生命力"的主位对象而进入人的审美视野。可以说,郭象"自生独化"说是中国文化上自然山水之美获得独立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现代科技为诗歌重新回到声音与表演形态提供了诸多可能。20世纪中期以来的美国诗歌史,是诗歌从书面文本走向朗读、实验、表演、展览、合作等多种非书面文本表现形式的历史,这与录音、录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不无关系。诗歌的传播载体不再仅限于印刷出版后的纸质品,影音档案也成为重要的一环。而这些档案在诗歌研究中长期处于被忽略的地位。创立于2003年的“宾大之声(PennSound)”,是美国众多诗歌录制档案中心之一,目前拥有全球最大的诗歌音频与视频收容。本文以之为例,从诗歌录制档案这一隐藏在当代美国诗歌史中的力量为线索,回溯美国诗歌录制史、存档史,探索诗歌在书面文本之外的表现形态与美学特征,分析战后美国诗歌与技术的双向互动。本文认为,诗歌录制档案除了具有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功能,也为新的诗歌形态和诗歌体制确立了合法性,是诗歌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路径与资源。  相似文献   

17.
画论向来被视为山水画创作的理论指导和经验总结,但从现象学角度出发,画论可以被当作一种特殊的观看——对画家之看的观看。在现象学的视角下,画论使静态之"画"(picture)变成动态之"画"(draw),展现了自然山水如何从画家的眼手之中生成的动态过程,作为观看之基础的时间视域、身体视域和人间视域也在此过程中被展现出来。用现象学的视域理论解读山水画论为中国传统诗学话语提供了一种现代的阐释视角,画论则使艰涩的现象学理论变得生动直观。  相似文献   

18.
王维是个多情的人,也是写情高手。他的山水田园谱隐去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看似不言情,但情藏于景中,不仅描绘了具体景物的形象,而且一以贯之地通过创造意象和意境,在描写自然景物的过程中灌注了自己的心志和对自然山水的深深挚爱之情思,在“神韵兴会上做工夫,有言外趣,事外韵,物外景”,其问流露的情感更多的是冲和淡远的不同气质和个性。  相似文献   

19.
张英 《人文杂志》2000,(3):149-150
佛与道相似,佛家追求"穷神尽智,极象外之谈"的言外之意.一切寓于"象".强调"心为宗",追求一种超越现实时空的空无存在.这种以心感物而非逻辑推理认识事物的方法给唐代山水诗文的创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式,影响了"意境"论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