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当人们步入老年后,随之而来的生理上的变化,必然对心理产生各种影响。要适应这一生理退行性变化,必须把握心理养生的辩证法。乐观开朗是心理养生的不老丹;淡泊安然是心理养生的免疫剂;陶冶情趣是心理养生的调节阀。  相似文献   

2.
申杰 《家庭科技》2009,(1):29-29
李渔,清代戏曲理论家、剧作家,对养生保健很有研究. 李渔特别注重心理养生,在他的<闲情偶寄>中提出"心和则百体皆和".  相似文献   

3.
善良善良是心理养生的营养素。心存善良,就会以他人之乐为乐,乐于扶贫帮困;心存善良,就会与人为善,与人友好相处,心中就常有愉悦之感;心存善良, 就会光明磊落,乐于对人敞开心扉,心中就常有轻松之感。心存善良的人,会始终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能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经细胞的兴奋度调到最佳状态,从而提高了机体的抗病能力。宽容宽容是心理养生的调节阀。人在社会交往中,吃亏、被误解、受委屈的事总是不可避免地要发生。面对这些,最明智的选择是学会宽容。宽容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它不仅包含着理解和原谅,更显示着气度  相似文献   

4.
《家庭科技》2009,(10):29-29
古人的养生观,强调一个“和”字。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曾在《闲情偶记》中说:“心和则百体皆和。”和,概括了心理与生理相交相融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5.
李渔养生学说与杨朱学派养生思想在一些基本原则上具有相似性。李渔对古代养生思想作了大幅度的扬弃与整合,形成了一个以道家化的杨朱学派的养生思想为主、杂取儒道养生合理成分和后世养生精华的驳杂的养生学说。  相似文献   

6.
赵薇 《中州学刊》2023,(8):110-120
作为禀天地之气而生、法四时而成的人,如何把握养生之大道?朱子给我们道出了养生的根本道理。朱子的养生之道以心性修养为基础,注重道德修身,以成就圣贤、君子为宗旨目标;朱子的心性修养论,强调心的知觉、主宰作用以及对天理的认知、情欲的节制,以“中和”作为对身、心、性情的整体调摄原则,追求的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精神境界。而这种超然的人生境界、怡然自得的心理状态以及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恰恰是个体存养所希望达到的理想的生命状态。所以,朱子的心性修养论,虽然不以养生为目的,却养在其中。朱子的养生之道是建立在心性修养论基础上的“天人理一”的养生体系,从树立“天人一理”的养生观以及身心共养、养生先养心、养心先养德、养气存心、情志养生、“仁者寿”为养生最高境界等几个方面阐述养生之道。系统研究建立在朱子心性论基础上的养生之道,可以对今天人们的养生诉求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西藏传统养生体育文化的起源与早期发展,吐蕃时期与13世纪以后的传统养生体 育文化,西藏和平解放后的传统养生体育文化进行了探讨,认为西藏传统养生体育文化历史悠久,形成 了独具西藏特色,适合于高原环境的养生、健身方法,在保障西藏人民身心健康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郭振华 《阴山学刊》2012,(5):106-111
人到中年,心理发育成熟,能够自我调整兴奋、抑制机制。中年人人生观、世界观趋于完整、稳定、性格铸成,与环境适应、协谐,总之是心理成熟期、定型期。人到中年,应求实务实,通脱灵活;是非了然,慎行谨言;学习不辍,精神啜饮;善于养家、治家;还要锻炼习常,学会养生。  相似文献   

9.
论道德养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伟凯 《兰州学刊》2010,(11):12-14
道德养生作为我国养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养生效果有着决定性影响。客观地说,现代养生理念忽略了道德养生,只是片面地追求食物和运动方式的选择,从而使养生剑走偏锋,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道德养生通过对个体行为的自我约束,将道德培养与性情养护结合起来,在利于人们身体健康的同时,更利于人们社会素质的提高,进而为和谐社会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安徽发展中医药养生产业前景广阔。安徽中医药养生产业的发展对策包括:挖掘、整理与保护安徽传统中医药养生历史文化资源;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实施养生品牌战略,推进特色化经营;规范市场行为,营造科学健康的养生市场环境;加强中医药养生产业产学研合作;加快中医药养生产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将旅游开发与中医药养生产业推广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