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由于宪法机制上的含糊性,美国历史上就存在着国会与白宫之间对外交主导权的争夺。冷战后,国会实现了对外政策上的"复兴"。反映到台湾问题上就是对中国内政的干预,致力于美台关系的提升,在中美关系中起了很重要的消极作用。美国国会对台的支持与台湾当局对国会的游说是分不开的,大陆应借鉴台湾的经验,做好国会工作,积极开展议会外交,以早日实现台湾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2.
美国国会与台湾问题--简析台湾当局的国会游说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国会在对外政策特别是对华政策决策上发挥着重要影响。为此,台湾当局对其游说活动不遗余力,成为台美关系的重中之重。在冷战结束前,台湾当局就充分认识到美国国会在对外决策上的重要性,积极开展“国会外交”。冷战结束后,在国际格局变迁和台湾岛内政治生态变化的影响下,台湾当局加大了“国会外交”的力度。在台湾当局的游说活动下美国国会作出了诸多消极的涉台立法活动,严重损害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为此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为最终完成国家统一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3.
二战后由于地缘政治、日本东亚战略、“台湾帮”等因素的影响,日本始终没有放弃干涉台湾问题的政策,致使台湾问题复杂化,增加了中国和平统一的难度,台湾问题已制约成为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同时中日巨大的经贸交流、美国以及日本国内因素对日本的对台政策也起到一定的牵制作用,使得日本不敢在干涉台湾问题上贸然走得太远。  相似文献   

4.
冷战结束后 ,美国不断提升与台湾实质性交往的层次和对台军售水平 ,但又最终向中国表明其仍然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和不支持台湾独立及单方面改变两岸关系现状。美国的这种对台政策虽然看似矛盾 ,实则并不矛盾。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鲍大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对台湾问题的有关论述可以为此提供一个明确的解答。鲍大可当时所说的美国对台利益需求目前仍然存在 ,美国目前的对台政策也没有超出鲍大可当时设计的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5.
美国介入台湾问题后,其在台海地区的政策和角色经过四个不同阶段的演变。国民党退守台湾后,杜鲁门政府开始介入台湾问题。20世纪50、60年代经过三次台海危机,美国在台海地区的角色得到巩固。70年代美国无意终结其在台海地区的均势——霸权角色。冷战后台海成为美国对华政策重要的砝码和操纵工具。进入21世纪,美国在台海地区的政策与角色面临新的转型。但不论政策和角色如何变化,美国在两岸推行均势谋求霸权的意图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6.
美国国会是美国民主制度的基石。冷战结束以后 ,国会在美国对外政策 ,包括中美关系、两岸关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把握美国国会及美国国内政治 ,成为美国研究与中美关系研究的重中之重。本文系统地总结了美国学者对国会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以及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对美国国会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提出了分析当代美国国会与中美关系发展的两个角度与分析方法 ,以期为我国的国会学与美国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见解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后 ,由于内因 (制度安排 )与外因 (环境变迁 )的交相作用 ,美国外交决策过程发生了重大变化 ,出现了“私有化”趋势。在“私有化”趋势下 ,总统外交权力相对削弱 ,国会外交影响显著扩大。面对国会在外交上的“复兴”攻势 ,总统及其下属的行政当局不得不处于被动防守的地位。然而 ,由于自身职能的特点和局限性 ,冷战后国会在外交上的能动性既不意味着国会在外交上的优势地位 ,也未根本改变总统主导外交政策的局面。尽管如此 ,在外交决策过程的“私有化”趋势作用下 ,国会的积极介入还是对冷战后的美国外交政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冷战结束与美国对华意识形态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共主义意识形态一直是影响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政策的重要因素 ,并且在冷战时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冷战结束虽然使美国认为共产主义已经不再对美国及资本主义世界的安全构成直接的威胁 ,但美国并未放弃反共政策。冷战结束使中国成了惟一的社会主义大国 ,中国自然是美国最主要的意识形态对手。这一变化对美国的对华政策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 :一是在美国寻找新的战略对手时 ,更易于将目光聚集到中国 ;二是当中国实力增长之时 ,美国更倾向于将中国看成是个“威胁”。“中国威胁论”的主要含义之一就是 :中国仍然是一个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强大后必然对资本主义世界构成威胁。中美在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导致冷战后中美两国在很多事情上持对立的立场。  相似文献   

9.
朝鲜战争爆发之初,美国武装干涉台湾,推行"台湾中立化"政策。英国试图缓和局势,坚持在《开罗宣言》的基础上解决台湾问题。澳大利亚对台政策摇摆不定,尚不明朗。随着战事发展,澳大利亚对台政策逐渐清晰,并提出"一中一台"方案,公开分裂中国。美蒋《共同防御条约》签署后,战争风险不断增加,澳大利亚开始同英国接近,共同约束美国的行动。由于二战后英国衰落,无法满足澳大利亚在马来联防问题上的诉求,澳大利亚最终疏远英国转而向美国寻求保护。  相似文献   

10.
由于美国政府调整了在台湾问题上的原有立场,更灵活的阐述了台湾问题,促成了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中美关系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但是由于美国始终不愿放弃台湾,所以尼克松政府的对台政策又是摇摆的,台湾问题成为改善中美关系的最大障碍.  相似文献   

11.
约翰逊政府时期 ,美国对台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开始有意疏远台湾 ,美台之间结束了“蜜月期”。美国不顾台湾的反对 ,在联合国代表权问题上支持研究委员会决议 ;同时停止了美国对台湾的经济援助 ,并大幅度削减了对台湾的军事援助 ;此外 ,约翰逊政府最终搁置了台湾反攻大陆的计划。美国对台湾政策的一系列调整预示着美中关系即将发生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12.
冷战后,美国企图借东欧剧变、苏联瓦解之“风”,以台制华,遏制中国。为此,美国逐步调整其对华和对台政策,在调整过程中,美国对华对台政策的两重性更加明显。一方面随着中国国内经济和综合国力的加强以及国际地位的上升,美国在诸多国际事务中不得不重视中国的态度,寻求中国的支持和合作。另一方面,为了防范与遏制中国,又以多种方式加强和提升美台关系,由原来偏重中国大陆的“倾斜性双轨政策”转向对大陆和台湾“相对平衡的双轨政策”。  相似文献   

13.
冷战结束以来,日本不断调整对台政策,明显提升日台关系。日本从谋求政治大国、遏制中国的崛起、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强化对台政治影响力出发介入台湾问题,其战略意图是干涉中国内政,利用台湾问题来制约中国的发展,影响中国统一进程。  相似文献   

14.
尼克松访华之后至中美建交前夕 ,大量美国国会议员访问中国 ,使国会对中国的关注程度和了解程度极大地提高。此间国会有关中国问题的辩论表明 ,台湾问题是各方关注的焦点 ,绝大多数美国人在赞成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同时 ,反对“抛弃”台湾。国会的对华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行政部门改善对华关系的步伐。  相似文献   

15.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后被迫同美国进行的一场正义的自卫战争,其对中国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国家统一以及世界战略格局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美国利用朝鲜战争制造了台湾问题,使新中国失去了解决台湾问题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宝贵时机,使得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极为敏感的核心问题。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府逐渐改变了对台方针和政策。  相似文献   

16.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海外华人"群体进入美国高层的政策视野,成为美国积极拉拢、扶植反共的重要目标;朝鲜战争爆发后,台湾作为"所有反共华人的唯一基地"的作用得到确认,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随即通过NSC 146/2号文件,指示其下属的行动协调委员会立即开展以反华保台为目标的"海外华人"心理战项目.通过对冷战初期"海外华人项目"确立及演变的历史,可以揭示美国使用"除战争以外一切手段"来实现其冷战目标的政策实质,亦可探讨美国在政策实践过程中的能力有限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杜鲁门时期美国对台政策产生的背景及演变的经历,认为这一时期美国对台政策的实质,就是不让中国得到台湾和最大限度地维护美国利益。  相似文献   

18.
台湾问题不仅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而且是国际冷战的遗留问题,其性质具有复杂的双重性。忽视台湾问题的双重性,必然造成制定对台政策上的某种偏差,不利于在反"台独"斗争中争取主动权。"一国两制"构想运用于解决台湾问题的成效,取决于人们对台湾问题性质的正确认定,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出相应的对策,而这些对策必须建立在对决定台湾问题性质的诸种要素的正确估价之上。  相似文献   

19.
美国南亚战略建构下的克什米尔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的南亚战略经过不断调整,逐步发展为目前的“印巴并重”战略。美国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立场由不插手转为积极介入,一种较为清晰的克什米尔政策已经形成。但由于美国的南亚战略存在诸多矛盾之处,该政策的实施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约。今后一个时期,美国克什米尔政策将以维持现状、防止出现南亚出现大规模战争而诱发地区形势动荡为主要考虑,同时通过积极施加影响,推动印巴通过双边谈判稳步解决两国争端。  相似文献   

20.
冷战结束后,环境问题上升为国家安全问题并被纳入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在克林顿政府时期,环境政策在国内和对外两方面都获得了极大的支持和发展。小布什就任总统后,美国的环境政策发生很大变化。总体看来,环境安全的观念为冷战后的美国政府所接受,但是环境政策的制订和实践程度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环境政策始终服务于传统的国家安全考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