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晚清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经历了从一体管理到合作管理,再到专职管理的变迁,这两次转变过程反映了地方政府在社会管理中扮演领导者的角色,有不可替代性;亦反映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中地方政府自身存在的矛盾性与不平衡性。从政府管理职能角度来探讨传统社会现代化变迁的研究较为薄弱,而其中鲜以个案城市为切入点。以重庆消防管理为视角研究晚清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变迁,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艰难转型历程。  相似文献   

2.
社会教化是维系社会秩序、传承思想观念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古代书院的基本功能。而书院的社会教化始终围绕着成就儒家理想人格而展开,通过培育士子、表率乡里从而教化社会,其具体途径可分为知识传播、德性培育以及事功建立三项。清代湖南经历了从人文凋敝到人才辈出的演进,其中乡村书院的教化之功起到了重要作用。全文从清代湖南这一特定的时空范围来分析书院教化具体展开,不仅有助于书院史、地域史的深化,同时也启发着今人对于乡村治理、文化复兴的思索。  相似文献   

3.
社会分层结构变迁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社会分层结构变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决定性的、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分层结构变迁的影响是间接的,其中,生产力和政策是中介环节。相比而言,生产力是客观状况,政策更能体现主观努力。因此,研究社会分层结构变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关系,应主要从政策入手。  相似文献   

4.
从"非此即彼"到"亦此亦彼"这一思想方法上的转向,恩格斯曾在其《自然辨证法》一书中考察过,并认为这是人类认识自然界的认识规律,如今在对我国社会变革的认识过程中,在我们的思想上正在发生同样的变革过程,这种变革比之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更为艰难,因为它的阻力更大,然而这一思想解放过程对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是非常重要的,它在过去的30年中已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因此,我们应当继续用"亦此亦彼"的思想方法来认识和处理我国面临的种种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5.
藏族僧侣之宗教职业生活是在寺院、家庭和社区三大层面逐步建立、完善并不断演进的,这是僧侣作为寺院职工、家庭成员和社会公民等多种身份的特征所决定的,亦是宗教与不断变迁的社会相适应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6.
功利主义是欧洲近代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天赋权利和社会契约论一道,被思想界的启蒙学者竞相宣扬,成为一把适合解决各种社会政治与人生问题的万能钥匙。十九世纪末以来,大批有关功利主义学说的译著纷纷被介绍到中国,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在探索国家、民族的前途时,也出现了与西方先辈表述方式不尽相同、思考角度不尽一致,但具有相似内容的中国式的功利主义思想。首先对这一思想展开系统论述的是康有为的《民功篇》。《民功篇》系康有为早年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生前未完成,亦未刊行,但手稿的抄件流传了下来。它的缩微胶卷为美国斯坦福大学哈佛图书馆所收藏,并被收入台湾成文出  相似文献   

7.
社会生态环境是由社会政治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社会文化生态系统所组成。它既是一个政党和政治家思想和施政纲领形成的外部环境因素,同时,又成为推动政党和政治家思想和施政纲领变迁的外在动力。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胡锦涛民生思想和施政纲领之逻辑,根植于中国的社会生态环境之中,并随着我国社会生态环境的变迁而嬗变。这一嬗变既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和延续性,同时又具有时代的超越和扬弃。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明代以来清水江文书书写格式的考察,揭示了明清时期契约文书在贵州清水江这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和使用情形。自明至清,清水江地区的契约文书书写格式经由了规范到灵活多变的过程,同时亦多与地方社会文化相契合,颇具地域性、民族性的书写特点。更为重要的是,契约文书的传播、使用及书写格式的变化,反映了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法律观念的增强和固有习惯的变迁,进而言之,即从“插草为界”的“无法”习惯逐渐向“各具契纸”的“有法”习惯转变。而契约文书的传播和书写格式的变化,亦为观察不同地域生活习惯变迁和民族融合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汉代中前期的政治结构与"霸王道杂之"的政治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初到汉代中期政治结构的变迁,为汉代中期“霸王道杂之”的统治思想的调整提供了可能。所谓霸王道杂之,即在统治思想上儒、法并用,其实质是以法制为内核而“缘饰以儒术”。它既从思想上强调大一统的统治秩序,又从行政运作上兼顾依法行政原则。这一国策实施的结果是使政治清明、政治通道通畅、统治思想得以理顺。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学界论述地域文化(文学),大多引进西方相关理论为鉴借,忽略了华夏地域之独特性,未能注意发掘中国地域文化(文学)相关理论的内蕴,因而论述时多有扞格未通之处。《周易》《尚书》《汉书·地理志》等注重于华夏南北东西地域之土性民情之共通性与独特性,颇有地域文化相关理论的表述。王国维、刘师培等学者有关地域文化研究的理论思考,既继承传统,亦有比较大的发展,是近代理论思考现代转型的萌芽。而刘勰《文心雕龙》对地域文化(文学)的理论思考,能从哲学层面作深入思考,又能根据特定的地域,论述所赋予文学家的血气心知之性之异,虚实辩证,自成系统,深化了传统地域文化的理论,丰富而深刻,其理论创意思辨承上启下,实具开拓之功。  相似文献   

11.
社会流行语作为文化的重要表征与隐喻,记录了中国当代历史和社会变革的足迹。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社会流行语的发展和变化历史,无论从生产主体到内容选择,还是从传播平台到解读与再传播,都代表着传媒场域中我国文化话语权从官方到民间、从权威传媒机构到互联网的变迁过程。这一话语权的变迁,为社会公共治理和意识形态领导权带来了问题和挑战。但是,这一变迁是传媒变革以及技术力量赋权所带来的公共话语权力空间再造,并不是对原有格局的颠覆与对立,管理者需要的是:以民心所向为指引,读懂大众话语实践背后的社会实践倾向,将大众“话语实践”转化为管理者的政治经济“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2.
晚明到清末社会剧烈变化激荡,书法艺术风格变迁明显:从晚明行草的狂放到清前期赵董的柔媚、馆阁体的板滞僵化,到清朝中后期碑学复古。书法艺术风格的变迁与文化思想、书家个性、社会变动等深层契合。探索一定历史书风变迁,有助于深刻解读书家身世、时代思潮、社会政治等方面变化。  相似文献   

13.
借鉴新制度经济学中制度变迁理论,行政文化转型亦存在强制性文化转型、诱致性文化转型两条基本路径,此外,从行政主体外部之社会视角分析,还存在第三条路径--公民文化的培育,这是当前中国行政文化转型尤其值得重视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儒家"用夏变夷"思想与理论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夏变夷”是儒家民族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孟子首次提出后,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其精神实质和具体内涵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大体说来,它经历了从孔子时的“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到孟子时提出“用夏变夷”的思想;从先秦时的“外夷狄”、“正朔所不加”到汉唐时的“华夷一统”、“夷狄进至于爵”;从先秦汉唐时的“不予夷狄之主中国”到金元时的“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也”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国家的背景之下,摩哈苴彝村"出行"群体较之传统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迁,不仅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类型,而且其构成原则亦不同."祭祀圈模式"对于地域社会构成的解释不具有普遍意义,因为它既忽略了历史的维度,又忽略了其它构成要素的影响.地域社会构成的"深层的乌龟"必须到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构中去寻找.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国家的背景之下,摩哈苴彝村“出行”群体较之传统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迁,不仅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类型,而且其构成原则亦不同。“祭祀圈模式”对于地域社会构成的解释不具有普遍意义,因为它既忽略了历史的维度,又忽略了其它构成要素的影响。地域社会构成的“深层的乌龟”必须到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构中去寻找。  相似文献   

17.
论迟子建小说中的死亡意识及其表现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迟子建小说中死亡意识的变迁,从前期文字中时空灵的“彼岸世界”的迷恋到以死亡作为价值评判标准,从对世俗温情与人性的表现,直至近期将对死亡意义的关照提升到人类族群的整体关照层面。体现出超越个人情感的大爱。三种死亡意识变迁的内里是作者自身精神感受与艺术诉求的冲突与弥合.在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后其艺术诉求的表现达到一个完美的融合。迟子建小说中死亡意识的成因来源于作者独特的生活经历。亦有杂合的宗教意识影响与异域文化的思想浸淫。在艺术表现形态上,迟子建对死亡主题的选择与书写形式表现出对“怀伤之美”的艺术追求与失乐团情怀。  相似文献   

18.
晚明到清末社会剧烈变动,书法风格变迁明显:从晚明行草的狂放到清前期赵董的柔媚、馆阁体的板滞僵化,到清朝中后期碑学复古。晚明狂草书风形成主要受思想解放思潮影响,清代赵董书风和馆阁体与政治专制影响关系密切,清代中后期碑学大兴是帖学式微的产物。晚明到清末书法审美的变迁原因有不少相同之处,也有一些差异。晚明到清末书法风格变迁植根于社会与文化发展变化,与时代思想、书家个性、社会变动等相契合。  相似文献   

19.
早期美国领袖的思想和活动对于美利坚民族性格的形成以及美国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托马斯·杰弗逊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领袖。一、杰弗逊的思想渊源在学生时代,杰弗逊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希腊语和拉丁文,在学习这两种语言的同时,他涉猎到古典时代的文学及其它学术作品。这些作品中多次出现赞美学者、绅士和农民生活的思想。对杰弗逊影响较大的是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强调的那种温和主义。亚里士多德认  相似文献   

20.
南社时期,柳亚子论诗尊唐抑宋,但其诗作总体上却表现出亦唐亦宋的艺术风貌.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个人的风云际会使他将诗歌作为思想宣传、政治鼓动、社会评述、历史记录的工具,从而造成了其诗歌创作对其诗学思想自觉不自觉地部分背反.作为南社的领袖和灵魂,柳亚子是南社诗人群体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因此,审视柳氏诗论与诗作之间这一部分背反的现象,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柳诗的理解,把握南社诗歌活动的基本特征,同时也可为当下诗歌创作实践和诗学理论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