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我国围绕“三农”问题作出的重大决策,具有不容忽视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优势在于国家政策支撑有力、高校服务资源丰富、学生实践形式多样,同时高校在乡村振兴实践中也存在人才支撑乏力、服务深度不足、服务形式单一、文明建设任务艰巨等现实问题。基于此,高校还需通过推进乡村人才供应、参与乡村产业振兴、丰富帮扶实践项目、助力乡村文明建设等路径,为乡村振兴提供切实有效的优化决策和支撑服务。  相似文献   

2.
[提要]数字乡村是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是我国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数字乡村作为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手段,能够消弭城乡数字鸿沟,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由于民族地区基础设施落后、人才队伍匮乏、产业结构单一,民族地区数字乡村建设的推进面临较大挑战。本文试图从民族地区数字乡村建设的逻辑起点出发,依托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五个方面,探索民族地区数字乡村建设的潜在路径,并从数字乡村建设方案、地区管理理念、主体参与程度、政策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多源流理论为分析框架,从问题源流、政策源流、政治源流三个维度考察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政策议程设置过程,结果发现:研究生培养质量面临的严峻挑战,已有政策不足以解决不断出现的质量问题,引发社会关注或激烈讨论的社会热点事件,共同汇成问题源流,推动研究生培养质量问题进入政策议程;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案、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及高校管理层的实践经验汇成政策源流,提供了大量可行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政策改革备选方案;质疑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国民情绪及注重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与创新驱动等党的理念汇成政治源流,为研究生培养质量政策议程的开启提供了政治势能。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高校管理人员以及新闻媒体的共同努力下,在全国性重大会议的推动下,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政策之窗”多次开启。未来需准确把握问题源流中各要素的变化,呼吁政策源流中政策共同体的积极参与,关注政治源流中国民情绪的变化与执政党理念的内涵,共同推动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政策议程设置更加合理化。  相似文献   

4.
我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自2007年实施以来,相关研究经历了兴起阶段(2007-2012年)和深化阶段(2013-2017年),主要关注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职业认同等方面的问题,对免费师范生政策实施成效、现实困境及解决途径进行了深入探讨,对完善我国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的顶层设计、保障地方政府对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有效落实、促进社会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以及推动我国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18年,随着《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和《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的出台,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发生了改变,"免费师范生"这一称谓也随之成为历史,同时教育部等五部门明确要求"推进地方积极开展师范生公费教育工作。"因此,针对师范生公费教育提出以下研究思路:(1)继续探讨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制度设计及法律规范等宏观层面的问题;(2)探索高等院校公费师范生培养模式和继续教育模式等中观层面的问题;(3)注重公费师范生个体与群体在校学习状况和就业后职业发展等微观层面的研究;(4)促进研究机构间的合作,构建立体化研究协作机制。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是提升基层医疗诊治水平、加强全科医疗队伍建设、补充基层医疗人才的关键举措。基于多源流经典要素构建二维政策分析框架,系统分析我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政策。研究发现,我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政策历经引入落实、持续推进、全面深化三个阶段,需直面问题源流、遵循政策源流、把握政治源流,抓住政策之窗开启的契机。未来我国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政策应完善人才免费培养的政策机制,优化政策执行衔接效果,把握定向医学生生命周期的成长轨迹,发挥干预措施合力效应。  相似文献   

6.
农科高校的学术科技类社团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在社团中实施"社团思政"是培养优秀农业人才的有效举措。通过剖析当前农科高校学术科技类社团存在"社团思政"教育体系不完善、指导教师思政教育意识不强、载体平台缺少创新、农科思政教育特色不鲜明需要加强等问题,提出要从构建"社团思政"教育体系、分类推进"社团思政"建设、抓好"社团思政"载体建设、提升指导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建立"社团思政"实施效果评价体系等方面探索农科高校学术科技类社团"社团思政"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7.
以北京市延庆区为例,从规模、结构、层次、规格等4个维度分析了农民教育培训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契合关系。延庆区多年来积累了农民教育培训的丰富经验,推进了都市农业、产业发展、乡村文明和社区治理的发展,提升了乡土人才的层次和规格,但存在人才存量不足,结构短缺,人才层次和规格需要进一步提升等问题。为有效推进乡村振兴的人才战略,应推进政府统筹规划、完善多主体有效参与、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工程、强化农民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细化教育培训分类,以充分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8.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进面点产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必须以大量面点人才作为支撑.高校食品类专业是面点人才培养与输出的重要基地,目前,高校面点人才培养仍然存在"双创"能力不足的问题,主要原因有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不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不够,高校的创新创业培养方案不完善、创新创业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需要从增强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等方面加强面点人才"双创"能力培养,从而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社会状况一直是社会有识之士关注的重要主题。自20世纪初至今,许多志士仁人、专家学者和政府机构都在关心乡村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乡村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乡村振兴进入了专家学者的探讨视野。乡村振兴的内涵丰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等层面。各个层面的振兴可以是同步的,也可以是分步进行的。推进乡村振兴要在乡村社会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大力发展经济,促进产业振兴,并在制度保障的基础上振兴乡风文明,由此吸引人才回归,培养有志于扎根农村的建设人才。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中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实施乡村振兴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新时代解决“三农冶问题的基本方针政策。 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和推进路径进行理论辨析,旨在更加科学合理地理解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践的有效推进。 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要通过农业变革,实现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农村现代化的真实内涵则是乡村主体性的维续和乡村新的发展。 在乡村振兴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走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即以粮食安全为核心、以农户为主体、由农民因地制宜自主选择的多样性道路。  相似文献   

11.
当前,乡村振兴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高校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包括专业知识、科研成果、科技人才等,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加专业的技术支持。利用高校的智力资源,可以更好地解决乡村发展遇到的问题,推动乡村振兴。探究新时代高校在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智力输出、农村社会发展等方面助力乡村振兴举措,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高校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从本质上看,高校促进乡村振兴是一种大学与乡村互相依存、相互促进的共生关系。本文以共生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选取英、美、日、瑞、德国家五所高校作为促进乡村建设发展的典型代表,根据各高校参与乡村建设目标和内容的不同,将他们类型化为“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以及“组织振兴”五种取向的实践模式,并通过行动框架来呈现不同高校参与乡村建设的措施和路径。进而,归纳出国外高校促进乡村振兴的特征:共生单元的地位平等、优势互补与利益耦合;共生模式的一体化共生与对称性互惠共生;共生环境的产业载体、政策引领与文化助力。  相似文献   

13.
消除农村绝对贫困问题并不意味着收入差距、社会保障差距、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完全消除,如何发展和完善乡村社会政策体系既是稳固脱贫攻坚的基础问题,又是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机制问题。立足于此,从贫困治理政策间关系视角去探究农村扶贫政策与乡村社会政策的演变动态、发展动力与未来方向。以G省L县进行历史制度分析发现:(1)贫困政治化是扶贫政策吸纳乡村社会政策的前提,作为政治任务的扶贫运动可以调动经济政策、社会政策以及行政手段等各种资源,从而呈现扶贫政策与社会政策的悖论共存;(2)党建扶贫实践中的社会政策发展体现了兼顾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双重推进道路,其本质是中央的贫困治理政治势能转化为乡村社会治理效能的过程;(3)该过程通过价值宣传路径、组织嵌入路径与资源输入路径体现了乡村社会政策发展的思想动力、权威动力与利益整合动力,并且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结构性基础。创新之处可能在于抓住了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问题,从社会政策视角进行了回应。  相似文献   

14.
探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进展、问题及对策,有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然而,四川省在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面临着产业发展支撑力度不足、搬迁后续问题逐渐凸显、脱贫村(户)与非贫困村(户)的政策不平衡突出、基层对政策依赖性极强、衔接的体制机制未理顺等问题。因此,建议完善产业发展的支撑保障、聚焦搬迁后续问题的解决、强化脱贫村(户)与非贫困村(户)的政策均衡、谋划相应政策的转型路径、实现体制机制的转型升级,以此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实现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5.
乡村振兴战略在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及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方面具有划时代意义。智慧农业保险作为农业保险创新的重要方向,通过“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智慧农业保险服务乡村振兴内容——智慧农业保险服务乡村振兴专项监管——智慧农业保险服务乡村振兴优化反馈”的作用机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针对智慧农业保险服务乡村振兴中产生的问题,需通过构建多主体协同机制、完善智慧农业保险产业链、创新数据共享模式和培育复合型人才等路径实现。  相似文献   

16.
促进落后乡村逆转发展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一环,而政府、市场和乡村社会多方主体价值共创是实现这一逆转的关键机制。政府部门通过提高公共政策决策水平、优化政策供给和调适、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来推动乡村治理。市场优化基础调节作用为涉农项目提供助力。此外,多样化的社会动员机制弥补了市场和小农户衔接不顺畅的环节。然而,虽然部分乡村实现了逆转发展,但是面向未来依然存在很多潜在风险,包括公共产品供给不充足、农业合作社机制不完善、特色产业带动效应不足、乡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等。针对这些风险问题,推进落后乡村逆转发展需要从机制构建上着力,包括完善公共政策供给调适机制、完善农业合作社经营机制、完善生态资源评估利用机制、完善青壮年人才就业机制、完善特色产业示范带动机制,从而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7.
为实现沈阳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建设契合沈阳农业产业发展基础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需要突出农业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推进农业科技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无缝衔接,切实提高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服务能力。首先梳理了沈阳市农业农村局、科学技术局、现代农业研发服务中心、涉农高校院所和企业等农业科技推广主体的主要做法与成效;其次分析了沈阳市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机制、配套政策、社会服务、供需匹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沈阳市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三二一”政策体系,即强化政府(事业单位)、高校与科研院所、市场化社会化三类农业科技推广主体,提高综合集成、创新供给两方面能力,筑牢政策保障和实施的一个基础,着力形成科学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以期为沈阳市农业科技引领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于人力资本开发,一支文化素质高、多元化、强大的乡村实用人才队伍是乡村发展的有力支撑。要坚持把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首位,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是农业发展的助推器,对推动农民共同富裕、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辽宁省乡村人才队伍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低,人才体系不完善,发展载体不足等问题。因此,充分发挥政府科学统筹人力资源开发的作用;注重人才分类培养;不断完善乡村人才评价机制,为推进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提供解决方案,确保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9.
脱贫攻坚已取得全面胜利,“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当前阶段的重要任务。两者的跨界复杂性和多元综合性决定了其衔接过程需要多方面协同发力。从政策协同视角来看,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衔接与协同理论相契合,其政策供给目标、政策供给方式和政策供给内容等方面在多个维度和层级都具政策协同性。因此,以政策协同为分析框架,从政策协同的内容入手,做好产业发展、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从政策协同的方式入手,统筹推进纵向协同与横向协同;从政策协同的机制入手,构建好结构性机制和程序性机制,以此探索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路径。  相似文献   

2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党关于“三农”问题的战略性决策,对新时代涉农报道提出了新要求。以2017年11月1日至2018年10月31日《人民日报》的涉农报道为研究样本,发现当前涉农报道在议题与话语方面不断创新,表现在:注重乡村经济发展,聚焦农业转型和农业现代化;注重报道乡村文化建设,真实客观全面反映乡村社会文明;注重报道乡村现代化治理,推动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建设。同时,现有涉农报道也存在一些不足,表现为:经济发展报道与生态建设报道比例失衡;边缘群体成为涉农报道中被遮蔽的主体;报道呈现形式较为单一等。基于此,未来涉农报道应在全面性和建设性上下功夫:平衡乡村振兴战略五大内涵议题、全方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呈现乡村人和事、建构城乡互哺的传播关系,做好建设性涉农报道、为破解乡村发展困局助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