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昭明太子集》五卷本、六卷本、《艺文类聚》、《初学记》、《文苑英华》等对《美人晨妆》诗考订,其作者应为昭明太子萧统,而非通常认为的简文帝萧纲。后人因树立文学典范的需要,将不符萧统形象的女性题材的诗歌都划归萧纲名下,这不仅造成了对萧统诗歌认识的偏颇,也影响到梁朝文学派别的划分。  相似文献   

2.
萧统(公元501年——公元531年),字德施,南朝梁武帝萧衍太子。萧统早夭,然在文学上有一定的造诣。据《梁书·昭明太子》记载,萧统:“美姿容,善举止。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每游宴祖道,赋诗至十数韵。或命作剧韵赋之,皆属思便成,无所点易。”萧统撰有古今典诰文言,为《正序》十卷,五言诗之善者,为《文章英华》二十卷,自著文集二十卷。这些作品都已散佚,现存《昭明太子集》乃为后人所辑,流传至今。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是《文选》以及和湘东王、晋王等几封往来书信。从《文选》及《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答晋王书》等史料中,我们可以发现萧统对文献编纂学作出不少的贡献。这主要表现在《文选》的选材标准,《文选》的编排体例,以及与《文选》选材标准、编排体例关系甚密的有关萧统的文学主张。本文拟作浅显的论述,以就正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3.
昭明太子和梁武帝的建储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昭明太子和梁武帝的建储问题曹道衡一清赵翼《二十二史记》卷十“《南史》增《梁书》有关系处”条,提到了丁贵嫔死后梁武帝和昭明太子关于墓地事件的纠纷,认为属于“多有关于人之善恶,事之成败者”之例。的确,这件事不但在梁代历史上有较大影响,而且对研究《文选》编...  相似文献   

4.
《古今诗人秀句序》的"昭明太子萧统与刘孝绰等撰集《文选》"与《中兴书目》注的昭明太子"与何逊、刘孝绰等撰集"《文选》说,是被学林普遍用以证明《文选》为萧统与刘孝绰等编纂一说最主要的"客观材料",但是这两条"客观材料"是没有从文献可信度层面辨析的。其说难以成立。《文选》只能是昭明太子一己之所撰。  相似文献   

5.
对陶渊明人格和作品给予高度评价的,首推昭明太子萧统。在陶渊明被钟嵘、刘勰冷落之时,萧统独具慧眼给陶以应有的地位。赞曰:“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趺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陶渊明集序》)然萧统对《闲情赋》颇有异词,说:“白壁微瑕者,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车无讽谏,何必摇其笔端?”细审萧统的文学观,觉得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萧统在《昭明文选》序  相似文献   

6.
刘孝绰是现代选学讨论较多的《文选》编者及编撰年代问题围绕的关键人物之一。通过对《文镜秘府论》、《中兴书目》和《颜氏家训》有关材料的分析研究 ,可以发现《文选》编撰的灵魂人物是昭明太子萧统 ,而刘孝绰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文选》 ,大体就是中大通元年左右虽经刘孝绰手但仍未竟全功的模样  相似文献   

7.
昭明太子《文选》编撰前曾有两部诗歌选本《诗苑英华》与《文章英华》 ,分别出自刘孝绰和萧统之手。考察两书的编撰情况及其体例、标准等文学思想在《文选》选文定篇中不同的反映 ,可以使我们明白《文选》编撰的灵魂人物是昭明太子萧统 ,刘孝绰作为东宫首席学士发挥的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8.
昭明太子萧统年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此年谱按年记录昭明太子萧统一生的事迹与主要创作活动,在勾稽索隐、考订辩证方面,较之以前的同类著作,如周贞亮《梁昭明太子年谱》等,资料更为丰富,分析更为细密,并对诸如《文选》的成书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上,随着文学创作繁荣的脚步,文集的编篡活动也产生并发展起来。就各类文集的成书情况来看,继孔子整理的诗歌总集《诗经》和刘向汇编的辞赋总集《楚辞》问世之后,现存最早且完整无缺的诗文总集,要算是《文选》了。这部书产生于南朝梁代,主编者就是萧统。萧统,字德施,南朝梁武帝萧衍的长子。生于齐中兴元年(501),梁天监元年(502)两岁时立为太子,梁中大通三年  相似文献   

10.
昭明太子萧统与刘勰的关系 ,是齐梁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二者一编纂《文选》,为出色选家 ;一巧雕“文心”,为大文论家 ,均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直接记录二者关系的可靠史料 ,只有《梁书·刘勰传》一条 :“昭明太子好文学 ,深爱接之。”关于萧、刘二人以及《文选》和《文心雕龙》的关系 ,目前学界有五种意见。此文从另一新的角度——审美情趣的相通 ,探讨一下二者的关系 ,测析昭明太子为何对刘勰“深爱接之”。  相似文献   

11.
《全唐文》卷九六二载阙名之作《元圃园讲颂并序》一篇,文中有云:“储君德彰妙象,体睿春琼,视曦闲辰,遨游心法,搦管摛章,既便娟锦缛,清谈论辩,亦参差玉照,夏启愧德,凋诵惭风,乃于元圃园,棲聚德心之英,并命陈徐之士,讴谈永日,讲道终朝”,又云:“(纟网)叨籍殊宠,陪奉末尘,预入宝楼,窃窥妙简”,知作者名(纟网)所颂对象身为太子。但(纟网)者何人,太子何人?其实本文作者应是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太子即萧统。统为武帝长子。武帝天监元年(503),立为太子,中大通三年(531)  相似文献   

12.
苏舜钦生卒、籍贯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苏舜钦字子美,北宋诗文革新的健将之一,有《苏学士文集》16卷传世。晚岁谪居苏州,曾置园为沧浪亭,故其集又以《沧浪》为名。关于他的生卒及籍贯,解放前后出版的各种年里总表、文学史著作和苏舜钦年谱,并作“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人,生于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卒于仁宗庆历八年(1048)”。其实苏舜钦乃开封人,先世尝居绵州盐泉县(今四川绵阳),亦非梓州铜山人;生于大中祥符元年云云,亦系大中祥符二年(1009)之误,兹考辨如下。先说生卒年。欧阳修《湖州长史苏君墓  相似文献   

13.
屈守元转述清水凯夫对其说的"大陆人只知道有昭明太子,竟不知昭明左吉有一大批人,因此他故意抛出《文选》非昭明所撰之论",不可当真,更不能未究其底里,便以此作为出发点来重新思考《文选》的编者问题。清水先生真实看法为:"《文选》的实质性撰录者不是昭明太子,而是刘孝绰。"清水先生在现代"选学"史上自有不容忽视的重要贡献,然其此说断不能成立。就当下言,《文选》"本就是萧统及其文士共同编纂这一基本判断"说,绕过了不同观点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4.
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列为枚乘杂诗,但根据不足。《文选》作《古诗》,兹从《文选》。《古诗十九首》,始见于梁代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所谓古诗,本是晋南北朝时对古代诗歌的统称。萧统从当时流传的五十九首五言古诗中挑选了十九首已失去主名的优秀作  相似文献   

15.
古诗十九首创作时代新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古诗十九首》最早载于《文选》,因为这十九首诗的作者姓名失传,时代难以确定,但又流传已久,所以《文选》主编者昭明太子萧统题为“古诗”。《古诗十九首》的名称即由此而来。关于《古诗十九首》的创作时代,自齐、梁至明、清  相似文献   

16.
《文选》编次涉及政治与学术及文学等因素,须参照《汉志》《文心雕龙》等著述,也涉及作为昭明太子所编纂,其间自然包含礼乐建设、祥瑞点缀、体国经野等义项,当然也要维护或营造储君萧统之形象,这一切均属《文选》编次的内在逻辑和依据。  相似文献   

17.
《谢宣城诗集》五卷,南齐谢朓撰。朓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事迹具《南齐书》本传。朓以诗文见重当世,梁武帝说“不读谢朓诗三日,便觉口臭”。沈约说“二百年来无此诗也”。今考《昭明文选》、《玉台新咏》及《乐府诗集》,都集录其诗。元明清各家诗选,亦无不备载。曾国藩《十八家诗钞》录其诗逾百,推为六朝六大家之一,诚以谢朓才华俊秀,独步南齐故也。笔者近年整理是集,知见版本十余种,谨作版本源流考。  相似文献   

18.
作为我国现存第一部文学总集,《昭明文选》具有鲜明而深刻的文化史意义。太子萧统的编纂意图,不仅体现在形象工程方面,而且与梁王朝的文化工程息息相关。《文选》之根是为《五经》,其所透显出的强烈的儒学精神,正是中国最核心的价值体系的客观反映。  相似文献   

19.
杜斌 《南都学坛》2023,(2):48-51
许之叙是晚清小说家、诗人。本文考其生于道光二十七年九月初四(1827年10月23日),卒于同治元年(1862)。两任县令不过二年有余。其所著笔记小说集《酒阑灯炧谭》原稿二十四卷,今本四部分(卷)乃散失之余。并考述《酒阑灯炧谭》成书、流传和《天籁集》刊行等。  相似文献   

20.
一日本汉学家清水凯夫教授在《<文选>编纂实况研究》一文中提出:昭明太子并非《文选》编纂工作的实际主持人,“太子亲信刘孝绰是最有力的编纂者”,“《文选》是据刘孝绰的意志来选录作品”的。这是一种新的见解,如能加以实证,当然是很有意义的。但是,清水凯夫教授虽然提出了一些旁证;但正面的、直接的、实质性的依据却一条也没有。因此,他的看法充其量也不过是具有某种难于落实的可能性。再说,清水凯夫教授也承认,实际上太子的文学观与刘孝绰的文学观“尽管两人的表现手法有些不同,但在内容上几乎没有不同”。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仍然可以一如既往地认定,萧统的文学思想主要散见于他的《文选序》、《陶渊明集序》、《答晋安王书》与《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等篇章,并表现于他选编或主持选编的《昭明文选》对诗文的选择与编纂。这些当然仍是我们研究萧统文学思想的主要的乃至全部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