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缪氏抄校《永乐大典·顺天府》的由来《永乐大典·顺天府》存卷七至卷十四,系缪荃孙从《大典》中抄出,原为缪氏旧藏,后归李盛铎,今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此书用缪氏专为抄书印制的绿格竹纸所抄,前半叶左方栏外印有“艺风钞书”四字。艺风,缪氏晚年别号。半叶十一行,行二十三字,小字双行。全书有缪氏朱笔校字。首册书衣有李盛铎题字:“此书乃从《永乐大典》抄出,共存八卷,凡三册。”卷端有缪氏“荃孙”、“云轮阁”二朱文长方印和李氏“麐嘉馆印”朱文方印。《永乐大典目录》天字韵下列《顺天府》二十卷,即从《大典》卷四千六百四十四至四千六百六十三。此《顺天府》八卷应为《大典》卷四千六百五十至四千六百五十七。  相似文献   

2.
《旧闻证误》是南宋杰出史家李心传(1166——1243)的晚年作品,成书在其名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二百卷)、《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四十卷)之后。该书为考订两宋特别是北宋史事的第一流笔记,是有宋一代历史考据学的代表作,可与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比美。《证误》一书,原有十五卷,惜明代已无全帙,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一百五十二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误作一百四十余条),重编为四卷:卷一著录44条,卷二45条,卷三33条,卷四30条。原书几经传抄,又遭四库馆臣窜改,故脱误之处颇多。即以传世的四卷本而论,有引录旧文而脱李心传按语者十一条(其中卷一,条  相似文献   

3.
《四库全书》是古代中国以至古代世界卷帙最大的一部综合性丛书,它收录了我国上至先秦、下迄清乾隆年间的历代主要典籍。全书缮录七份,度藏七阁。据文津阁本统计,共收书3503种、79337卷,订成36304册,分装6144函。其规模大大超过了历朝官修书,如宋之《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明之《永乐大典》,清初之《渊鉴类函》、《佩文韵府》、《全唐诗》及《古今图书集成》。上列诸书,皆号称巨帙,但除《大典》与《图书集成》外,余均被《四库》所容,可见其收书之夥,工程之巨。《四库全书》…  相似文献   

4.
我国最大的写本类书──《永乐大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永乐年间纂修的《永乐大典》,是我国最大的一部写本类书.所谓写本类书,是指既不是刻本,又不是稿本,也不是据其它版本录写的抄本,而是一成书即为手写形成的类书.《永乐大典》这部巨大的写本类书,八开本,装帧华丽,黄绫面,硬包背装.朱色的版框界行,朱色的句读,墨笔正文.引用的书名全部用醒目的红字标出,字迹工整.我们可从中华书局照原书影印的卷二千三百四十五至二千三百四十七“乌字目”一册窥见到《永乐大典》的原貌。全书共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凡例、目录六十卷,装订成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由明代翰林学上解结等主…  相似文献   

5.
《永乐大典》所载《元一统志·陈亮传》考释邓广铭《永乐大典》卷三一五六陈字韵,首录《宋史·儒林传·陈亮传》的全文,其下紧接着就又引录了《元一统志》中有关陈亮生平的一大段文字,尽管这一大段文字既缺头又缺尾,所载各事也间有不完不备或传闻失实之处,但它既不是...  相似文献   

6.
世界之最     
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 中国的永乐大典(公元1403——1408年完成),全书共22937章。初名《文献大成》,后更广收各类图书七八千种,辑成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凡例、目录就有六十卷,定名《永乐大典》。世界上最小型的书: 1971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莱比锡出版的3×2.5毫米的图书,书名《绘画入门》(BilderABC)。出版这样的小书是为了说明印刷和装帧技术达到了很高水平。这种微型书只有火柴头那么大。  相似文献   

7.
<正> 我国古代有几个王朝,都曾用国家之力,修成几部卷帙浩繁的书籍。最有名的如宋朝纂修的《太平御览》一千卷,《册府元龟》一千卷,《文苑英华》一千卷,明朝初年纂修的《永乐大典》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清康熙时纂修的《渊鉴类函》四百五十卷,《佩文韵府》四百四十四卷,《全唐诗》九百卷,康熙雍正两朝修的《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这些书有的是诗文总集,有的是类书。清乾隆皇帝好大喜功,妄图跨越各代,  相似文献   

8.
(一)《永乐大典》本百科全书式的《永乐大典》于一四○三年至一四○八年编于南京.一四二一年,《永乐大典》及文渊阁芷书迁至北京。这部巨著的副本完成于一五六二至一五六七年间。战火和保管不善,都是文学宝库的死敌。一七七三年,在恢复《永乐大典》收入的佚书过程中,《永乐大典》得到广泛应用。这时发现北京这套《永乐大典》副本不完整.当时存于翰林院.是四十年前从皇史歲迁来的。  相似文献   

9.
清人朱溶及其所著《忠义录》一书,八卷。本文拟以较有特色之卷七《表忠录》为重点,兼及其他各卷,对其书、其人试作初步探讨。一、《忠义录》一书的版本、目录谢国桢说《忠义录》“记明季死节之士”,记“江南各地忠义之士,尤为详允”。朱溶其书“凡例”曰“是书悉记明末殉难诸公,一、二卷寇乱殉难者”,“三卷至八卷清兵殉难”;或其人“虽非殉难,而鞠躬尽瘁死于军中者,不可谓非忠义也,并采而著之。”这部书,见到三种清抄本: 1.南京图书馆藏“八千卷楼本”三册,以下简称“南本”;还有“天尺楼本”,仅抄“南本”两卷,并毛奇令序,以下简称毛序。2.浙江图书馆藏抄本,六册,简称“浙本”。  相似文献   

10.
《旧五代史》原书久佚,清乾隆间,四库馆臣邵晋涵等始从《永乐大典》、《册府元龟》、《资治通鉴考异》等书中辑录出来,大致得其十之七八。现时通行本是乾隆四十年(1775)的辑本,总共一百七十万三千多字,按照原来的卷数分为一百五十卷。这部书,现在看来,仍然很有价值,为治五代及唐末、宋初历史者不可缺少的参考书。我们在标点这部书的过程中,遇到一个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那就是边区少数民族的姓名问题。该书卷一百三十八《党项传》便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这篇史传记载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对西北党项部族的一次大规模的战争。这次战争以党项的失败告终,被俘将领达十余人之多。这十余人的姓名如何标点,实在是很费考虑的。原文是:  相似文献   

11.
(一)历代出现的南宋江湖诗集本子很多,今可考知者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南宋书商陈起在宝庆初年编刻的《江湖集》;第二种是明代《永乐大典》引录的江湖诸集;第三种是清代乾隆年间由两淮盐政采进的《江湖小集》和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江湖后集》。研究江湖派,本来应当利用第一手的原始材料,即陈起《江湖集》,可是这个集子早就亡佚了。在这种情况下,《永乐大典》中的江湖诸集去宋代最近,是无可争议的善本而弥足珍贵。由于过去《永乐大典》是帝王的御用品,深藏禁中,一般人很难寓目。所以,从清代以来人们只能依靠转贩了多次的资料——《江湖小集》和《江湖后集》。按理说,《江湖小集》是从民间收集来的,来龙去脉尚不清楚,有所怀疑是难免的话,那么《江湖后集》是从  相似文献   

12.
大典始纂于永乐元年(1403)七月,至次年十一月,书成,赐名《文献大成》,明成祖朱棣以纂修未备,于永乐三年(1405)正月命姚广孝等重修,至永乐六年(1408)冬告成,定名《永乐大典》(以下简称《大典》),前后两次纂修共计历时五年多。其纂修经过,史有明文,迄无异议。至嘉靖年间,世宗朱厚熜命重录副本。关于当时重录一部还是两部,史书上缺乏明确的记载,至今聚讼纷纭。按《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称:“嘉靖四十一年(1562)选札部儒士程道南等一百人重录正、副二本,命高拱、张居正校理(原注:案事见《明实录》)至隆庆初告成,仍归原本于南京(原注:案事见《旧京词林志》);其  相似文献   

13.
《全宋诗》所栽南宋郊庙歌辞是目前最为完备的辑录,但其对歌辞作者所考甚少。《永乐大典》本《南宋馆阁录》及《中兴礼书》中遗存大量资料。据之,350首歌辞可新考其作者。其中30位作者已见《全宋诗》,13位作者《全宋诗》未载其人。  相似文献   

14.
针对《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的原名是《高宗系年要录》,今名乃四库馆臣所改的说法,本文分别从作者自称、宣取和奏进时所称、坊刻本和传抄本所题、录入《永乐大典》时所题四个方面,对此书本名究竟是什么作了详细考察。作者认为:《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本是李心传为他计划编纂的南宋编年史所定的书名。首次奏进的虽只高宗一朝,使用的已是这个书名。由于接续修纂的孝宗以下各朝未能最终完成,社会上流传的实际上只限于高宗朝部分,但使用的正式书名,无论刻本还是抄本,仍是《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另有《皇朝中兴系年要录》,也是正式书名,当是别名。《永乐大典》据以录载的底本,《文渊阁书目》登录其名作《建炎系年要录》,'建炎'疑系'建炎以来'之省。而《高宗系年要录》,则从未用作正式书名  相似文献   

15.
历代出现的南宋江湖诗集本子很多,今可考知者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南宋书商陈起在宝庆初年编刻的《江湖集》;第二种是明代《永乐大典》引录的江湖诸集;第三种是清代乾隆年间由两淮盐政采进的《江湖小集》和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江湖后集》。研究江湖派,本来应当利用第一手的原始材料,即陈起《江湖集》,可是这个集子早就亡佚  相似文献   

16.
赵谦《声音文字通》一书现存30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尚存三十二卷",《明史》等记载为100卷.孰是孰非,莫衷一是.现存《永乐大典》共采录《声音文字通》三百余条,为该书实为100卷提供了充分的证据.该书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应是一部韵图韵书合编型辞书.  相似文献   

17.
《四六膏馥》与南宋四六文的社会日用趋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南宋书坊有所谓《四六膏馥集》,选录杨万里、李刘二人四六文之所谓“膏馥”者编类刊出,实不过为社会日用书启提供范式,流传绝少。清代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得七卷,置于类书类存目中,故亦少有注意者。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宋本《四六发遣膏馥集》,凡四十卷。篇幅既远多于四库之著录,内容又正反映了四六文在写作上由北宋之淡雅自然,渐变为南宋之工巧繁碎,而在社会应用方面又日渐实用化的趋向。书中分类摘编的对句与长联,又透露出宋四六与对联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 ,鲜于绰《传信录》是记载“元丰后朝廷政事得失、人物贤否”的一部史书 ,而杭州大学 (今浙江大学西溪校区 )图书馆所藏题为鲜于绰所撰的《皇朝中兴传信录》则是记载南宋绍兴初年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本文通过对鲜于绰生平的考订、对历代《传信录》引用、著录情况的调查以及对《皇朝中兴传信录》一书内容、引书的分析 ,断定《传信录》与《皇朝中兴传信录》无论从体例看 ,还是从内容看都是两本不同的著述 ;《传信录》确有其书 ,今已失传。鲜于绰是北宋时期的一个历史人物 ,不可能撰写南宋时期的历史 ,现在传世的《皇朝中兴传信录》不是鲜于氏的原著 ,纯系后人伪作。本文还对《皇朝中兴传信录》与《三朝北盟会编》相关卷次进行比较 ,认为《皇朝中兴传信录》全篇抄自《三朝北盟会编》 ,而且抄袭手段十分拙劣 ,所抄内容也没有围绕着某一中心问题展开 ,抄袭者不过偶然将它们凑在一起 ,草草成书。论文最后对《皇朝中兴传信录》与《三朝北盟会编》传世诸版本进行对比 ,发现其内容与《四库全书》本最为接近 ,由此推测它可能是清人伪作 ,而假托从《永乐大典》辑出。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永乐大典本《寒山诗集》的基本情况、关于“山中旧本”的分析和永乐大典本《寒山诗集》的文献价值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作者认为,永乐大典本《寒山诗集》所依据的“山中旧本”似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寒山诗版本,因而大典本《寒山诗集》在寒山诗和寒山诗版本源流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南北朝作家编年》(初稿),上自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起,下迄陈后主祯明三年(589年)止,凡169年。以年为纬,系入南北朝作家40余人,作品500余篇。每年之下,编列、考订入编作家年齿、事迹以及所为诗文。征引诗文,作者有别集者,由别集采录;无别集者,多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所录诗文写作年代,有可确定者,有暂定者,有依某家之说而定者,均一一注明。资料匮乏,学知浅陋,名家大作不能系年者,暂付阙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