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4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1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弼的自然说是魏晋玄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自然说不仅有关于自然本质和关于自然道德律的探讨,而且有关于治乱除暴、建立理想社会的分析,涉及到自然哲学、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达自然之性,畅万物之情是王弼自然哲学思想的精华所在,它终结了以感应说为核心的汉代自然审美意识,开启了以我为主、主客体相互交融的魏晋自然审美意识。以自然事物为审美对象的时代思潮在魏晋日渐形成,在所有对自然之美的发现中,对人自身之美的发现和课美(审美)成了一种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2.
广汉三星堆出土的仿植物树型青铜器似属宗教范围的“树神”而非属巫术范围的“神树”,反映了远古巴蜀民族的树神崇拜意识和独特的巴蜀文化。这种原始宗教崇拜意识通过“精神的隔代遗传”在汉赋大家司马相如等人的作品中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3.
4.
本文运用“二重证明法”对先秦南北两大文化区系的生成进行了论述。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奠定了南北文化区系的生成基础,新石器时期南北文化已形成各自不同的特点。南北两大文化体系虽曾互为文化中心,有分有合,但这种分合是在整个华夏文化内部的撞击互渗。它不是两种异质文化系统,而是不断融汇交流、相辅相成的异域同质的文化。南北两大文化区系的差异是相对的,交流则是必然的。通过这种交流,使传统文化恒动不已,生生不息,始终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和永不衰竭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永乐大典本《寒山诗集》的基本情况、关于“山中旧本”的分析和永乐大典本《寒山诗集》的文献价值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作者认为,永乐大典本《寒山诗集》所依据的“山中旧本”似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寒山诗版本,因而大典本《寒山诗集》在寒山诗和寒山诗版本源流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摘要]中古佛教的传播在改变中国本土文化的同时改变了中古文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般若性空学说与玄学的结合使中古文人发现了自我和自然的二重性,或曰“双重发现”。他们一方面把自然作为“物理的东西”来对待,依据自然界自身的环境、材质和人自身的自然结构来创造审美和膜拜的对象;另一方面又把自然界看成是“自我异化的精神”,看成他们一生所追求的极乐世界。作为物质的我在观察自然时与自然有一种异质同构的关系,能够将自然之精微之处描绘出来;作为精神自由的我则能够认识自然的规律,幷将自然规律融冶于社会生活,这是中古文人自然审美观形成的重要原因。而佛教造像的兴起又改变了中国本土造像的传统题材、手法和风格,形成了一种以追求“般若绝境”为最高存在的新的自然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7.
萧绎思想体系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萧绎生当中国历史上由南北对峙走向南北融合的历史时期的前夜,其思想体系呈现杂取儒、释、道而兼涉兵家、墨家、名家、法家、农家等众家学说之长,以成一家之言的杂家特征。这种特征是萧绎欲混天下为一统以成就帝业的政治雄图在思想学说上的反映,代表着已虎踞上位的江左北人武力集团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统治地位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审美移情理论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钟仕伦 《天府新论》2010,(5):145-149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移情说美学体系,但存在着不少对审美移情现象进行探究的理论。作为汉语母语中的"移情",其概念具有不确定性,一是指改变性情以向善,这个意思又作"移情性";二是指情谊的改变;三是指心境的变化。前两个概念与心理学上的移情较为相似,指称"心境变化"的"移情"则与西方审美中的移情作用比较接近。与西方美学相比,中国古代审美移情更看重自然对自我生命情感的影响以及自我与自然的交流。中国古代审美移情理论成熟于魏晋时期,魏晋玄学在这个成熟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王弼"达自然之性畅万物之情"的说法为中国古代审美移情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后,教育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教育对象的同质性不断降低,学校内部教学、科研、人事管理改革不断推进,市场化、信息化、网络化带来的挑战促使我们树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在具体实践中,仍然存在着对美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为美育提供的条件保障不够,把单纯的艺术教育公共课、选修课作为实施大学美育的途径,而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实践又被简单地理解成"鉴赏",忽视了审美情感的体验和审美技能的训练,更缺乏对美育其他功能的发掘和利用.  相似文献   
10.
从传统美育思想的发展来看,魏晋时期是具有转折意义的重要时期。由于魏晋时期,我国封建制度内部的经济、政治状况又有了新的变化,封建统治者不得不在具体制度方面作出某些必要的变革与调整。这是传统美育思想的发展由两汉时期的相对稳定向魏晋时期的相对变动转换的根本原因。同时,魏晋美育思想的发展,既是两汉美育思想的终结,又是隋唐美育思想的起点,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