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一舟 《领导文萃》2011,(23):25-26
“为什么你们的城市里没有贫民窟?”在目前的“中国——东盟城市交流与合作”研讨会上,马来西亚代表向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中心主任李铁发问。李铁认为,原因是我们限制了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当然这种限制政策抑制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汤嘉琛 《领导文萃》2011,(23):26-27
“没有贫民窟”这一点并不值得我们骄傲。不仅不值得骄傲,以目前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阶段来说,没有贫民窟恰恰可能是一种城市病。  相似文献   

3.
齐刚 《决策探索》2003,(9):30-31
一 改革开放20年中,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采取"离土不离乡"的方式以发展乡镇企业,尽管吸纳了1亿多劳动力,但却限制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企业对人力资源进行选择配置是采取不同的用工标准,剥夺了农民公平竞争的权利.许多城市采取了限制农民进城务工的措施,阻碍了农民向城市的自由转移.  相似文献   

4.
大量农村人口拥向城市对农村意味着什么?会减轻农村的生态压力,还是会导致农村发展的停滞?这个问题在半个多世纪里,在世界不同地方以不同的方式上演。如何让这些变化都朝正方向发展,而避免负效应,一些国家走过的路或许能对中国农村的发展有启迪。  相似文献   

5.
我国城市发展和农村现代化的几点意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毅夫 《决策》2001,(8):18-19
在今年三月人大会议通过的"十五"计划中,首次明确提出了经济发展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并将"城市化"提到了显著位置.为什么我国城市发展水平低下?如何促进城市发展?如何促进农村现代化?二者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就上述问题我提出几点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6.
《领导文萃》2009,(16):10-10
由于出现的本地甲型H1N1流感病例日益增加,中国正着力在城市地区采取预措施,阻止疫情向广大农村蔓延。中国较发达的城市地区和较贫困的农村地区在医疗保健方面存在巨大差距。  相似文献   

7.
关于当前农村人口流动的调查和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与劳务输出产生的人口流动问题进行详细地分析调查,指出了当前农村人口流动所带来的一系列严重问题,同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意识,重视保护农业劳动力;推进涉农企业到农村发展战略;积极支持、鼓励大专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创业;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产业化重组。  相似文献   

8.
21世纪加快城市化的明智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的核心就是农民、农业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这一过程将改变城乡人口结构和劳动者就业结构,使劳动资源通过劳动力市场获得合理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使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从而保证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保障社会的安全稳定。然而我国自1955年即限制农民进城,以后又将城市化与“城镇化”混淆;将城市化的概念换成了“城镇化”,将城市化导入误区。有人辩护说,城市化和“城镇化”不过是说法不同,仅仅一字之差,没有什么实质性区别。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要知道,这一字之差就改变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背井离乡,向城市大量转移,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当中很多人将子女留在了家中,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亲朋好友抚养,农村留守学生是当前最需要关注的特殊群体之一,不少城市也都探索出了适合当地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新模式:代理家长、教育"4+1"、托管家园等,全社会都开始关注留守学生了,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10.
中国应该由现在的单向城乡一体化走向双向城乡一体化。这样,不但会提高农业生产率,而且会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城乡一体化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单向的,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而发达国家的城乡一体化都是双向的,即:农村人向城市迁移的同时,城市人  相似文献   

11.
代凝冰 《决策探索》2009,(18):15-16
城市化就是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机制,坚持可持续集约发展,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元化城市化道路。城市化不仅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而且是几亿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一个根本改变。城市发展不仅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速度和水平,而且也关系到信息社会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城市的科学发展蕴含着经济社会转型的现实方式,是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能否顺利实现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2.
市场在哪里?     
<正> 近年来,经济界、企业界人士惊叹:市场上没有热销的商品!那么,究竟是市场问题还是商品问题?如果我们的经营者愿意到农村去看一看,仔细考察一番,也许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你可能会看到:开拓农村市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引导农村提高消费水平已刻不容缓。通过开拓农村市场,引导农村消费,既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也为城市商品寻找市场和出路创造了条件。 一、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现状 在整个国家的消费需求以较高幅度增长的前提下,农村居民的收入出现了较快地增长,生活消  相似文献   

13.
<正> 某跨国公司驻中国机构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最后一个商业机会在农民手中。”我国有70%的人口在农村,而农村家用电器的普及率尚不足20%。农村家电市场还有巨大的潜力。面临城市对家电的需求和消费相对饱和的形势,中国家电企业应尽快实现市场战略转移,努力拓展农村市场。 但是,拓展农村市场,既不能把一些城市消费的产品转移到农村去,也不能到农村去处理积压过时的产品,更不能把在城市的经营方略照搬到农村去。农村市场有它自身固有的特殊性,这就要求企业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城乡之间资金流动的机制、规模以及发展趋势。研究表明:第一,1978~2012年内,通过财政、金融机构以及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方式,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大约净流入资金26.66万亿元(以2012年价格计算)。第二,在1994年以前,农村资金外流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至20世纪90年代末期起,农村资金净外流速度放缓,但整体规模依旧庞大。第三,在不同历史时期,3个资金流动渠道对农村资金净流出的贡献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市场经济制度确立以前(1978~1993年),绝大部分的农村资金以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方式流出农村;市场经济制度确立后的15年内(1994~2007年),农村资金主要通过财政系统外流到城市;近年来(2008~2012年),随着农村金融制度的市场化改革,金融机构成为了抽离农村资金的主力军。我们的研究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仍然处于向农村抽取资金的发展阶段,当代中国应当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上来并对农村投入大量的资源以支持其发展。我们给出的建议是调整现有的财政和金融政策:一是继续加大对"三农"的财政资金投入;二是建立普惠型的现代农村金融制度。  相似文献   

15.
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可谓是撒向广大农村的甘露,为广大农村师生提供了一个与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教师共享优质教育、学习资源的机遇,是一个向外界学习、交流的平台,推动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6.
正时至今日,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5%,这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来讲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中国面临农村文明向城市文明、农村居民向城市居民、农村管理向城市管理整体转轨的变局。除了与其他国家面临同样的普遍性问题之外,中国的  相似文献   

17.
李铁:新型城镇化三大核心问题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认为,新型城镇化核心问题就是城镇化健康发展,从数量型的扩张转到质量型的发展;第二是科学合理的布局和规划,使大中小城市更合理吸纳人口,而不至于使得某一类城镇人口暴涨。此外,新型城镇化还包括逐步稳固城镇化进程以及可持续城镇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的"三农"问题,历来是仁人志士关注的焦点问题,三农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便指日可待,而农村面临的核心问题归根到底是农村发展的问题。究竟向何处发展,这是问题的关键,解决农村问题说到底是如何探索一条正确的适合农村发展的道路,也就是探索一条科学的农村发展道路,绝不能把眼光只限于农村,而是需要从整个社会系统的整体去把握,要把这个系统中农村和城镇两大部分结合起来去考虑。农村发展与城镇发展实际上是统一的,相  相似文献   

19.
中国已经进入到一个大国崛起的新时期,大国崛起靠什么?更多人记住的是经济发展的速度,发展经济特区,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国两制和中国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20.
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特征、任务和难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主要特征进入世纪之交,中国农村经济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预示着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其中主要的特征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