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神圣是宗教的核心,没有这种东西,宗教就不再成其为宗教。神圣是超经验、超世俗的存在,它是超越了有限的语言和形象的无限。但人们还是力图通过有限的、世俗的方式作为中介来体验神圣,认识神圣,甚至达到神圣,这些中介也就是神圣的自我表证。如果没有神圣的这种自我表证,人们对神圣将会一无所知。神圣与世俗的内在张力,决定了人们不可能通过世俗的中介认识真实的神圣,这就是神圣与世俗的二律背反。  相似文献   

2.
宗教作为人类精神信仰的支柱之一,是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而变化的。历史的进程更替必然会影响到宗教思想的嬗变。本文对宗教从传统的神圣性演变为现代的世俗化、理性化、社会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思索与探讨。  相似文献   

3.
神圣与世俗是世界存在的两种基本模式,每一个人都可视作是宗教的人,穿梭在神圣与世俗之间,体验不同的经验。庙会是宗教活动、民间信仰活动与民间物资交流、娱乐活动相融合的一种民俗形式。本文通过对成都客乡木兰庙会的考察,旨在为深入研究客家文化洞开一扇透视之窗、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一个个案的参照。  相似文献   

4.
藏传佛教的神圣性是由佛经文本和神圣物象、仪轨体系、僧侣组织等社会构成要素的神圣性特征所支撑的。佛经中的智慧广博,且很多经书由高僧大德用贵重材料抄写,彰显出其神圣性地位;神圣物象无所不在,营造出浓厚的宗教氛围,强化民众信仰。常规仪式形式简单,便于反复践行,宗教禁忌更是时刻规范着信众的意识行为;巫术为信众提供了宗教服务,宗教节日则是群体宗教情感和集体意识和谐释放的渠道,这些都是藏传佛教神圣性的有力保证。僧侣是藏区社会的文化精英,学经的艰苦性和终身性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为僧侣身份贴上了神圣性的标签。  相似文献   

5.
原始宗教是生活于史前时代的人类所创造的一种宗教体系.它以最初的实践知识孕育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同时,对早期人类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也产生了极大影响,从而维护了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相似文献   

6.
在人们关于文学的"传统认识”里,文学似乎就从来未与神学发生过什么"往来”.然而确定无疑的是在人类文学史上和现下的文学生活中,人们又常常对文学保持着一种宗教化的心理敬畏和神学崇拜.正是在这种神圣的敬畏和崇拜的"先决条件”下,才有了人类今天的文学生活.针对文学中始终存在的这种"前文学”的"神学现象”,本文首次对其进行了发生学与历史学的研究.作者认为尽管文学只是一种世俗现象,但是人类却一直对其保持着神学情怀.人类的这种神学本能不仅直接导致了文学神圣论的发生,而且事实上成为了文学发展的基本文化动力.作者在本文中第一次对文学神圣论理论及其两种主要观点进行了批判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理论范畴概念.  相似文献   

7.
宗教与艺术的关系至为密切。耶稣形象在西方艺术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由最初的表意符号到神圣的代言者,再到饱含人性的光辉形象,进而到颠覆与超越的组合体,这一系列变化是随着社会文化思潮的变迁而不断演变的,这也与人类艺术精神由神圣到世俗、再由世俗到理想的发展方向是相一致的。本文通过梳理分析西方美术史上的耶稣形象,以期实现艺术、宗教和文化的互文性研究。  相似文献   

8.
在世界文学中,存在着一类非常古老、重复出现而又形态多样的文学原型——神圣植物意象,它的代表性原型是“宇宙树”。之所以谓之神圣,乃是因为它们常常反映出对人类而言极为重要的意义,如宇宙的创造,世界的结构,人类的诞生,生命的由来,甚至精神和文化的价值等。这些原初的文学意象,具有“原型”的典型特征,表现出远超出文学作品本身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9.
圣俗关系在社会整合中扮演着基础性作用,从圣俗二元分类探讨朝圣与旅游的关系,有助于认识与解构当代社会.从概念界定人手比较朝圣与旅游的内涵可以发现,两者并非泾渭分明,而是存在诸多共性与相互联系.就内在根源而言,朝圣与旅游也难分圣俗,朝圣并非生而神圣,旅游也非一定世俗;“神圣”之朝圣蕴含着“世俗”成分,生而“世俗”之旅游也包括“神圣”内容且表现出神圣性,两者共同构成移动世界的新隐喻.朝圣与旅游的传统概念界定,除表明双方与宗教的关系差异以及宗教神性的最初区别外,并不足以在本质上区别两者的真正内涵与圣俗关系.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讨朝圣与旅游的圣俗内涵.  相似文献   

10.
人类从来就是神话制造者。叙事始于神圣的讲述。现代性对宗教神圣的祛魅导致一个恶果:将神话视为一种低劣的思维方式,让理性的人抛弃神话。结果,失去神话的现代人陷入了科技理性主宰下的困境。为神话正名,需要将其还原到崇拜仪式的神圣语境之中,揭示其心理整合及精神治疗功能——神话能够让我们破碎的、悲惨的世界得以改观,启示我们应对自己内心的危机,找到新的超越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应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阿拉比》中的主人公小男孩去集市"阿拉比"的经历进行剖析。他这次旅行其实就是一次对自我、对所生活的世界的认识之旅,是一次从幻想到现实的心灵之旅。每个人的一生中都要经历无数次这种认识的过程。通过这种经历,他的认识会不断获得提升和走向完善,他的人格也从而获得成长。  相似文献   

12.
孟明的《大记忆书》与作者的他乡经验和身份意识有关,对传统、母语的意识、对于母语文化的记忆的强调使该诗成为诗人历史记忆的诗学尝试,表达着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敬仰与回归。在这首大诗里,抒情主人公一方面寻求记忆的物质证据,一方面体验着记忆已经被物质世界所改写的命运。  相似文献   

13.
《雷雨》作为曹禺的第一部剧作,是作家的心灵世界受到外来影响并与之相契合的产物,对剧中“乱伦”这一线索的分析,或可使我们对其深层心理动因有所把握。在《雷雨》的创作过程中,外部社会环境、个人生活经历固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蕴蓄在曹禺心灵深处的“原始情绪”更是支配其创作心理的重要方面,同时,这种“原始情绪”又与他的生命体验密切相关,这不仅体现为《雷雨》“乱伦”情节的设置,而且始终贯穿在曹禺的前期剧作中。  相似文献   

14.
创伤理论是弗洛伊德早期理论研究的核心,创伤指某些人对突发性或灾难性事件的一次极不寻常的经历,该理论在20世纪末被广泛运用于文学研究领域。《长日留痕》是石黑一雄的代表作,描述了战后英国管家史蒂文森对于自己往日创伤经历的回忆与反思。该文学文本描述了创伤经历的产生、延续和修复的三个阶段,以及史蒂文森对过去经历的梳理和逐步建立的与外界的联系使其成功实现创伤修复的心路历程,而该经历对于创伤修复来说富有借鉴性。  相似文献   

15.
巴金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将博爱、悲悯、宽容、慈善等人道主义情怀和生命意识贯穿于文学创作的漫长历程之中,生命意蕴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融合了他的独特的生存感悟和审美体验而获得了存在的鲜活性与合理性,作家的人格和艺术的风格、人品与文品的有机契合实现了文本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他通过自己的生命意蕴的审美体验和细致描摹与时代的脉搏紧紧地跳动在了一起.以热烈酣畅充满感情色彩的语汇为社会的发展踪迹和人物的生命神态描摹尽相,成为文学史上无人替代的生命意蕴的抒写巨匠。  相似文献   

16.
冯积岐所秉持的是一种独立的写作姿态.其写作方式及其作品所再现的生存经验与某一时期的写作主流是疏离的,他所讲述的“西部”也和主流批评界所想象的“西部”存在很大差异,所以,他的写作价值并没有被文坛、主流批评界、大众读者所真正认可。当代文坛存在着大量的像冯积岐这样的地方作家,他们的生存方式、写作方式、写作经验比较特殊,同样没有进入主流批评家的视野,在一种时代的“共名”状态下,他们的创作与存在往往被忽略或遮蔽。本文以冯积岐为个案,试图把一种地方性写作纳入自己的考察视野,其意义在于考察地方性的经验和记忆如何与人类共同的生存经验和记忆相链接,并以此反思当代文坛和批评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冯积岐所秉持的是一种独立的写作姿态,其写作方式及其作品所再现的生存经验与某一时期的写作主流是疏离的,他所讲述的"西部"也和主流批评界所想象的"西部"存在很大差异,所以,他的写作价值并没有被文坛、主流批评界、大众读者所真正认可.当代文坛存在着大量的像冯积岐这样的地方作家,他们的生存方式、写作方式、写作经验比较特殊,同样没有进入主流批评家的视野,在一种时代的"共名"状态下,他们的创作与存在往往被忽略或遮蔽.本文以冯积岐为个案,试图把一种地方性写作纳入自己的考察视野,其意义在于考察地方性的经验和记忆如何与人类共同的生存经验和记忆相链接,并以此反思当代文坛和批评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庄子对"望之畅然"的旧国旧都、对风起北方的描绘,海德格尔对阿尔卑斯山、博登湖、东北风等自然物的依恋,阐发的是心与物融契为一体的神圣与澄明之境,都深蕴着他们对人与世界原初关联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9.
在众说纷纭的小说之林中,汪曾祺的小说被视为最有功力而又最不暴露雕琢痕迹的艺术珍品。他以数十年的生活经历和体味,从而构筑起自己质朴、明丽、精巧的小说世界。天然而不失于雕琢,古朴而不流于粗糙。这个小说世界,不仅真正体现了作者自己的人生况味,而且也格外受到同仁们的重视。从分析汪曾祺小说的语言散文化特点入手,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诠释汪曾祺的小说,给读者以更多的启迪。  相似文献   

20.
斯特林堡与表现主义戏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特林堡是表现主义戏剧的先驱人物。他所生活的时代以及他本人的生活经历和遭遇形成了他反叛社会现实和传统的精神。他将自然主义与心理分析相结合开拓了戏剧领域里的表现主义运动。尤金·奥尼尔在他的诺贝尔文学奖“受奖演说”中高度评价了斯特林堡的贡献和对自己戏剧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