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探寻威廉斯和谐诗学观的成因,采用了文献法和归纳法,从中国儒家传统哲学高度比较嵇康和谐美学观和威廉斯诗歌思想的相通之处。主要研究以下因素对其和谐诗学观的影响:医生和诗人的双重身份,母亲和祖母的思想,庞德等前驱诗人诗歌思想,中国古典诗歌、法国现代派绘画、拉美文化。从这四大因素看,威廉斯完美践行了嵇康和谐美学观中的四大和谐观,从而实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和谐;物质与精神和谐;继承与创新和谐;多元文化中的自我和谐。  相似文献   

2.
基督教文化圈内鸽子是圣灵的化身,象征着灵魂的纯洁、自由,与人类社会有密切的关系。《简·爱》中的鸽子是富有基督理性精神,勇敢追求幸福爱情的简的象征,它体现着人自身理智与情感的和谐,个体与人类社会、世俗社会与神恩世界的和谐一致。作品强调了主人公敢于自我选择的主体性价值,塑造出一个完美女性的形象。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体系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本文从人类学的角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体系,作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体系可分为两个层次:表层象征系统和深层象征系统。表层象征系统是外显的、可观察的象征类型,它包括行为象征、实物象征、言语象征、数字象征和颜色象征等;深层象征系统是内隐的、本民族社会成员未能感知的"无意识模式"或"无意识结构",并分析了二元结构、三元结构、五元结构和八元结构思维模式。作者最后得出结论:象征是人们各种观念、信仰、制度的表达形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种深层象征系统,也就是古代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中国古代的基本的礼俗、制度等都是按照某种结构形式规定的,并不是随意创造的;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分类系统和思维模式根源于自然现象和人自身的分类。  相似文献   

4.
在一部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往往具有隐喻象征性,使作品获得了表层情节之外的深层意蕴。《喜福会》中"喜福会"代表了母亲们过去记忆的延伸;衣服是文化身份的象征;而吃食则代表了一种文化,一种情感。这一组组象征意象都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是维系两代人、家庭之间的纽带,是连接东方与西方两种文化的桥梁。  相似文献   

5.
苦难,是一般人都不愿承受的。而在俄罗斯,人们对苦难似乎具有一种独特的偏好与喜爱。这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层原因的。这种敬畏渗透着一种对于世界与人类和谐与完美的信仰与追求。越是苦难越渴望完美与救赎。本文从有着独特思想魅力的俄罗斯宗教哲学出发分析了俄罗斯人独特的苦难观。  相似文献   

6.
"禹生于石"神话传说与石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石是力量和神圣的象征,又有丰产和助产的作用,凝聚着人类心理和人类命运的某些因素;"禹生于石"这一神话传说植根于石的深层文化意蕴,隐藏着上古历史与艺术的原始意味;作为叙事原型,它对后世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西游记>中孙悟空的诞生、<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玉石奇缘均源于此.  相似文献   

7.
文章分析了梧桐、凤凰、女皇3者的生态历史文化象征与浸润相融情况,指出梧桐蕴涵的女皇武则天历史文化的复合象征意义及其生态价值。从神学看,梧桐栖凤意象是借助于梧桐表现出来的神话传说;凤与龙并行,凤代表杰出女性,女皇武则天为凤凰化身,而作为神鸟的凤凰专栖于作为神树的梧桐树,梧桐象征女皇的龙生凤身。从佛学看,梧桐之所以具有中国佛教圣树意象是因为其与菩提树有许多相似之处,梧桐在历史上适应了当地气候,历代在佛教寺庙广泛种植因而代替了菩提树;凤凰也是佛鸟,女皇武则天为弥勒佛转世,梧桐象征着女皇佛身。从森林文化看,历代园林种植及诗文创作借助梧桐表现出具有主观情意的审美文化:梧桐的爱情喻象象征女皇武则天的人性情感;梧桐的孤高意象象征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王身;梧桐叶落秋至象征武则天去帝称后;桐凤高洁与梧桐的凄苦、悲伤等丰富的审美文化意蕴女皇武则天1 300多年来被人评说。同时,桐凤意象亦有其深刻的生态价值:在人的精神观念中,梧桐栖凤象征着人类的和谐文明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殷切希望。加深森林文化方面的女皇文化研究,以桐凤为喻,可打造森林文化创意园区,创建森林文化城市。  相似文献   

8.
卡西尔语言哲学的根本特色在于,它既体现了现代西方哲学的一般趋势,又具有较强的欧陆传统哲学的特征.他主张,从感觉、直觉到概念的发展过程,就是语言从实体到功能、从直接到间接、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不断发展过程,象征着人的文化创造性的不断成长.他将语言作为人类文化创造的总体性维度,通过对语言的内在结构和发展进程的文化哲学分析,彰显了语言在人类文化中的独特地位,揭示了人类特有的精神本质和能力.  相似文献   

9.
赵本夫是新时期较早尝试运用象征进行小说创作实践的作家。他的小说象征呈现三种叙事形态:现实象征,关注社会历史,在对日常生活的描写中蕴涵着深层意义;文化象征,描写土地与自然的关系,思考生态失衡带来的后果;哲理象征,探究人性与生命,表达出对整体人类发展命运的关怀。作者对象征的青睐源于他的美学追求,同时与当时西方文学思潮的传播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0.
水在地表、地下、空中以固体、液体、气体3种形态不断变换的方式循环往复,周行不已,这是水在自然状态下的运行模式;人类在混沌中诞生、在洪水中重生、在黄泉下安息的生命历程,是集体无意识在人类的意识深层残存的精神化石;这两种元素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作家对水的理解与表达,他们往往通过象征的形式将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寄寓在水意象中。耐人寻味的是,水意象的这种象征意义往往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个体,而是一个意义完整的系统,而这个系统的原型恰恰是水在自然状态下的运行模式和人类对水心理体验的深层记忆。因此,水就有了3个彼此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系统:固体—液体—气体,构成水在自然状态下的循环系统;混沌—洪水—黄泉,构成水在意识领域里的神话系统;初生—再生—长生,构成水在文学艺术中的象征系统。  相似文献   

11.
五台山的胜景在佛文化的笼罩下有其独特的意蕴:山形、菩萨的发髻和松树的外形都呈独特的螺旋状,昭示着五台山是一个天然的佛教圣地;山间随处可见的龙的形象,象征着龙守护佛法的忠诚;灿然开放的金芙蓉与闲逸的野鹤象征着僧人超然于世外的情怀;僧人诵唱佛经的声音伴随着钟磬声以及山间的松涛声和谐地共鸣着,响彻山谷,震人心魄,是在让人从尘世的梦境中惊醒。解析这些元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弘扬五台山文化。  相似文献   

12.
电影艺术是人类创造的具有深层意义的语言 ,其符号系统———象征是一种粘和着具体的艺术象征的人的象征。电影通过艺术假定性营构着一个象征的宇宙 ,它可以自如地把语言、神话、宗教、历史、科学和其它兄弟艺术等不同象征系统囊括在自己的意象的河流中。电影通过象征让人找到了生存感觉的重镇  相似文献   

13.
无论是从现代学术文化发展的整体态势来看,还是从中国现代学术发展的成就来看,我们都应该对中国古典美学的规范进行整理发掘,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美学体系,与西方美学体系"双峰对峙".中国古典美学从研究范畴到具体命题到名词术语到学术用语,均自成体系,与西方美学"各说各语".但殊途同归,两者都是人类对于美的关注和诠释,都是人类对于主观美感和客观美的欣赏与诠释,以及对于人类审美经验的总结.中国古典美学作为东方审美学说,蕴含着深沉丰厚、蕴藉优雅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魂,总结了中国传统诗歌、散文、词曲、戏剧、绘画、书法等等的审美经验和美的创造的"美学创获",这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文化的特殊而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试析民族服饰色彩与宗教文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色彩是服饰的表情,对于斑斓绚丽的民族服饰来说,它更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色彩以符号的方式,通过象征的表现手法,昭示着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尤其是蕴涵于服饰之中的宗教文化。这不仅是色彩的符号功能决定的,更是由于宗教文化在民族服饰上的广泛体现。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揭示两者之间的映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对中国古代小说史的研究历来存在着文体混杂的问题.该文则试图从小说作为叙事文体出发,对叙事的内在特征--深层叙述结构进行分析,从这一角度梳理中国叙事文学发展的内在趋势和文化意义.文章探讨了中国传统叙事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3种深层结构:历史与道德统一的正史结构、从情感逻辑出发的历史批判性叙述结构、作为欲望宣泄的民间文化叙述结构.这3种深层结构在中国叙事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先后展开,形成了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和文化发展中从正统到精英、而后又到民间的内在趋势。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文化发展中,留下了一条人类自我探索的轨迹:从希腊人对自己充满信心的轻快而和谐的笑声,到中世纪芸芸众生呈献给上帝的沉重的叹息;从文艺复兴时代的人们火一样的诗文,到现代工业社会批判理论的颓丧……。这无疑是人类由朦胧的自我意  相似文献   

17.
构建彰显时代特征的和谐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这篇笔谈是2006年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招标课题“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培植和谐文化研究”的系列前期成果。这些文章从理论上集中阐述了“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创新之处,即“八荣八耻”诉诸人们的深层心理情感———荣誉感和耻感,落实到了对人的最深存在的塑造之上,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深入探讨了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的本质内涵;论述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培植和谐文化的理论与实践的关联,探讨了二者之间结构上的协同性,以及荣辱观作用于和谐文化的机制;探索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培植和谐文化的实践途径。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最后,把理论认识引申到指导和谐创业、富民兴赣的伟大实践上。本组文章也是对江西省委在全省广泛开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新的跨越”建言献策、建功立业活动的号召的一个响应,敬祈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8.
这篇笔谈是2006年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招标课题“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培植和谐文化研究”的系列前期成果。这些文章从理论上集中阐述了“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创新之处,即“八荣八耻”诉诸人们的深层心理情感———荣誉感和耻感,落实到了对人的最深存在的塑造之上,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深入探讨了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的本质内涵;论述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培植和谐文化的理论与实践的关联,探讨了二者之间结构上的协同性,以及荣辱观作用于和谐文化的机制;探索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培植和谐文化的实践途径。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最后,把理论认识引申到指导和谐创业、富民兴赣的伟大实践上。本组文章也是对江西省委在全省广泛开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新的跨越”建言献策、建功立业活动的号召的一个响应,敬祈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9.
这篇笔谈是2006年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招标课题“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培植和谐文化研究”的系列前期成果。这些文章从理论上集中阐述了“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创新之处,即“八荣八耻”诉诸人们的深层心理情感———荣誉感和耻感,落实到了对人的最深存在的塑造之上,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深入探讨了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的本质内涵;论述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培植和谐文化的理论与实践的关联,探讨了二者之间结构上的协同性,以及荣辱观作用于和谐文化的机制;探索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培植和谐文化的实践途径。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最后,把理论认识引申到指导和谐创业、富民兴赣的伟大实践上。本组文章也是对江西省委在全省广泛开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新的跨越”建言献策、建功立业活动的号召的一个响应,敬祈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20.
这篇笔谈是2006年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招标课题“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培植和谐文化研究”的系列前期成果。这些文章从理论上集中阐述了“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创新之处,即“八荣八耻”诉诸人们的深层心理情感———荣誉感和耻感,落实到了对人的最深存在的塑造之上,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深入探讨了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的本质内涵;论述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培植和谐文化的理论与实践的关联,探讨了二者之间结构上的协同性,以及荣辱观作用于和谐文化的机制;探索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培植和谐文化的实践途径。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最后,把理论认识引申到指导和谐创业、富民兴赣的伟大实践上。本组文章也是对江西省委在全省广泛开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新的跨越”建言献策、建功立业活动的号召的一个响应,敬祈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