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事文学人类学的“仪式”研究,自然会首先注意到“文学与仪式”的内在关联。从20世纪文学批评中的神话--原型批评派的实践与英国的仪式学派(又称“剑桥学派”)的渊源关系上,就可以得知大概。民族志电影作为一种主创人员通过人类学视角创作的叙事文本,其中的仪式叙事有其重要的内涵和价值,但易被研究者忽略,本文即是从文学人类学的视角,以电影《赛德克?巴莱》为例,浅析其贯穿影片的仪式叙事,揭示其深厚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人类学的仪式理论为视角,通过考察在上海世博会高校志愿者组织工作中,各阶段开展的仪式和仪式化活动,分析大学生如何在这些仪式中习得价值、观念和规则,进而探究志愿者工作中的仪式运用和仪式创新对大学生成长的作用机制及效果。从而拓展对高校教育仪式内涵、模式与机制的理解,为有效开展高校思政工作提供重要的经验分析.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成长。  相似文献   

3.
仪式是"由传统决定的,具有象征性意义的动作序列"(卡拉西克,2004),仪式与话语紧密相关,"仪式话语是以特定的社会组织形式象征性地表达某种社会价值的话语"(武瑷华,2014)。仪式话语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规范,几乎存在于所有话语类型当中,在交际实践中占有特殊地位,本文旨在对仪式的分类和仪式话语的语用特点进行简单介绍,以期完善我国的仪式和仪式话语研究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仪式作为一种遍在的社会现象,受到各学科的关注和研究。仪式与话语紧密相连,对仪式话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通过对仪式与仪式话语这两个概念发展演变的探究,深化对仪式这一概念的认识,分析仪式话语的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为仪式话语的深入、系统研究作出必要的理论补充。  相似文献   

5.
仪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布依族作家罗国凡的小说再现了本民族独具特色的婚恋仪式,如体现自由恋爱的"玩表"仪式,代表旧婚俗的"坐家"仪式,张扬民族品性的嫁娶仪式等。作品中布依族仪式的再现不仅弘扬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推动了文本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升华。从仪式角度切入研究,拓展了罗国凡小说探讨的视角,也有助于揭示布依族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6.
从人类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土家族巫祀仪式活动的社会功能,是了解土家族的民族心理、实现民族和谐的有效途径。梯玛巫祀仪式在土家族人们生活中充当了其族员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的工具,承担起了获得生存空间与众神庇佑的生存工具,同时梯玛巫祀仪式还起到了平衡土家族族民心理、促进群内成员身份的认同,从而在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与组织力的基础上整合土家族族群关系的功能,因此,梯玛巫祀仪式活动在土家族生活中承担起了相应的生存、认知与整合功能。  相似文献   

7.
“仪式的俘虏”——大学生参与非法传销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仪式"的理论视角下,对E市某传销组织中的日常活动进行了实地研究,并对参与其中的四名在校大学生作了个案分析.研究发现:在校大学生之所以参与非法传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成为了传销仪式的"俘虏".  相似文献   

8.
在古老的赣南,一直延续着祭祖仪式。祭祖是族人和祖先之间的交流,也是幻想中的人与神的对话。文章试图以人类学的"深描"的视角记录会昌县西江镇许氏"坚盛堂"清明祭祖仪式的过程并对其进行文化内涵分析。祭祖仪式体现了客家人尊祖敬宗、族群认同,也反映了客家人的传统习惯、信仰,具有一定的文化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刘里琳 《现代交际》2014,(5):184-184
仪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熏陶,在情感上得到认同,在行为上得到引导。为更好地发挥仪式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必须处理好整体与个体、形式与内容、传统与现实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同人活动在青少年中拥有众多参与者,以往研究多将同人活动抽离同人的日常生活以突出同人活动的特殊性,并将同人活动视为"迷狂"者的非理性选择。从同人的日常生活入手,可以发现同人绝非情感的迷狂者,反而是理性的情感投资者。同人在情感的引导下借由对他人作品的再创作表达着自身情感,并与有着相似情感的他人按照一定的行为程序进行持续互动。这个过程不仅伴随着对我群体与他群体的区隔,也包括对我群体内部互动的区分,同人仪式即在这一过程中被逐步建构。基于生命历程理论的再分析发现同人仪式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基于互动的情感调节器,作为情感移民的同人以高度理性的情感投身于其中,每一次生命事件的出现都可能导致同人仪式的开始或终结。  相似文献   

11.
山西盛产煤炭,煤炭在百姓的生活中除了扮演生火取暖的实用角色外,还是当地人节庆活动里的"圣物"。笔者的家乡晋北地区的怀仁县就较为完整的保存着旺火习俗。所谓的"旺火"是指用煤块垒成的煤炭塔,在节庆时刻点燃旺火,并举行相应的仪式活动。论文将详细介绍旺火这一带有浓厚乡土特色的民俗活动,运用田野调查和文献搜集的方法,对其源起、仪式场景、象征意义以及发生的变迁进行描述,解释旺火民俗活动背后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近来,"祖安文化"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是青年网络亚文化的典型代表.作为兴起和发展于网络空间的低俗亚文化,"祖安文化"带来了一系列消极影响:青年盲目从众致使话语偏差、丧失公序良俗价值判断、对网络环境造成污、拓展新的滋生土壤进而侵蚀现实空间.互动仪式链理论能够对"祖安文化"的起因、特点、生成逻辑和动力机制作出深入阐释.同时,互动仪式链理论作为"情感社会学"的典型,契合"情绪"和"情感能量"优先的网络空间场域,能够为网络空间亚文化的作用和引导机制提供可行性理论指导路径.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对晋南A村的实地研究,总结了社会变迁下农村丧葬仪式市场力量的嵌入、仪式的简化与变异、仪式的功能变迁等新特点,并探讨了其对我国殡葬改革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彝族是生活在仪式中的民族,火把节是凉山彝族的一个重要的节日,它无处不有着彝族人的宗教信仰的烙印。火把节在凉山彝语中称为"都则"即"祭火"的意思,从这节日的名称上就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宗教气息。  相似文献   

15.
“迷信”的另类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学的考察告诉我们,祭拜仪式本身没有迷信不迷信的问题。若有迷信,也并不在仪式本身,而在做仪式的人心中的意念。假如一个人举行仪式只是表达其意愿,或只是入境随俗而已,其行为与一般人际关系的沟通等同,应该不涉及迷信与否的评价。但是,假如一个人举行仪式,除表达意愿之外,却祈祷得到一些真正的实用意义,那应该就是近乎迷信了,迷于仪式的能力而信之了。  相似文献   

16.
以主流弹幕视频网站AcFun(A站)与Bilibili(B站)为例,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对青年弹幕深度使用者进行焦点小组访谈和深度访谈,认为弹幕视频提供了虚拟在场的互动平台,弹幕互动仪式是弹幕族情感的变压器,一开始分散的情感通过集中关注同一件事甚至弹幕本身,相互知晓关注的焦点,通过有节奏的连带过程,情感状态变得愈加强烈,当互动的检点逐渐变得一致,出现了集体连带过程中的高度关注或者其他的"集体兴奋"的形式,而互动仪式中建立起情感协调的结果就是产生了团结感。弹幕作为一种符号使短暂的情感转向长期的情感,归属感的产生有三个层次,一是对弹幕群体的归属感,二是体现在Bilibili和AcFun的运营机制的情感维护到行为维护的转换上,三是通过主动发送弹幕获得的更强烈的归属感,这些长期的结果成为"情感能量"(EE),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弹幕作为一种青年话语的符号,也是不能忽视的社会关系符号。  相似文献   

17.
教育中文化不连续性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传统社会通过成年仪式活动解决人生发展过程中的代际文化冲突,克服文化中断引起的认知困难,这对我们今天的青年教育很有启发。本文分析了成年仪式的阈限状态和仪式场域结构,论证了成年仪式活动对解决教育中文化不连续性问题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人类学家拉德克里夫·布朗作为结构—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不仅对社会结构、社会功能进行了解释,还将社会结构放入对社会功能的研究中,是人类学重要的研究范式,他的社会进化理论认为,"适应"在社会进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在《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一书中,从社会适应的视角对社会中的制度、仪式和法律世界等进行了研究,探讨制度、仪式和法律等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拥有丰富多样的节日仪式,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信仰的象征。本文通过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对2013年电视荧屏上出现的清明节电视节目进行分析,意在增强电视节目策划者对节日电视节目仪式的创新意识,增加电视传播传统节日文化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20.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日前在北京启动了"孝心关爱基金"。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顾秀莲出席了启动仪式。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会长李宝库在启动仪式上介绍,这项基金设立的宗旨是"帮天下儿女尽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