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仪式作为一种遍在的社会现象,受到各学科的关注和研究。仪式与话语紧密相连,对仪式话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通过对仪式与仪式话语这两个概念发展演变的探究,深化对仪式这一概念的认识,分析仪式话语的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为仪式话语的深入、系统研究作出必要的理论补充。  相似文献   

2.
各种机构话语类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仪式性,科学话语作为一种机构话语类型,也具有一定程度的仪式性。对科学事件中毕业论文答辩的仪式特点的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科学仪式的语言特征,并进而理解仪式话语的语用特征。  相似文献   

3.
以主流弹幕视频网站AcFun(A站)与Bilibili(B站)为例,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对青年弹幕深度使用者进行焦点小组访谈和深度访谈,认为弹幕视频提供了虚拟在场的互动平台,弹幕互动仪式是弹幕族情感的变压器,一开始分散的情感通过集中关注同一件事甚至弹幕本身,相互知晓关注的焦点,通过有节奏的连带过程,情感状态变得愈加强烈,当互动的检点逐渐变得一致,出现了集体连带过程中的高度关注或者其他的"集体兴奋"的形式,而互动仪式中建立起情感协调的结果就是产生了团结感。弹幕作为一种符号使短暂的情感转向长期的情感,归属感的产生有三个层次,一是对弹幕群体的归属感,二是体现在Bilibili和AcFun的运营机制的情感维护到行为维护的转换上,三是通过主动发送弹幕获得的更强烈的归属感,这些长期的结果成为"情感能量"(EE),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弹幕作为一种青年话语的符号,也是不能忽视的社会关系符号。  相似文献   

4.
祭山会是羌族社会重大的祭祀活动,它具有仪式过程和文化象征的完整性,发挥重要的社会功能。它完整地反映了羌族人民的宗教信仰,这种建立在对神灵还愿和祈祷之上的仪式起到了强化族群认同的作用,并规范社会秩序。除此之外,此祭祀仪式还起到了重新分配财物达到财物平衡的作用。祭山会是一种仪式阈限,通过这种阈限,化解了社会矛盾,达到了稳定和和谐。  相似文献   

5.
羌族地区广为流传"木姐珠与燃比娃"的神话故事,该故事又是"释比"演唱经典内容之一,体现出神话与宗教仪式相融,笔者希望能从神话与仪式关系入手,寻找到这一神话文本背后的仪式逻辑。本文以"燃比娃"(又名"斗安珠")为主要解读形象,认为该神话实际围绕"燃比娃"成人礼这一核心展开叙述,并在演述传唱中,作为羌族地区集体表征的"燃比娃"形象,使该神话具有了表述羌历史的社会内涵。"木姐珠与燃比娃"的爱情,打破人神不得往返的戒律,也表现出天神话语权力的失落,人类自我意识成长的过程,而细读汉译文本,透过其中包含的诸多禁忌、神灵惩罚等内容,该神话又叙述出"释比"的宗教权威接天神而兴,"释比文化"成为羌族宗教文化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6.
近来,"祖安文化"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是青年网络亚文化的典型代表.作为兴起和发展于网络空间的低俗亚文化,"祖安文化"带来了一系列消极影响:青年盲目从众致使话语偏差、丧失公序良俗价值判断、对网络环境造成污、拓展新的滋生土壤进而侵蚀现实空间.互动仪式链理论能够对"祖安文化"的起因、特点、生成逻辑和动力机制作出深入阐释.同时,互动仪式链理论作为"情感社会学"的典型,契合"情绪"和"情感能量"优先的网络空间场域,能够为网络空间亚文化的作用和引导机制提供可行性理论指导路径.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是制度时间和仪式时间的统一体,是我国纪念抗战胜利的规格最高、影响最大的纪念活动。我国设立抗战胜利纪念日,借助时间与空间场域中的仪式活动,将抗战精神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之中。本文通过制度时间和仪式操演的视角,说明我国政府怎样通过纪念日在社会的建构,发挥其传承社会历史记忆,强化社会公众正确的价值观念,增进社会团结,动员社会公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8.
教育中文化不连续性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传统社会通过成年仪式活动解决人生发展过程中的代际文化冲突,克服文化中断引起的认知困难,这对我们今天的青年教育很有启发。本文分析了成年仪式的阈限状态和仪式场域结构,论证了成年仪式活动对解决教育中文化不连续性问题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仪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布依族作家罗国凡的小说再现了本民族独具特色的婚恋仪式,如体现自由恋爱的"玩表"仪式,代表旧婚俗的"坐家"仪式,张扬民族品性的嫁娶仪式等。作品中布依族仪式的再现不仅弘扬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推动了文本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升华。从仪式角度切入研究,拓展了罗国凡小说探讨的视角,也有助于揭示布依族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0.
物质、精神、行为一直是人类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仪式作为生活中存在的重要行为,几乎所有的人类学流派都对其有着独特的认知和解读角度,本文通过对现实场景中的仪式分析,对人类学理论下的"仪式"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1.
香不仅芳香沁人,在古代社会更有很好的药用价值和生活价值,在道教仪式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多数道教仪式都要使用香,且越来越讲究,道教将香赋予神圣性可通灵。本文将就香在道教仪式中的所体现的性质和功能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2.
从人类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土家族巫祀仪式活动的社会功能,是了解土家族的民族心理、实现民族和谐的有效途径。梯玛巫祀仪式在土家族人们生活中充当了其族员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的工具,承担起了获得生存空间与众神庇佑的生存工具,同时梯玛巫祀仪式还起到了平衡土家族族民心理、促进群内成员身份的认同,从而在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与组织力的基础上整合土家族族群关系的功能,因此,梯玛巫祀仪式活动在土家族生活中承担起了相应的生存、认知与整合功能。  相似文献   

13.
从传统的对东巴教的信仰而进行的祭天活动,到今天旅游业中商业表演性质的祭天仪式,纳西族祭天仪式的变化是社会文化变迁的一个缩影.本文透过这一变化,得出文化变迁必然性的结论,进而提出记录文化原貌,顺应自然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仪式是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能够把价值观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提高可操作性,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要充分发挥仪式的作用。本文从价值认同、落实载体、合理引导三个方面探讨仪式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拥有丰富多样的节日仪式,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信仰的象征。本文通过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对2013年电视荧屏上出现的清明节电视节目进行分析,意在增强电视节目策划者对节日电视节目仪式的创新意识,增加电视传播传统节日文化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16.
山西盛产煤炭,煤炭在百姓的生活中除了扮演生火取暖的实用角色外,还是当地人节庆活动里的"圣物"。笔者的家乡晋北地区的怀仁县就较为完整的保存着旺火习俗。所谓的"旺火"是指用煤块垒成的煤炭塔,在节庆时刻点燃旺火,并举行相应的仪式活动。论文将详细介绍旺火这一带有浓厚乡土特色的民俗活动,运用田野调查和文献搜集的方法,对其源起、仪式场景、象征意义以及发生的变迁进行描述,解释旺火民俗活动背后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人类学的仪式理论为视角,通过考察在上海世博会高校志愿者组织工作中,各阶段开展的仪式和仪式化活动,分析大学生如何在这些仪式中习得价值、观念和规则,进而探究志愿者工作中的仪式运用和仪式创新对大学生成长的作用机制及效果。从而拓展对高校教育仪式内涵、模式与机制的理解,为有效开展高校思政工作提供重要的经验分析.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成长。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对晋南A村的实地研究,总结了社会变迁下农村丧葬仪式市场力量的嵌入、仪式的简化与变异、仪式的功能变迁等新特点,并探讨了其对我国殡葬改革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集体仪式是“饭圈”开展实践活动的基本样态,其中生成的价值认同造就了“饭圈”的差异与同一。集体仪式本质上是一种符号互动过程,为“饭圈”价值认同生成提供了实践动力。“饭圈”的价值认同并非对“某一价值”的抽象认同,其本质是粉丝对“饭圈”社会关系的归属感。受集体仪式影响,“饭圈”价值认同的演化过程包括强化、转移、危机、重构四个方面。“饭圈”的集体仪式为治理“饭圈”价值生态、引导青年粉丝价值观念提供了切口。从规则筑基、关系破壁、主流引领三个方面,我们能够借助集体仪式对“饭圈”的价值认同加以引导,帮助粉丝群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20.
从事文学人类学的“仪式”研究,自然会首先注意到“文学与仪式”的内在关联。从20世纪文学批评中的神话--原型批评派的实践与英国的仪式学派(又称“剑桥学派”)的渊源关系上,就可以得知大概。民族志电影作为一种主创人员通过人类学视角创作的叙事文本,其中的仪式叙事有其重要的内涵和价值,但易被研究者忽略,本文即是从文学人类学的视角,以电影《赛德克?巴莱》为例,浅析其贯穿影片的仪式叙事,揭示其深厚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