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村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公平有效的基本公共服务能为农村居民的生活和生产提供基础性保障。中国城乡分割二元体制以及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不健全等,制约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强关乎民生等基础公共性领域的制度安排,充分发挥财政转移支付的作用,加大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建立农民需求表达机制与政府回应机制,以及以政府为核心、多元参与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2.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呈继续扩大的趋势,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城乡存在不均等的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为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采取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井口完善覆盖农村的公共财政体制;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体制;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以及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制度等措施。  相似文献   

3.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从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维度与受益维度测算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结合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其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与机制。研究表明:中国各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逐年提高,且在经济发展较快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更高。分析其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发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且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从影响机制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通过提高地区人力资本水平、减少地区劳动力流动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且人力资本的中介效应占比达到38.89%,劳动力流动中介效应占比达到20.94%。鉴于此,应扭转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城市偏向,增加农村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投入以提升农村人口质量、发展质量,逐步消除劳动力流动壁垒,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4.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质量低下,且分布极不均衡是目前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一点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上体现得尤为突出。城市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政府的"经济人"特性是重要因素之一,且经济转型期制度的不完善扩大了这种效应。政府的"经济人"特性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并难以改变的特性,将会长时期地影响着政府的决策,并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进程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本文基于政府的"经济人"特性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进行分析,希望能有助于认清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上存在的障碍,并针对该特性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持续的经济增长伴随着中国日益扩大的地方间财政差距和经济差距,文章在此背景下讨论中国财政资源分配不均等和地区差距日益扩大的制度根源,利用1994—2008年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财政分权、经济增长、财政资源分配不均等和地区差距之间的相互影响,计量结果发现:财政分权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且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但它对于财政资源分配均等化产生了副作用,增长与均等之间存在取舍关系。此外,中国现行转移支付制度对调整区域经济起到"双面作用",一方面促进了财政资源分配均等化,另一方面加剧了地区差距的扩大。  相似文献   

6.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包括基本生存性服务均等化、公共发展性服务均等化和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均等化三个核心功能。目前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面临着政府提供的功能支撑力疲软,政府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别效果不佳,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投资建设环境差距较大等突出问题。深化地方财政政策改革是解决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手段,应增强地方经济活力、确保财政支撑到位,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建设,改善财政支出结构,积极拓展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投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与经济体制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相适应,我国的财政体制也逐步由集权型向分权型演进,同时,这种演进受到垂直的政治管理体制的约束,由此形成了具有经济分权和政治集权二维属性的中国式财政分权体制,激励地方政府相互之间围绕经济增长而展开激烈的财政竞争.其结果扩大了地方政府间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差距,探究其形成机制和差距问题,籍以实现区域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不仅仅存在财政逻辑,更重要的是存在政治经济逻辑,通过研究中国农村公共服务非均等化供给,发现其存在一个"三位一体"的政治经济逻辑:即宏观上的绩效合法型与城市偏向,中观上的政府职能的"重经济轻服务"偏向和微观上的经济行为主体的强激励与弱约束偏向。因而要实现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从非均等化供给逐步走向均等化供给,就必须改变其存在"三位一体"的政治经济逻辑,创新政治合法性基础来源与城乡关系,由政府职能转向经济社会平衡发展,构建激励与约束平衡机制。  相似文献   

9.
我国财政在收入、支出及管理方面,城乡有着明显不同的制度安排。二元财政作为二元经济体制的构成部分,是在建国后的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市场经济过渡时期、民生财政时期3个阶段。通过测度二元财政强度,发现前2个阶段二元财政好转和恶化交替出现,第3个阶段二元财政改善是主要趋势。现阶段二元财政具有新特征。二元财政改革的方向是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合理财政分权、协调地区差异、加大支农力度、规范政府行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二元财政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从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以及必要性入手,重点从教育经费财政投入总量、城乡和区域教育经费投入差距三个方面研究当前我国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入探讨目前财政保障机制在促进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的突出矛盾,分析研究公共财政如何更好保障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重大课题,进而提出财政保障系统内在各要素间如何更科学合理地相互作用以促进均等化目标实现的对策措施,推动我国公共财政有效促进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