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现行的民事再审程序的启动主体采用多元 化的模式,给司法实践带来了很多难题;似乎在合理的形式下实则是与民事诉基本法理的严重矛盾;完善当事人再审启动程序,修正司法救济“全能化”的观念,以重新构造我国的民事诉讼再审启动程序制度、本文拟就民事再审程序启动主体制度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我国民事公开审判制度存在种种弊端,如定位错误 、功效欠缺等,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对我国民事公开审判制度提出的几点思考,以期对未来立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公司法人责任机制是指依照法律建立起来的使其人格化和获得独立法人地位的企业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企业是人格化的法人,具有法人地位,是独立的民事主体,自主地对外开展活动,企业法人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我国立法设计的法人人格与有限责任相结合的法人机制方案,已经不能适应投资主体多元化、法人形态多元化和利益格局多元化的时代需要,故应当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4.
民事举证时限制度是民事诉讼证据制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对民事举证时限制度做了概述,并介绍了我国的民事举证时限制度,同时考察了国外的规定,提出了对我国举证时限制度完善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执行异议之诉具有进步性,有利于加强对相关主体合法权益的保护,但是《民事诉讼法》中的这一制度仍然存在不足,如效率不高,违背审执分离原则,不利于保护债权人利益等等。这就需要进一步对我国民事执行异议之诉进行完善,以更好地实现其法律功能。 中图分类号:D925文献标识码:A  相似文献   

6.
对侵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违法行为,由谁提起司法救济程序,各国有不同的做法,检察机关作为“法律守护人”和公共利益代表,被授权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成为发展趋势之一。考察公诉权的本质特征并结合我国法治发展现状,赋予我国检察机关民事公诉权具有正当和现实必要性,对民事公诉的探索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重要方面,对检察机关民事公诉的探索是完善付义检察制度的重要方面,对检察机关民事公诉权的制度创新必须遵循克制和谦抑的原则,当前应通过立法明确检察机关民事公诉权行使的范围和条件,以保障其科学行驶  相似文献   

7.
刘雅静 《经营管理者》2009,(20):378-378
在合伙的民事主体地位的问题上,本文区分了两类合伙的基本含义,并以此为前提在理论上讨论了确定民事主体资格的标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说明承认合伙组织民事主体地位的必要性。文末做了小结,对我国立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宋平 《经营管理者》2011,(24):184+182
针对医患纠纷的特殊化、专业化、以及当事人矛盾的尖锐化,通过设置附设于法院的非讼调解制度,具有相当的紧迫性。大陆法系各国对于专业性极强的纠纷都纷纷设置了调解制度,日本单独制定了《民事调停法》我国建构附设于法院的医患纠纷非讼调解制度有必要借鉴《日本民事调停法》。  相似文献   

9.
民事执行救济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制度,是评论一个国家执行立法的重要指标,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对其进行完善。我国的民事执行救济制度尚不完善,在执行的过程中也出现许多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民事执行救济的基本理论,分析了我国民事执行救济制度的现状,并且针对问题提出了完善民事执行救济制度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民事再审程序是纠正法院生效判决和裁定的重要程序,依据我国的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检察院、法院、当事人均可成为启动主体。但是目前该规定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制约了该项制度的价值发挥,本文就此问题的有关解决对策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对应策略,以期能尽快的解决该问题。  相似文献   

11.
当前,在我国法治建设不断得到完善的大背景下,通过公益诉讼的途径来解决公共利益的保护问题成为一种有效的途径。2012年8月底最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第一次增添有关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条款,并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本文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对我国民事公益诉讼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制度构建等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阐述了我民事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2.
民事执行救济制度是民事诉讼法律中的一项重要制度,但我国现行的民事执行救济制度还存在不少缺陷。为了完善执行救济制度,赋予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我们应在分析、借鉴国内外相关法律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完善异议之诉、分立审执机构等制度,从实体和程序两方面对现行民事执行救济制度进行改革与修正。  相似文献   

13.
新《民事诉讼法》确立了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本文着重对民事公益诉讼的几个基础性问题进行探讨,以求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支撑。包括利益与诉讼、公共利益与公益诉讼、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概念特征三部分。  相似文献   

14.
民事诉讼法明确将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规定为民事调解检察监督的标准之一,然而对社会公共利益的理解,可谓众说纷纭。本文在民事调解检察监督的特定语境中,结合民事公益诉讼的规定,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主体、范围、内容进行分析,为界定社会公共利益作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随着2012年修订后的《民事诉讼法》中增设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后,涉及“污染环境和侵害消费者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违法行为日益得到关注。但是,由于我国法律规范较晚、理论研究尚未形成完整体系,民事公益诉讼的时效性尚未完全发挥。本文拟通过对民事公益诉讼的理论依据、现有诉讼模式进行评析并对民事公益诉讼模式适用提出一点设想。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诉讼观念也随之改变,当事人的程序主体地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民事纠纷解决过程中赋于当事人充分的程序选择权是当事人程序主体地位的体现,也有利于实现程序公正和提高诉讼效益。本文从对民事程序选择权的正当性研究出发,审视我国民事程序选择权的立法现状及其在实践中的问题,并参考国外及其他地区相关立法,对完善民事程序选择权提出的构思。  相似文献   

17.
民事答辩制度是相对于起诉制度而言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制度,该制度的运用直接关系到民事诉讼“两造对抗”的实现程度。文我国现有的制度,分析建立我国民事强制答辩制度的价值及其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华东政法学院的李锡鹤教授在他的民法哲学专著<民法哲学论稿>中提出"民法学本质上是民事意志实践或表现的规范学".并且从民事意志的角度对民法体系进行了全新的阐述.笔者在阅读后从民事主体与意志的关系切入,发表拙见.  相似文献   

19.
我国死刑案件适用民事赔偿的必要性可从现实价值、实践操作层面和诉讼经济角度考量;其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与我国当前死刑政策目的相一致、与我国目前司法环境现状相适应、与我国死刑量刑体系相适应;对民事赔偿在死刑案件中适用的前瞻性构想有:完善死刑案件附带民事调解制度;建立被害人民事赔偿先行起诉权制度,明确死刑案件民事赔偿的具体适用规则。  相似文献   

20.
民事调解制度是解决民事纠纷的机制之一,同时调解制度也是民事诉讼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它贯穿于整个民事诉讼法活动。民事诉讼调解制度被视为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的一种方式,在我国很多民事纠纷案件以调解的方式结案,它不仅仅能够快速地解决纠纷,提高司法效率,而且对当事人双方之后的关系损害度是最小的,有利于社会稳定,在司法实践中发挥着非常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法治进程的迈进,人们的观念不断地改变,调解制度在实践中逐渐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和稀泥”、“以劝压调”、“以判压调”、以拖压调”、“以诱压调”等等。本文试对调解制度中存在的弊端进行叙述,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