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2 毫秒
1.
普特南从两个方面入手批判了传统的事实-价值的二分法:一是论证事实判断中蕴含价值内容,二是论证价值包含事实内容以及客观性.在论证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普特南在事实与价值、主观与客观之间极力要表达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也可以发现普特南在这两个方面的两个端点,即相对与绝对之间寻求某种“平衡”的努力.所有这些都体现出普特南哲学的“辩证”特征.  相似文献   

2.
程仲棠 《学术研究》2000,(10):19-24
本文上下两篇分别对休谟法则即“不可能从‘是’推出‘应该’”的哲学根据和逻辑根据提出质疑。上篇主要检讨休谟法则的哲学根据——事实与价值二元论。这种理论在20世纪引起重大争议,它得到韦伯和摩尔的支持,被卡尔纳普、艾耶尔和黑尔等人发展为非认识主义伦理学,但受到石里克、普特南、罗蒂和麦金太尔的反对。本文认为,二元论者把事实命题和价值命题的区分加以绝对化是错误的,症结在于忽视社会事实的特殊性。与自然事实不同,社会事实具有内在价值,描述社会事实的命题本身就含有价值意义,所以,从事实命题推出价值命题,即从“是”推出“应该”,不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3.
思维语言假说:论证、批评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本世纪70年代以前的人类心灵认识史上,关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历来有这样一种似乎是天经地义的观点,即人的思维离不开各自所掌握的自然语言,并以之为加工的直接对象和媒介.近20年来,随着认知科学、心灵哲学的迅猛发展与长足进步,以及伴随而来的对心灵尤其是思维的认识向精确化和具体化方向的迈进,上述观点受到了一些西方哲学家的尖锐挑战:具有音或形特征的自然语言怎么可能进入人脑并为之储存、提取和加工呢?有些人还根据计算机的计算以机器语言为媒介作类比推论,大胆地提出了“思维语言”(language ofthought)或者说“心灵语言”(mentalese)、“大脑语言”的假说.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认知心理学家J·福多(Fodor)在1975年出版的《思维语言》一书中最先明确提出上述概念,并在其后许多论著如《表征》(1981年)和《心理语义学》(1987年)等中加以进一步的阐发,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肯定并论证过这一假说的人非常多,其中主要有:H·普特南、W·塞拉斯、W·利康(Lycan)和D·代菲特(Devitt)等.  相似文献   

4.
普特南的意义理论最核心的论题就是语义外部主义.外部主义的特征之一是拒斥个体主义.他的论辩策略在于:试图提出一种否定的图景而不是捍卫一般化的意义理论.普特南的意义理论具有使我们大胆超越分析哲学固有局限和概念框架的重要意义.意义理论的一个关键目标就在于表明意义概念的演化过程就是不断地减轻所承栽的与分析哲学图景联系的哲学负担的过程.进一步来讲,普特南的目的在于改变某些哲学家持有的关于如何才是真正掌握适合表述意义知识的理论和语言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王力教授很早就提出:“在上古汉语里,判断句不用系词。”①“‘是’字在上古只当代词和形容词用,直至六朝以后,才用为其正的系词。”②王力教授所说的是上古判断句的主要特点,这已为语言学界所公认。 又有徐德庵教授也曾提出:“是在先秦文辞中,已经可以证明肯定系词‘是’‘惟’‘维’‘为’的存在,有的还跟否定副词‘非’对举成文。”“上古汉语中,肯定系词‘是’是否已经在使用,……却是已经在使用。”③而且他还举出23个例证。 也有《古代汉语》教材,在论述文言文用“是”字表判断时,认为“‘是’作为判断词,是从这种复指前文的指示代词‘是’发展来的。它复指的作用逐渐减弱,帮助判断的作用逐渐加强,于是便由指示  相似文献   

6.
在元代的历史文献中,我們經常看到“不蘭奚”“孛蘭奚”“闌遺”“欄遺”等詞,这些詞的含义是什么呢?蔡美彪同志在他編著的“元代白話碑集录”第九頁注四中解釋說:“‘不蘭奚’或譯‘孛蘭奚’。元代逃亡之农奴无主認領,即‘发付有司,牧系当差’(‘通制条格’卷二十八),成为官奴。‘不蘭奚’主要即指此种人。‘元史’及‘通制条格’、‘元典章’諸書中又有所謂‘闌遺’‘欄遺’者,亦即此詞之異譯”。从“元史”“通制条格”和“元典章”诸書中,我們看到“不蘭奚”“孛蘭奚”“闌遺”“欄遺”是一“詞之異譯”是毫无问题的。但是,“不蘭奚”的含义却不象蔡同志所說的那样,我們認为,蔡美彪同志的解釋是不正确的,至少是不全面的。“不蘭奚”在元代社会中有着极大的特殊意义。“通制条格”和“元典章”为“不蘭奚”立了專节或專門,这不是偶然的。研究元代社会經济和政治的  相似文献   

7.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精神,推进中央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建设工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办,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承办的“全国‘经济人假说’专题研讨会”,于2005年5月11—12日在福建师范大学召开,与会者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等十余所国内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在本次研讨会中,与会的专家学者围绕“经济人假说”的内涵拓展,“经济人假说”面临的困惑和挑战,以及“经济人假说”的运用与发展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现将会议…  相似文献   

8.
<正> 郭锡良等编的《古代汉语》,是一部被广泛采用的教材,从内容到编排,都有许多优点和长处。但在词语诠释方面,却存在不少问题。现仅就其中的五个问题作一些讨论。“焉”可作“之”用《古代汉语》常识部分“代词”一章关于“焉”字有这样的论述:“焉字一般只用在不及物动词之后,这点和‘之’正相反,‘之’的主要作用就是放在及物动词之后作宾语。古代汉语里只有‘知之’‘杀之’,没有‘知焉’‘杀焉’。同一个动词,加‘之’和加‘焉’,意义也不同。”作为常识,这一论述,有悖于语言实际。是的,  相似文献   

9.
<正> 《诗》与《易》之间有某些关联,这一点,多少年来我已经受到过不少的启示了。尚秉和先生在其《滋溪老人传》中说,“始吾以《易》象失传,故易说多晦;乃浏览《毛诗》新旧各说,其晦黯与《易》同。”闻一多先生在其《说鱼》中说:“隐(言隐)和喻一样,而目的相反。‘喻’训‘晓’,是借一事物来把本来说不明白的说得明白点;‘隐’训‘藏’,是借另一事物把本来可以说得明白的说的不明白点”。他又说,“隐在《六经》中相当于《易》的‘象’和诗的‘兴’”;“……占卜家的语言中少不了象。诗人的语言中尤其  相似文献   

10.
美国哲学家普特南是当代新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其观点从初期的形而上学实在论转为中期的内在实在论到最后的自然实在论,但贯穿普特南思想的全过程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实践"。本文叙述了普特南实践观念的由来以及对其思想产生重要影响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11.
鲁迅通过文学文本创造了一个“鲁迅式‘艺术世界’”,呈现出一种理论构造 ,形成了特殊质地的“鲁迅诗学”。鲁迅学对鲁迅艺术世界——鲁迅诗学的研究包括 :“‘鲁迅艺术世界’的外在——外显世界”研究 ;“鲁迅‘艺术世界’的接受世界”研究 ;鲁迅艺术世界的语言——文化研究 ;鲁迅艺术世界的生产方式研究 ;鲁迅艺术世界的内在世界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一、论题的缘起1998年1期的《语言文字应用》杂志在“把语言文字研究全面推向21世纪”的栏目中组织了一批专稿。其中,有两篇文章值得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一是《中西语言学的结合应以字的研究为基础》,强调语言的民族性,认为:“汉语的结构核心是语义……印欧语的结构核心是语法”,“与语言结构的性质相联系的问题就是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印欧语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词,而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字”,“‘词’在欧洲语言里是现成的……汉语恰好相反,现成的是‘字’……汉语里的‘词’之所以不容易归纳出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就是本来没有…  相似文献   

13.
论及中国的训诂学,中国训诂研究会会长许嘉璐先生,将之分为“过去的”训诂学、“现在的”训诂学、“未来的”训诂学。许先生说,“训诂一词在汉人笔下,在唐人的理解中,都是串通大意,既然不在‘章’和‘句’上以及由此而加以发挥上下功夫,则其重点自然就在通过字面的诠解而通释经典的‘旨趣’,这与专为章句者之逞其一已胸臆相比,可称之为‘就文论义’”。“凡是解释古代文献所涉及到的语言(准确地说,应该是言语)现象,都是它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语文学的训诂学,为我国所特有。“我国传统的语言学留给后人的并非只是丰富的资料,更为可贵的是一整套具有民族特色的研究方法和优良传统。传统语言学重视语言的社会性和个人因素,十分注意语言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追求形而上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解体时代知识分子命运时汤因比说,“这一个联络官阶级具有杂交品种的天生不幸,因为他们天生就是不属于他们父母的任何一方面”。“他们不但是‘在’而不‘属于’一个社会,而且还‘在’而‘不属于’两个社会”。而更其不幸的是,鲁迅虽然“不属于”其中任何一种文明或社会,无论是传统中国还是现代西方,但他恰恰又无法摆脱与这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5.
陈亚军 《东岳论丛》2019,40(1):13-20
在普特南诸多哲学论题中,"实在论"占据着核心位置。后期普特南意识到,要真正捍卫实在论立场,就必须重新考察知觉并做出新的诠释。以艾耶尔为代表的逻辑经验主义者将知觉与感觉材料相等同,隔开了心灵与世界的直接联系。普特南的分析表明,这种知觉观的理由并不充分,其思维方式有两点错误:一是基础主义,一是"句法描述"。普特南的结论是:知觉不是隔开我们和环境的分界面,不是只发生在我们大脑中的事件,而是我们和环境交互作用的诸多能力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16.
论克里普克和普特南的指称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葛欢欢 《理论界》2008,(4):92-95
上个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克里普克和普特南在相对独立的情况下发展出相似的指称理论,即因果指称理论。克里普克对模态逻辑和可能世界理论的探讨有助于理解普特南的论证,普特南的论证也澄清了克里普克指称的固定性和后验必然真理的观点。但是经常被忽略的是,他们的理论在许多方面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普特南对因果指称理论的批评和反思,揭示出该理论背后因果实在论的形而上学本性。  相似文献   

17.
普特南与伽达默尔分属英美和大陆两种不同的哲学传统,但他们关注着同样的问题:语言和世界的关系,真理,科学观,方法论,并达致或相同或相对的答案。比较他们的观点和进路对沟通两种长期对立的哲学传统和把握西方哲学的发展趋势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两个前提能成立吗?朱立元同志说:“维特根斯坦的后期日常语言哲学有一个重要论点:‘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用法(或译‘使用’)。’就是说,词、概念、术语等的准确意义只有在它们的具体使用中即特定语境中,才能确定。……另外,语言的使用总是遵循某些约定俗成的不成文的法则的。这是两个基本前提。”①先说维特根斯坦的那个论点。从日常语义学角度看,是对的,或者说基本上是对的。但我在论述认识、反映这两个概念时,并未出现过把朱文指出的“认识”的日常意义“认得、  相似文献   

19.
万巍 《理论界》2012,(4):98-99
普特南在反对真理客观唯一性的同时指出,真理是一种合理的可接受性标准。普特南的这一观点,隐含了对哲学多元论的认同和支持,为对话理性打下了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20.
《诗》有十五国风而无“楚风”,这是事实。但前人已指出,《诗》无“楚风”而有“楚涛”。这是从地理上考察的结果,主要是认为“二南之诗”大部分在楚国境内。“二南”即指“周南”、“召南”,其地望大部分在汉水与颍水之间,属楚国境内。宋代学者王应麟《诗地理考》曾对“二南”诗篇中所提到的江河水名等,作了详尽的地理考证,他甚至认为“今名夏口,即诗所谓‘江有汜’也。”如此,则“二南”之诗的地区已直达长江了。当然,对《诗》中的江河水名,不作专名提及时,不必太拘泥,但以此得出《诗》有“楚诗”的看法,还是可信的。我们还应该从音律、语言等因素上,看到民间艺术、民间文化相互渗透融化的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