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建省城镇化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一个较低水平起步,随后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到2014年底福建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1.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本文通过构建县域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福建省58个县域城市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根据因子得分结果,把福建省58个县域城市分为5大类,分析了每个类别的城镇化发展特征,为更好地分类推进福建省不同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采用福建省58个涉农县2007-2019年的面板数据,基于动态系统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探讨城镇化率对县域人均粮食产量的非线性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城镇化率对县域人均粮食产量有非线性影响,且存在双重门槛效应,门槛值分别为0.455和0.575,形成一个先升后降的倒U型曲线;城镇化发展水平不同的县域,农业财政投入对人均粮食产量的影响效应不同,高城镇化水平县域受到的影响弹性更大;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种植结构和县域公路密度等对县域人均粮食产量均有显著影响,且因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而存有差异。鉴于此,在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应针对不同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县域,因地制宜地制定保障粮食生产及安全的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3.
在建立县域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内生联立方程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我国1 523个县(市)2005-2010年的大样本面板数据,运用2SLS和3SLS方法对两者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县域城镇化的推进能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反过来也有利于提高城镇化水平,两者呈现出良性互动关系;提高县域经济、金融发展水平以及第三产业比重是兼顾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与提高县域城镇化水平的有效路径。提出调整产业结构、吸纳农民本地非农就业、发挥县域中心城镇的扩散效应以及加大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支持力度,将有助于兼顾城镇化的推进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本文以西南五省市为分析对象,采用1995-2012年的数据,以动态面板数据GMM估计为方法,分析了城镇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首先城镇化进程受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生活水平、城镇建设和制度政策等方面的共同影响;其次,非农业产业占比、劳动力与人均GDP对于城镇化建设具有推动作用,是当前西南地区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是城乡收入差距仍然存在,不利于西南地区城镇化发展。最后,教育对当前西南地区的城镇化率贡献较小。通过以上分析,为合理推进西南地区城镇化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率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指标.内蒙古自治区2000年开始实施城镇化、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战略,内蒙古的各项经济指标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总量、城镇化水平均已步入全国中列.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城镇化率已由2000年的42.2%提高到2010年的53.4%,已高于全国城镇化率.但内蒙古的城镇化建设仍存在一些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因此,研究内蒙古当前的城镇化,有利于内蒙古合理规划城镇布局,对于城镇化统筹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城镇化质量内涵的基础上,构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得到区域内7地市的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并对城镇化质量等级、6项功能指标、城镇化组团及城镇化率加以研究.结果显示:通过综合测算及聚类分析将7地市划分为4种类型区,即城镇化低质量地区、中等质量地区、较高质量地区、高质量地区;6项功能指标中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生态环境成正比,与居民生活、社会和谐成反比,居民生活与社会和谐基本同步;城镇组团方面,作为中枢地带的"青—潍—日"组团一体化发展滞后,"烟—威"、"东—滨"协同性相对较好,3大城镇组团间并未形成良好互补;城镇化质量与城镇化率高度正相关,基本上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方向.  相似文献   

7.
山东沿海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带动力量为依据,可以将山东沿海典型县(市)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划分成民营经济带动型、产业集群带动型、生态经济带动型、城乡一体化带动型、农业产业化带动型五种发展模式.在今后的发展中,山东沿海县(市)应从工业化、城镇化、特色化、集群化、开放化、城乡一体化和县域发展组团化七个方面对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创新提升,以推动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8.
新型城镇化需要新的县域金融。县域金融作为县域城镇化的主要力量,必须随新型城镇化的新需求而创新。当前,县域金融服务新型城镇化存在体制、信用、供给和人才等方面的困境;创新县域金融服务新型城镇化应该更新县域金融发展理念、创新县域金融产品与服务、优化县域金融创新环境、建立县域金融创新的保险制度、加强县域金融人才和信用组织建设。  相似文献   

9.
摘要:分析了推进县域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县域具有连接农村和大城市的功能,县域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环节。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安徽县域城镇规模变动为研究对象,分析安徽城镇规模变动存在的问题:缺乏产业支撑、行政型推动,缺乏联动、质量不高等。最后,运用实证的方法分析了影响县域城镇规模变动的动力机制,并提出了促进安徽城镇发展的相应对策:树立科学、系统的城镇发展观,依托产业发展来加快县域城镇的发展,合理定住县域城镇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中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的建设目标出发,在对国内外县域城镇化研究现状与不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当前县域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县域城镇化与生态理念的耦合机理以及生态理念下实现县域城镇化的创新发展。首先,提出目前县域城镇化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外部生态环境建设问题、多主体协同问题和非包容性增长三个方面,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引入新的理念;其次,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通过对"生态理念"和"县域城镇化"的内涵进行概念辨析,结果发现生态理念的有机特征、系统特征和权利特征与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之间存在内在耦合性;最后,在耦合机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从可持续发展、协同发展、统筹发展三个方面引入生态理念,探寻县域城镇化创新发展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1.
当前衡量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指标有两个:一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二是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之间,横隔着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双重城镇化率的存在,源于与资本原始积累相依存的城乡二元体制与要素价格剪刀差。通过该制度的设计,人为地降低工业化、城镇化的成本,以加快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在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的背景下,这种城镇化模式还有发展的空间,当农村劳动力供求出现“拐点”,这种城镇化模式就难以为继,客观上要求必须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取代传统的城镇化。用户籍人口城镇化取代常住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的必然趋势。我国对外来人口实行居住证制度,作为农民工市民化的过渡性措施,或作为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过渡性措施。但对于外来人口来说,其利益最大化的模式,是既保留农村户籍又持有城镇居住证。这就决定了双重城镇化率将存在很长时间。  相似文献   

12.
县域经济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内在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县域经济的发展与城镇化建设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过程.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加快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反过来,城镇化的大力发展又可以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一般来说,县域经济与城镇化协调发展会受到地理区位、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制度与体制、认识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县域经济与城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克服上述因素;并且努力做到突出区域特色,充分利用区域比较优势;实施龙头带动战略,推进产业化经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确立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和城镇化中的主体地位;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实施集中和集约经营.  相似文献   

13.
不同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各异,这对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产生重要影响,如何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大中小城市城镇化可持续协调发展问题迫在眉睫.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发展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资源环境表现为微弱先下降后上升趋势.资源环境约束下新型城镇化具有显著单门槛区间效应,当城镇化率低于门槛临界值0.490 2时,新型城镇化对资源环境产生影响不显著;当城镇化率超过该门槛时,新型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发展呈现显著的正向协调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以土地财政与城镇化的双向作用关系为切入点,选取2001-2014年的土地财政与城镇化的数据,计算中国大陆31省(市、区)土地财政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并采用聚类分析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土地财政与城镇化关系的时空差异。从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土地财政状况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等方面将全国31省(市、区)划分为经济和城镇化水平高、对土地财政依赖较小(高度协调),经济和城镇化水平较高、对土地财政依赖较大(中度协调),经济和城镇化水平较低、对土地财政依赖较大(勉强协调)以及经济和城镇化水平落后、对土地财政依赖较小(低度协调)4类区域,进而分析土地财政与城镇化关系存在时空差异的原因,针对不同区域提出优化土地财政与城镇化关系的调控政策。  相似文献   

15.
以武汉市为例,选取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人均GDP三项指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分析城镇化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影响。结果发现城镇化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尤其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对于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非常明显。经济增长通常会引起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上升,但是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却没有显著作用,这导致户籍人口城镇化滞后于经济发展,且滞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构建以城镇群为主体形态的新型城镇化模式,优化城镇空间结构,建立多元城镇群发展格局,大力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快速提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  相似文献   

16.
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坚持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着重提升城镇化质量。吉林省作为欠发达地区,当前,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已成为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近年来,吉林省城镇化率持续偏低,为全面了解并深层次认识全省城镇化发展所处的阶段与态势,发现城镇化进程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客观评价吉林省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促进吉林省城镇化健康发展,构建吉林省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正在世界兴起。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城镇化驶入快车道。2013年底,我国城镇化率为53.7%,内蒙古城镇化率达到58.5%。蒙东地区五个盟市在城镇化进程中,其历史人文沿革、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区位状况等与其他地区不同。为此,新型城镇化的实践路径必然带有蒙东地区特点。从蒙东地区城镇化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中,探索蒙东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实践路径,实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土地合理流转、提高土地产出效率、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县城是中国未来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只有发达的县域经济才能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农民实现“县域城镇化”。为求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化水平两者的相关性,对城镇化与县域经济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水平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其中,第三产业总产值和地区生产总值与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相关性最显著。  相似文献   

19.
安徽和县是安徽省内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县,也是南京、合肥、芜湖和马鞍山四市重要的蔬菜生产和供应基地,近年来城镇化快速发展。如何在城镇化快速发展中加强耕地保护,必须从和县城镇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城镇化率与耕地面积之间的关系。和县城镇化进程初期确实占用了耕地,减少了耕地面积,随后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整村推进等政策的约束下,耕地面积处与平稳的状态。今后城镇化发展仍然要保护耕地,保障人民的生命线。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四川省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的161个县域数据,分析了集聚对贫困的影响。集聚用城镇化率、工业企业密度(个/万人)、工业增加值区位商测度。研究发现,集聚对贫困有重要的影响,企业集聚和城镇化对于减贫有重要意义。因此,在产业扶贫中,除了非农产业的发展或者农业产业的工业化,促进产业集聚和推动城镇化,是贫困地区持续减贫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