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唐代兵制由府兵制逐渐向募兵制过渡,征人的衣物供给由自备逐渐转变为官给,征衣供给形式的变化并没有减弱征衣本身所寄寓的情感。征衣作为具体的生活物象,寄托了征人、思妇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多样情感。在唐代边塞诗人的创作实践中,思妇、征人的情感倾向以及征衣与闺情相结合所构成的情感意境,使征衣意象的情感触角伸向了全社会。唐代边塞诗人在边塞诗中着力表现征衣意象的社会内涵,情感愿望和现实境遇的结合使征衣成为唐代边塞诗中含有丰富情感内涵和文化意蕴的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2.
在唐代,表现闺情宫怨题材的诗人、诗作大量涌现。这种情况无论是在唐代之前,还是唐代之后都是少有的,因而很有必要对之作深入的研究。首先对闺情诗和宫怨诗的概念进行界定,分析了二者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深入论述唐代闺情宫怨诗产生的历史传承与现实条件,唐代闺情诗和宫怨诗的创作概况,从而对唐代闺情宫怨诗的创作做一整体的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3.
闺怨诗,即反映闺中思妇离愁别怨的诗,是闺妇对丈夫的相思怨恨之词。它是诗歌中的古老题材,发展到唐代更盛,因唐代闺怨诗在艺术创作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唐代闺怨诗中大量出现月、衣、柳、梦这些意象,成为令人注目的文学现象,它以其承载的丰富文化含义与诗歌融为一体。唐代闺怨诗中常见的月、衣、柳、梦等意象,为认识唐代闺怨诗的艺术特性和了解诗中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提供一扇新的窗口。  相似文献   

4.
庾信在北朝期间,曾创作了为数不少的边塞诗.依据其边塞诗表现内容的不同分两类,一类是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中的边塞诗,反映了诗人感伤身世、思念故国的感情,基调悲凉激楚.另一类是庾信在亲历北方边地生活之后,创作出来一些深刻反映边地战争和军旅生活的诗篇.这些诗作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为唐代边塞诗的繁荣作了良好的铺垫.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思妇诗是一个庞大的诗歌群落。这一方面是由于徭役征戍和科考宦游造成大量的夫妻分离,另一方面是由于文人与思妇有某种境遇同构关系,因而使文人大量创作思妇诗,使思妇诗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中国文化人伦宗法和礼教本质的影响,思妇诗具有爱情的被动、追求理分之内的情感、乐群意识和文人与思妇双性同体的话语叙述等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唐代的妇女诗作品众多,题材丰富。有的反映离愁别苦、思念征人;有的表达对婚姻自由的向往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有的揭露上层集团的骄奢淫逸、摧残女性。唐诗中的妇女形象绚丽多采,引人注目。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宫女、思妇、劳动妇女、贵族妇女和歌舞伎。它反映了唐代诗人的巧夺天工,给人们以历史的借鉴和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7.
边塞诗在唐代诗坛上闪烁着异彩,吸引了一大批唐诗研究者以极大的兴趣进行整理、探讨。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人们也开始注意去讨论中唐边塞诗,这是非常必要的。和盛唐边塞诗相比,中唐边塞诗确实具有独自的风貌。一个显著特征是中唐边塞诗作者多,诗歌创作亦丰。据粗略统计,中唐存边塞诗五首以上的诗人约二十五人,共存诗约三百五十首。可见边塞山川、风习是为中唐诗人所喜爱的题材。中唐边塞诗之所以如此兴盛,除了唐代边塞诗所共具的创作条件外,还有两个很重要的因素:从时代看,中唐边患日重,引起朝野之士的密切关注,边塞战争自然就成为他们的日常话题;从诗人的生活经历看,中唐以后,文人入幕成为  相似文献   

8.
植桑养蚕是我国古代经济生活的重要部分,唐诗中存在着大量的蚕桑题材,它们集中在描写农村生活、讽喻世情人生、表达闺情春思、记录蚕桑技术及反映蚕桑神话、民俗等几个方面。蚕桑题材入诗使唐诗增添了现实主义及浪漫主义色彩。蚕桑意象的使用使唐诗呈现出含蓄蕴藉的审美特质;此外,蚕桑文化还是促进唐代田园诗风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鲍照是第一个大量写作边塞诗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诗人;李益是唐代从军出塞时间最长的诗人,边 塞诗创作有丰富的生活积淀,他的边塞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鲍照对唐代边塞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鲍照与李益的边塞诗创作具有可比性.通过对鲍照、李益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经历,及其边塞诗创作的思想内容,边塞诗中蕴含的情感意识,边塞诗对古代典籍中军事素材的运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比较,可以清楚地了解鲍照对唐代边塞诗的影响和李益边塞诗的创作渊源.  相似文献   

10.
曾赢得"诗家天子"之美称的王昌龄,是中国诗歌史上出现的最早的以七言绝句名家的诗人之一.在他为我们留下的180余首诗中,七绝诗就占了75首.这些诗作多以边塞从军、宫怨闺情、饯行赠别等为题材,反映了较为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一定的社会意义.尤其在艺术上,他的创作吸取了建安风骨和乐府神韵之美境,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使他成为唐代诗坛上享有极高盛誉的"七绝圣手"!  相似文献   

11.
按照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时间顺序,简要论述唐诗中各类女性的形象及其变迁,指出:初唐女性题材诗歌以描写宫廷女性的上官体、历史美女题材为主;盛唐时期,除宫廷女性题材、历史美女题材继续大行其道以外,思妇、怨妇、弃妇、征妇、勇妇题材盛行起来;中唐时期,由于战争频仍,有关思妇、怨妇、弃妇、征妇的诗歌题材更多更广,贞妇烈女及妓女题材也有所表现;晚唐诗人不仅关注女性的外貌之美,更关注女性的内心世界。有唐一代,除男性诗人关注女性,写下了有关女性题材的大量优秀诗作以外,不少才华横溢的女性诗人从关注自身的角度出发,也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相似文献   

12.
唐代边塞诗的研究,是近些年古代文学研究中的热门课题之一。有关边塞诗的题材主旨、体制风格,以及边塞诗的评价、边塞诗人的行踪考实等诸多问题的研究,都获得了明显的进展。但学术界注目的焦点,集中在盛唐时期,而初唐时期边塞诗初兴之际的创作状况如何,对此进行详细探讨的文章迄今尚不多见。这一缺陷,使得人们对唐代边塞诗这一具有特定题材风格面貌的诗歌的起源及其形成过程,缺乏足够的了解。本文的撰写,就是希望能在这一方面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13.
边塞诗一向被认为是属于盛唐的一个题材.而明代的边防诗,则可以看作是边塞诗在新形势下的延续和发展.明代的边防诗有两个系列.一是关于北部边防的边塞诗,一是关于东南沿海的海防诗.前者基本上沿袭了唐代边塞诗的传统;后者则在唐人边塞诗外另辟一境,更具新意,同样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同样写战斗,却更多地带有海风和里巷的气息,直开唐代边塞诗未有之意境,构成明诗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14.
边塞题材的诗歌创作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发展源远流长,可以说贯穿在几乎整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上自《诗经》中的行径、思妇诗,可以视其为源头,下迄当代的新边塞诗,历时数千年。这中间累积着大量的作家作品(亦含民间创作),在众多题材品类中,是令人瞩目的一类,历来也受到研究者不同程度的重视,特别是建国后,曾一度成为学者们探讨的热点。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进入了巅峰期,尤其是盛唐诗歌,在短短的五十年左右的时间里,竟产生了李白、杜甫两颗世界级诗歌巨星,同时还产生了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王昌龄…  相似文献   

15.
明代诗人徐渭创作了大量异于前代的边塞诗,其边塞诗所表现的不再是传统的边塞生活寒苦、征夫思妇的哀怨与思念、边地将士保疆的壮志、马革裹尸的悲凉等主题,而是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边塞和平图,以及在和平之下塞外的奇异风光、人情风貌,诗中处处充溢着温情,给读者以全新的感受,其和平边塞诗比前代战争边塞诗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6.
晏殊晏几道父子都工小今,大量写闺情,词风委婉。大晏是北宋初期的“太平宰相”,词中多反映上层士大夫的生活情调和思想;小晏是落拓公子,词中多表现下层知识分子的苦闷和抑郁之情,特别是以歌妓为题材的作品,使小晏词在思想内容上达到令词的高峰。  相似文献   

17.
和亲作为唐王朝与周边游牧民族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对当时人的生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并直接促进了唐代边塞诗的创作.吟咏和亲女子的诗歌在唐代和亲类边塞诗中占有重要比重,其中咏当朝公主和咏汉代和亲女子王昭君的诗歌尤其值得关注,这些诗歌为唐代边塞诗注入了一种新的格调,使边塞诗在刚健慷慨的主流之外,又增加了庄雅端肃的庙堂气和幽怨苦恨的宫怨气.  相似文献   

18.
纳兰容若边塞词在词史上是独特的存在,塞外风物与闺中情愫的巧妙结合,边塞题材与婉约词性的完美统一,显示了纳兰容若卓绝的艺术个性。这源于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对情的特殊体认。纳兰对情的体认和表述,受晚明重情、任情的文学观念的影响,词中在乎的是情的充分表达,而不注重边塞景物的猎奇性描写。纳兰词把闺情的叙写置于边塞词的核心,把边塞景物作为情感表现的背景,从而在传统的边塞词领域开拓出新的气象。  相似文献   

19.
六朝志怪多记鬼神,唐代小说中的此类作品亦为大宗.本文从具体材料与作品实际出发,论证二者只是貌合神离而同途殊归.指出,不少唐人并非真信鬼神,甚至排佛、排道,只是把为人喜闻乐道的传统题材和形式,作为自己反映、评价生活与表现主观情感的一种手段.小说观念的这一重要转变,使他们成为文学的真正自决者、创造者.  相似文献   

20.
男性诗人站在女子的角度,摹拟她们的声口,歌唱她们的爱情生活,这是中国古典爱情诗的一个鲜明特色和持久不衰的传统。钟嵘《诗品》评张华诗云:“儿女情多,风云气少”,我们也可以用这两句话来概括整个六朝的文人诗作。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以爱情为主题的诗歌大量涌现,其中男性文人拟作的“闺情”诗又占据了突出的地位。这些代述闺情的诗歌,欢娱之声少而悲苦之音多,大多数作品属于“闺怨”、“征妇”、“思妇”、“弃妇”一类。本文拟分析这些诗作的特色并进一步探讨其形成的原因和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