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认为,宋代市民阶层及其审美情趣的产生,促进了话本文学载体的出现。宋话本描写与表现爱情方面有着个性特点:首先,女性形象,不论是人、是仙、是鬼、是妖,都具“佳人胆”,即大胆同封建婚姻伦理抗争,要求婚姻自由;其次,她们对爱情有着热烈而真诚的追求,对负心人也敢于惩罚。  相似文献   

2.
<正> 关于沈从文,曾经有过而且仍在不断出现种种误解,尤其是对他的爱情描写误解更多.我认为,沈从文决无意于做一个爱情小说家,尽管我们可以称他为中国新文学史上爱情描写的圣手,但他所作的努力是以爱情作为生命的主要表现形式来凸现不同文化形态,并做出自己的历史的审美的选择.正如沃罗比约夫所说:“爱情的艺术描绘和表现确实是一块神奇的结晶体,它使人们得以观察到任何时代和任何民族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同时,借助于它的反射,爱情自身的实质也清晰地显示出来.”这样我们也就不难理解,  相似文献   

3.
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主要描写了四个家庭 :一是杜丽与奥布浪斯基失去爱情的家庭 ;二是安娜与卡列宁从未有过爱情的家庭 ;三是列文与吉提建筑在爱情基础上的幸福家庭 ;四是安娜与渥伦斯基建立在畸形爱情上的“合情”但“不合法”的短暂的“家庭”。作者通过对四个家庭的描写 ,既揭露了俄国社会“谁之罪”的问题 ,又试图回答俄国社会“怎么办”的问题 ,并且热情洋溢地赞美了宗法制婚恋家庭模式  相似文献   

4.
随着改革浪潮的掀起,一批以改革为题材的小说应运而生,在塑造改革形象时,作者们往往要描写他们的爱情,这倒不仅仅是构思上的需要,而是反映了当代作家的审美追求。 爱情,自古以来是文学作品描写的主题。从爱情这根弦上弹奏出来的歌,唱出了万千世态人情,反映了变幻的时代风云,其中跳动着人性的觉醒与压抑,人间的欢乐与悲怆的音符。而改革题材小说爱情的系列描写,不也从爱情、婚姻、家庭这窗口,窥见出社会主义时  相似文献   

5.
小说写人重在刻画人的性格,目的是为了考察“人”的可能究竟到了怎样的程度。《玉米》采用母爱、权力、爱情三种人性视野,成功地刻画了玉米多层次的、矛盾统一的性格特征,使得这一形象充满了独特的审美意蕴,为考察“人”的可能打开了一个深度空间。  相似文献   

6.
“物化”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审美体验方式。“物化”说源于庄子哲学的体道方法论。“物化”使主体超越自我而主客一体不分,主体在物我不分的审美状态中,潜入对象的内部世界,从而达到对审美对象的透彻把握。主体通过“物化”而彻底把握审美对象,因而,“物化”是作家创作精美作品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爱情是永恒的艺术主题。在20世纪50年代主流话语下,“爱情”这一主题在文学中的表现是那么艰难而又耐人寻味。爱情题材短篇小说既大胆地突破了当时的题材禁区,又以独特的视角对现实生活和文学自身的审美进行了干预,还通过对美好的人情、人性的张扬与人道主义的呼唤,以期对主体的寻觅与回归。  相似文献   

8.
《长生殿》借传统的李杨爱情故事,描写了一对罕有的皇家夫妻的爱情在人间发生、发展、毁灭,又在仙界复活、长生的过程,描写了在这一过程中追求真挚、专一、永久的夫妻爱情的杨玉环与留恋多妻特权的李隆基之间的冲突,李、杨自身的爱情要求和他们的贪乐本性的冲突,李扬爱情和封建社会的冲突,揭示了合理的夫妻爱情与不合理的封建制度和封建道德观念的矛盾,表达了“愿教他人世上夫妻辈……永远成双作对”的夫妻爱情理想,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夫妻爱情悲剧。她表达的爱情况,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二三其德”的旧恶习和性自由之类的新时髦有针延意义。如果我们只注重《长生殿》中的几出政治戏而不能正视其爱情戏,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相似文献   

9.
一《长生殿》的主题思想究竟是什么,这是学术界争论最多而且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通过李杨的故事表现作者的爱情理想,是《长生殿》的中心主题。但作者没有孤立地描写爱情,而是把它同当时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紧密地联系起来,因而这部剧作同时又表达了作者在关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认识上的进步思想。这种进步思想同作者在剧中所宣扬的爱情理想本身,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相似文献   

10.
论文艺的审美功用胡家祥文艺从社会的机体上产生,担当了特殊的角色,是一种审美的社会意识形式。文艺的功用就是审美功用;其它社会功用都统一于审美功用。所谓“统一”,其实就是“包容”;把审美作为其它社会功用的“中介”或“基础”等等说法,都是将它作为一种抽象物...  相似文献   

11.
王安忆塑造追求美好爱情的少女形象———雯雯、桑桑 ,带着道德审美的眼光 ;王安忆探求性生命的本体价值———“三恋” ,带着性审美的意识 ;王安忆描写渗入生存欲念的“乖”形态———《长恨歌》 ,带着文化审美的理念。从道德审美到性审美到文化审美 ,作者审美意向的转移 ,表达了性话语时尚中隐隐不安的内心渴望。  相似文献   

12.
赵冬梅 《南都学坛》2005,25(4):53-56
“诗意”与“悲剧”是东西方文学艺术共有的审美因素,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小城小说都程度不等地蕴涵着“诗意”与“悲剧”这两种审美因素。这里的“诗意”首先来自于中国人千百年来所培养起来的审美和欣赏习惯,具体到作品本身,诗意既体现于语言、叙事风格以及由它们所形成的作品的整体情调、氛围中,又体现在作品的环境描写、人物塑造、民间习俗与民间艺术之中。这里的“悲剧”是鲁迅先生所说的“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悲剧,而这被毁灭的“有价值的东西”,包括美好的青春、爱情、理想、追求和做人的意义、尊严以及生命自身。由于小城中多的是“近于无事的悲剧”,由于作者那哀而怒的矛盾情感,以及诗意与抒情成分的加入,使现代文学的小城小说中很少有纯粹的悲剧作品,也很少有纯粹的充满爱与美的诗意作品。  相似文献   

13.
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及贯彻执行给文艺界带来了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一批具有艺术探索价值的文学作品相继问世。这就是所谓的“百花时代”。其中,一批描写爱情家庭生活的小说由于运用了“反讽”这一特殊的言说方式而显示出丰富的生活底蕴和审美内涵,使泛政治语境下的文学创作透露出生机与活力。“百花小说”的反讽主要有三种类型:视点反讽、语调反讽、客观反讽。反讽造成了语意的含混,扩大了文本的审美空间,也体现了作家对于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怀和思考。  相似文献   

14.
以《预言》集为代表的何其芳的早期诗歌创作中,“爱情”是其最重要的主题,诗人始终把“爱情”放置在一种犹如“镜花水月”般的审美空间中去观照。“月”“露”“花”和“秋”是四个在其早期爱情诗中最常出现的自然意象,诗人运用这些自然意象,使它们成为情感的外化象征。通过对“月”“露”“花”和“秋”四组自然意象的分析,从而来解读何其芳早期诗歌中那种超脱了热意与忧伤,那是如“镜花水月”般空透、宁静的爱情。  相似文献   

15.
如何描写爱情,实质是如何描写人的问题,阶级性观念曾长期左右对爱情的认识,无法表现爱的复杂性与丰富性。《红豆》突破了爱情描写上的公式化、概念化,力图写出人的情感世界的多样性。主要有二:一是以往文学中的情爱与革命构成共生关系,但《红豆》中的个人情爱却成为江玫走向革命的阻力;二是参与革命的知识者,大多是不断自我反省的角色,一步步克服自身弱点,最终与革命融为一体,但江玫始终保留了与“革命”不相称的温柔和伤感,显示出情爱强烈的自我性与个体性。《红豆》以细致婉丽的笔触为动荡时代中毁灭的个我之爱唱了一曲悼歌,并证明在高度一体化的文化体制下,“十七年文学”中仍然存有具备了较高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6.
徐訏小说对异性之爱有较高的探讨热情,并将其上升到形而上的情爱本质的追问。文章通过多个选角、多种文本来分析徐訏小说中寡欲的“审美距离说”与灵肉交融的爱情美学理想的矛盾统一,并通过解决矛盾,将徐訏的情爱理想及其对世俗婚恋的认识的轮廓勾勒出来。此外,还讨论到徐訏小说性爱描写的尺度。  相似文献   

17.
一、审美功利性问题辨析审美的非功利性,是西方古典美学很早就提出的一项原则。我国当代美学工作者一方面接受了这一原则,一方面又对它加以限定,普遍地持有“真善美相统一”的观点,或者更进一步地说,美就是真与善的统一,“善”主要表现为功利性。为了协调功利性与非功利性(或日超功利性)的关系,有代表性的说法是:“美是以功利为基础而又超越了功利的”,所谓以功利为基础,就是说,美不是为了满足狭隘的自私自利的需要,而是要“同社会存在发展的整体利益相一致”。①与此类似的其他观点,或者是把审美需  相似文献   

18.
《娇红记》是中国爱情文学发展史上的一部标志性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它上承《西厢记》、《牡丹亭》等经典杰作,下启《红楼梦》这部煌煌巨著,为我国古典文学中爱情文学的发展树起了一杆标尺。《娇红记》爱情描写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它既有动摇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的伦理价值、揭示社会发展本质规律的历史价值和拓展崭新爱情义界的认识价值,也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作为一出脍炙人口的爱情戏,它还是一部成功的悲剧,自问世以来不知打动过多少人的心扉,具有强烈的悲剧艺术感染力。对爱情义界的创新性开拓,更使它在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史上占有了一个无可替代的位置,它所倡导的爱情婚姻原则已经颇具现代性意味。  相似文献   

19.
论《闲情赋》在陶集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闲情赋》在陶集中的地位王春来陶渊明的《闲情赋》,填补了陶集中没有爱情描写的空白,表现了陶渊明丰富的内心世界。是中国文学史上描写男女爱情的不可多得的名篇佳作。在陶集中占有显赫的位置。这样一篇表现陶渊明至性真情的作品,因为它冒犯了封建礼教,遭受到了不...  相似文献   

20.
《百年孤独》是一部反映拉丁美洲孤独落后与封闭现实的伟大长篇小说。小说中 ,作家马尔克斯描写了马孔多小镇上布恩蒂亚家族整整六代人的生活与爱情。马尔克斯认为 ,“布恩蒂亚家族之所以孤独 ,是因为他们不懂得爱情。”[1 ] 但是 ,当“百年孤独”这四个字随着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名字逐渐成为一个固定词组时 ,当人们在津津乐道百年的魔幻与百年纠缠不清的爱情时 ,甚至包括马尔克斯本人却都忽视了另外一段也许是很不起眼的故事 :那就是布恩蒂亚家族第四代奥雷连诺第二和其情妇佩特娜·柯特以及妻子菲兰达·德卡皮奥之间的纷扰爱情。而实际上 ,这段爱情虽不起眼 ,但却偏偏延续得历史最久 ,而作者马尔克斯也正是在对这段纠葛爱情的描写中表现出了他思想的独到和深刻。对这段爱情的描写 ,马尔克斯是通过三个层面来进行的 :那就是爱情的功利性、爱情的爱情性、爱情的亲情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