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2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如何建构具有民族特性,又能有效阐释当代文学实践的理论话语,是文艺理论领域至今仍未解决的课题。本文论证了"现代性"追求对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的深刻影响,认为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的主要资源应是当代中国与西方业已形成的各种理论话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当代文艺理论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环节:一是直面当代中国文化的变化发展,确立强大的实践性品格;二是超越狭隘封闭的本土主义立场,拥有更为开放的现代性视野;三是立足于现当代文艺理论,有机吸纳并改造民族的传统资源。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人们基本上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来评判《狂人日记》,一个突出的共同点是把“狂人”看作可以归类的具体的人物形象。但不管是“狂人说”、“战士说”,还是“统一说”,都与文本所呈现的真实存在很大的距离。其实,《狂人日记》不是现实主义小说,而是现代主义小说;“狂人”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人物形象。只有将作品当作整体性的隐喻象征符号系统,才有可能破解深藏的意义密码,把握其“表现的深切”与“格式的特别”。  相似文献   
3.
对一个作家而言,"家园"无疑是其精神归宿的诗性象征.张承志在确认自身精神血脉的漫长旅程中,完成了由世俗本位到神性膜拜的蜕变.这一蜕变所拥有的深刻丰富的痛苦,昭示着追寻终极信仰的无比艰难,因而也必然留下个体无力超越的众多缺失与遗憾.  相似文献   
4.
“新现实主义小说”反映了转型期当代中国重大的社会事件与现实问题,因而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但他们对当下现实的评判存在严重偏差,作品也暴露出相当程度的“非艺术化”倾向.  相似文献   
5.
由于海洋和人类的血缘关系,人类早已将海洋作为审美对象,纳入到对自身和历史的思考之中。但中国还难以说有经典性的海洋文学作品。要真正提升海洋文学的品位,必须从三个方面做起:确立人的主体精神,将命运关怀置于核心地位;找准地域文化定位,处理好传统与现代、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打破二元对立思维,以多元的眼光审视海洋,并在艺术上不断突破创新。只有这样,中国的海洋文学才能逐步提升,才有希望出现具有深邃思想性和高度审美性的大作品。  相似文献   
6.
中国当代文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以宏大叙事作为文学创作的最高范式。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突破了这一范式。一是打破重大题材与非重大题材的区分,选取了“家务事、儿女情”为题材,二是在人物塑造上,知识分子不再是反面或次要角色,而是与工农干部一样成为作品的主角。《我们夫妇之间》专注于被“大历史”所忽略的日常生活,鲜活生动,显示出凡俗人生的普遍性与永恒性,而作者因此而发生的命运逆转,令人惋惜与深思。  相似文献   
7.
由于来源的多样性,舟山海洋文化呈现出先进性与保守性杂揉混和的形态以及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对于海洋文化中悖离于当代意识的滞后性因素的表现形态及其历史成因需作科学分析,进行理性反思,通过改造与创新,以促成舟山海洋文化的当代性转换。  相似文献   
8.
夏承焘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词学研究有杰出贡献者 ,他在词学领域中所取得的成就举世公认。因此 ,探讨其成功的原因 ,无疑会对以后的研究产生指导性作用。本文以夏承焘先生的《天风阁学词日记》为依据 ,探究其成功之因 ,主要有两条 :一是诗词创作词学研究并重 ,二是词内成就词外功夫  相似文献   
9.
中国当代实验小说与法国新小说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两者都表现出强烈的后现代解构特征.但由于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大牵连,实验小说在总体性意义生成和建构人与世界的关系等方面,又与新小说存在深层的歧异.这种深层歧异也证明着实验小说的解构,只是一次"有限度的叙述革命".  相似文献   
10.
由于时间与空间的遥远陌生,学生对"当代文学"普遍怀有严重的"隔离感",并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本文认为消除这种"隔离感"的途径之一是努力返回到"历史现场",并从三方面进行了论述:一是打通文学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关系,避免文学评价中的简约化、简单化倾向;二是注重文化体制对文学的制约作用,考察其如何影响到作家的心态与创造活动;三是善于发现作品结构上的"缝隙",并追究造成这种缝隙的复杂因素。这样,才能使学生贴近文学发展的脉络,真切感受到文学产生的时代"气场",增强分析文学现象与文学作品的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