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曾贵 《中南论坛》2010,5(2):80-83,87
自1871年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给文化下了首个学术性的定义以来,学术史上的文化定义可谓蔚为大观,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定义现象。一方面,这些囿于学科分工所下的众多文化定义开拓了人类的文化视野;另一方面,这些文化定义过于学院化,且把文化定义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高度抽象的概念,反而模糊了人们的文化概念。文化定义应该超越学科视野,揭示出文化的本质。文化是人类在满足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漫长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知识总和。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尤其是网络的兴起,文化的力量日益凸显,经济文化的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全球化进程的最终决定力量将是文化。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文化对经济已不单纯是影响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决定作用,文化经济时代已临近家门。文章阐述了当今时代出现的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据此阐述了文化经济兴起的必然性,并对文化经济的涵义和内容作了阐释,对如何发展文化经济作了探索。  相似文献   

3.
市场经济内涵着丰富的文化特性,因此,对市场经济的文化特征的研究就成为研究市场经济的热点之一。文章剖析了市场经济与传统文化之间关系,指出二者之间既互利互动,又有存在矛盾冲突,并比较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4.
论企业文化     
论述了企业文化的发现,企业文化的内容,企业文化的塑造,指出了企业文化是企业环境的产物,只有在解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上具有成效的企业文化,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冯兵旺在《河北学刊》2006年第1期巾撰文指出: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存在五大误区:①企业文化政工化。由于固有的丁作习惯,许多企业无意中夸大了企业文化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甚至将企业文化等同于思想教育,使企业文化呈现出政工化倾向,即脱离企业工作,将企业文化“浮”在思想教育的层面上。②企业文化形式化。有的企业在文化建设中只专注于外观而轻视了内涵,只偏重于形式因素而忽略了内容因素,形成企业文化形式化倾向,即将企业文化建设停留在“虚”的层面上。这种“虚化”现象的具体表现为:将企业文化口号化,把企业文化等同于文体活动,热心于企业文化的外在形式,而忽视了企业文化的人性化、价值观和企业的行为方式等核心内涵。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文化哲学的视角重新评价了商代青铜文化,破除了对青铜文化的认识误区,通过论述商代青铜文化与书写文字文化及技艺书画的关系,阐明商代青铜文化对中国及世界文化的卓越贡献。文章还提出了与青铜文化相适应的人的造型艺术感受能力,由此来论述青铜文化与人的心理情感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高校宿舍文化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宿舍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体系中的基础文化。本文从文化的一般意义出发,分别讨论了高校宿舍文化的内涵、性质、文化主体及主体行为的特征,阐明了高校宿舍文化的育人功能,提出了在当前情况下努力营造高校宿舍文化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河海大学于11月8日正式成立了水文化研究所。近年来,河海大学积极开展水文化的研究、宣传和教育工作,形成了一支水文化研究骨干队伍,开设了水文化选修课,编辑出版了《水文化教育系列丛书》,举办了江苏省大学生水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在校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外语教学也离不开文化教学。但是,偏向性文化输入可能产生文化身份和第三文化现象等心理文化冲突,或产生文化定势。文化身份是学习者从目标语文化审视母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并对目标语文化所产生的归属和认同。当学习者拒绝完全接受目标语文化,同时又不愿意疏远母语文化,就可能产生“第三文化”或文化边缘化现象。文化定势忽视了目标语的群体文化的内部差异,以普遍性掩盖了差异性。因而,外语教学需要加强文化输入层次的多样化和目标语文化与母语的对比分析,在合适的情况下使用目标语表达母语文化,在目标语和母语中建立和谐的文化认同关系。  相似文献   

10.
粱祝文化具有一千多年的深厚文化根基。本世纪粱祝文化的发展和研究,形成了三个高潮,取得辉煌成就,继承发扬了民间文化的优秀传统,不断开创梁祝文化的新局面,显耀于国际文化之林,不但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宝库中显示了非凡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人类学角度对回族语言代码进行分析,在汉文化的宏观语境下,回族因为历史和文化原因而使用汉语。但在其语言中保留了部分阿拉伯语和波斯语成分,同时部分词汇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回族语言代码在文化内部认同与整合下,在异质的汉文化语境下不同族群之间互动、边界刻画作用下反映出独特的民族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2.
西双版纳的傣族全民信仰南传佛教,随佛经而来的大量的巴利语借词对傣语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傣语中增加了多音节词;充实了傣语的常用词汇;巴利语借词深入到傣语的俗语谚语中;巴利语借词加深了傣语书面语词汇和口语词汇的分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13.
藏语是"卡力岗"回族族群认同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使他们与甘青一带其他回族在文化认同上形成了一定差异。藏语不仅是当地人日常交流的工具,更是体现某些文化事象的重要符号与载体。尽管"卡力岗"地区的回族与藏族都说藏语,但他们之间在文化认同上仍然存在一定距离。  相似文献   

14.
“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特征,使回族处在汉语文化的包围圈中,回族话也就不可避免地融入汉语的各个方言区中,基本表现形式是地异言殊;处在不同方言区的地异音殊的回族话中,却存在着一个表现民族语言特征的共性纽带,即异地同词现象。言殊和同词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地异言殊是回族以汉语为民族对内、对外交流的工具所决定的,异地同词则是为了寻找表现共同民族语言的支撑点。  相似文献   

15.
许衡是元初朱熹理学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其著作《大学直解》和《中庸直解》运用了大量的口语来注释儒家的经典著作《大学》和《中庸》,提供了口语训诂的新视野,不仅使经典通俗易懂,也为研究近代汉语口语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实例。  相似文献   

16.
东北方言詈语特征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北方言詈语的特征表现在结构形式、语体、语用三方面:结构组成形式中含有“动物语素”、“外来语素”、“儿”音尾;富于狂欢色彩的口语语体;独特的语用特征表现为象声性、会意性和表意整体性。  相似文献   

17.
《老残游记》为我国著名的古典白话小说,其语言基础主要是晚清口语,这些语言成分有不少是清代甚至晚清才出现的新词或新义,它们在近代汉语词汇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如“玩意儿”、“这么些”、表乞讨义的“要饭”、表女儿义的“姑娘”等。  相似文献   

18.
地名不仅是地理名词,而且也是文化的符号,通过地名可以了解一个民族历史上的分布范围和迁徙路线。佤语地名具有以"永"、"班"、"耿"、"达"、"斯"、"叶"字为首的六大特点,这对于进一步研究云南古地名和云南民族历史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昆格话音系     
以田野调查采集到的约3000个基础词汇、350个句子以及1篇长篇故事语料为基础,归纳描写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养镇昆格山的布朗语方言—昆格话—的语音系统,对昆格话的声母、韵母、声调以及音变作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20.
在西北回族话中,由于宗教禁忌或民族习俗等原因,对汉语中的某些佛教词采用了回避,甚至排斥的态度,但又有意或者无意地保留了一些原本属于表达佛教意义的词,只是在使用这些汉语佛教词时,赋予了伊斯兰教内容。这种词语的回避和化用,是语言接触与文化兼容在语言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