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贫富差距背景下的社会心态简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呈快速扩大的趋势,目前已经达到了十分悬殊的程度。这种状况在社会心态上的反映是多方面的,其表现主要有:社会成员对贫富差距空前清晰的主观认知;对于贫富差距的消极否定的价值判断;以及对于富裕阶层的消极的定势反应等。由于贫富差距所导致的社会政治后果并不完全取决于贫富差距本身,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由贫富差距所引起的社会心态状况,所以应该充分重视对于社会心态的监测,同时还要注意通过有效的途径对各种消极的社会心态进行及时的疏导。  相似文献   

2.
贫富差距的日益明朗化、阶层化和扩大化对中国社会的稳定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当代中国各阶层的利益平衡关系,引发了很多的分歧和矛盾。因此,正确看待和缩小贫富差距,并解决由此所带来的社会、经济、阶层关系等问题,成为我们目前十分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社会利益关系严重失衡的状况,本文对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应有权利和博弈规则进行论证,同时运用动态博弈模型来剖析各利益冲突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选择,以寻求对群体性利益冲突的学理解释.  相似文献   

4.
快速转型时期的利益分化与社会矛盾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着高速的发展势头,与此同时,社会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得不到有效的遏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本文认为,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已收入分化进入利益分化阶段,形成了以利益集团和强势阶层为主导的刚性利益配置机制,纵观当前我国出现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在很大程度上是强势阶层和利益群体对其他阶层和群体进行利益掠夺的反应和结果。如果不从制度和法律上遏制利益群体的贪欲,制约他们的无作非为,压缩他们的利益空间,隔离他们之间的利益交换,那么就不可能遏制中国当前不断扩大的利益分化势头,更无法缩小收入差别,更不能调整利益分配格局,使社会变得更公正、更和谐,社会矛盾更少的状况中来。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市社会阶层冲突意识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本文将客观阶级和认同阶级都视为行动阶级生成的动力学变量,改进了单纯以“结构”论述阶级变化的研究。作者利用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当前省会城市的阶级阶层冲突意识。分析显示:(1)那些收入并不低但却在参照群体中将自己认同在最下层的人们,更易于生发不满;(2)那些真正位于社会底层的人们,具有生发物质性冲突的可能,但这种冲突并不直接指向社会的合法性和合理性;(3)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文认为中间阶层作为社会的“稳定器”是有条件的;(4)客观阶级并不必然形成阶级意识,因此也形成不了大规模的阶级对抗;(5)收入分配和财产占有方式的不公正是当前社会稳定的最大威胁。由此而提出的政策建议是,我们一方面要关注社会下层物质利益的获取,另外一方面也要整合社会的价值观念,改革不合理的制度规范,约束强势阶级的越轨行为,在制度上构建与科学发展观相一致的、和谐的阶级阶层关系。  相似文献   

6.
转型期我国阶层结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型期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原先“两阶级一阶层”的社会阶层结构开始出现弹性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转型期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和个体工商户阶层等几个主要社会阶层共同构成了我国当前的阶层结构。我国社会阶层结构中存在的利益格局的非均衡性及其所导致的各阶层间利益关系的失调,主要体现在当前愈来愈严重的贫富差距上。协调当前阶层间利益关系需要遵循几个基本原则,即适度差距原则、普遍受益原则和最低需要满足原则。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市住房分层:基于2010年广州市千户问卷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祖云  毛小平 《中国社会科学》2012,(2):94-109,206,207
2010年广州市千户问卷调查数据表明:城市住房分层结构是一个从低到高依次由无产权房阶层、有产权房阶层(福利性产权房阶层、商品性产权房阶层、继承性产权房阶层)和多产权房阶层构成的"三阶五级式"结构;个人的政治资本、人力资本、职业状况及收入水平对人们获得住房资源有显著影响;城市住房分层既反映社会贫富分化又可加剧社会贫富差距。因此,住房保障目标、对象及方式的选择应以住房分层状况为前提。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人民内部矛盾运动的基本形式是阶层竞争。在阶层竞争中,党的干部群体出现了阶层化的新动向,加剧了人民内部矛盾的复杂化和尖锐化程度。当前人民内部矛盾激化的一道重要防线,是防止干部群体阶层化,融入中间阶层。解决这一问题,说到底还是个利益制控,既要堵塞干部群体获取不合理利益的非法性渠道,又要限制合法性利益特权,当前主要是后者,它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由此才能使干部群体利益“合法化”的基础上逐步走向“合理化”。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促进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在阶层变动与利益分化之中,出现了新的阶层。而在这种社会阶层分化中又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的扩大,中间阶层的不成熟以及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形成等。这些问题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基本要求,采取相应措施去解决,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多元利益群体的利益表达与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要求体现在社会经济生活方面就是要在全社会实行利益协调、利益均衡和利益共享。要达成这个目标,必须让我国目前客观上已经存在的多元利益群体依法实现充分有效的利益表达,从而制订合乎公平正义要求的社会公共政策,使我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群体都得到协调均衡的发展。本文在分析我国利益格局分化和多元利益群体形成的基础上,指出多元利益群体的利益表达与社会公共政策制定的紧密相关性,提出为构建和谐社会,完善利益表达的必要性与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
贫富差距与当代中国阶层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调整阶层关系是新时期我国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但是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增加了调整这一关系的难度,并在利益差别的基础上形成了四对显性社会矛盾和三对隐性社会矛盾。四对显性矛盾是:各高收入阶层与各低收入阶层的矛盾、各高收入阶层与党和政府之间的矛盾、各低低入阶层中的部分群众与党和政府之间的矛盾、某些低收入阶层之间的矛盾。三对隐性矛盾是:社会经济利益差别与政治一体化之间的矛盾、党的领导与人民群众对现行体制和政策满意程度之间的矛盾、精神文明建设与贫富差距造成的观念情感"壁垒"之间的矛盾。目前社会成员之间的普遍利益和特殊利益的实现,都包含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之中,因此要在现代化和改革的旗帜下建立各阶层巩固的政治联盟。同时,解决新时期的社会矛盾必须有新的思路,即对于历史遗留下来的社会矛盾要采用过渡性的方法;对于新型社会矛盾要采用新的方法;对于可能出现的社会矛盾,要超前探讨解决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中间阶层认同"缺乏的成因及后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当前我国城市公众的主观阶层认同情况的社会调查结果以及与其他国家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中国城市公众的主观阶层认同表现出一种"向下"偏移以及"中间阶层认同缺乏"的特点.这与我国社会结构中"中间阶层"萎缩的客观状况是一致的,喻示着一种社会两极分化的趋势.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人们的阶层认同状况对其社会公平感、社会冲突感和冲突行为倾向都存在相当显著的影响."中间阶层认同"的缺乏,已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构成一种隐忧.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城市贫困阶层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并于20世纪末达到高峰。城市贫困的产生有其特殊因素,即主要是制度以及政策造成的,这些因素包括单位体制的缺陷、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各种社会排斥的盛行、贫困群体利益表达渠道的不畅通、贫富差距的拉大以及WTO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侯艳霞  张万强 《理论界》2008,(5):183-184
随着辽宁老工业基地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成员的利益结构不断调整,社会阶层结构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社区阶层化趋势增强,阶层贫富差距继续扩大,阶层之间的冲突和利益矛盾也有加剧态势,对和谐社会建设带来挑战。  相似文献   

15.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的利益表达失衡及其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群芳 《中州学刊》2008,(1):136-140
利益表达失衡是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存在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在社会利益日益分化的情况下,当前基于群众路线的权力精英"内输入"表达机制由于其间接性、滞后性、主观片面性、低回应性,极易导致利益表达失衡,并进一步导致各利益群体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影响力的不同和相关政策的缺位,这是改革措施被扭曲和改革不到位的深层原因.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必须通过创新利益表达机制,矫正各个群体和阶层间的利益表达失衡,进而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国的社会问题可分为三类:民生类问题、社会公正类问题和健康安全类问题。对不同类型社会问题的关注群体的特征进行区分,可以得出影响公众对社会问题感知的因素和机制:(1)个人生命历程和城乡因素会与特定的社会问题相关联;(2)作为个人困扰的生活压力会明显地强化公众对社会问题的感知;(3)经济状况与教育程度这两个因素对不同行类型社会问题的感知影响方式不同。对民生类问题的感知而言,经济程度有重要的负向影响;对社会公正类问题的感知,教育水平是更强的驱动因素;对健康安全类问题的感知而言,经济程度和教育水平同是正向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社会流动的影响与后果这一主题关注流动经历对个体的行为模式、态度认知所产生的显在或潜在的影响。西方社会流动研究学者对这一主题有着广泛而持续的关注,国内则缺乏相关研究。文章基于200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使用在西方流动研究中较为成熟的分析模型———对角线参照模型,对代际流动与个体的主观阶层地位认同、生活方式、社会交往之间的关联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有着不同代际流动经历的个体在上述认知评价与行为方式上均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出身阶级(origin class)对流动者生活方式的影响权重大于当前所处阶级(destinationclass),而在主观阶层地位和社会交往上,当前所处阶级的影响权重大于出身阶级;控制了出身和现处阶级地位之后,代际流动对个体生活方式的影响依然显著。  相似文献   

18.
在影响中国城市居民阶层认同的诸多因素中,相对于客观社会经济地位,主观社会经济地位才是影响人们阶层自我评价的主要因素,且这种主观方面的差异来源于人们在自我期望以及与其他群体比较中产生的相对剥夺感。因此,提高民众的阶层认同,除了要增加收入,更应该注重社会公平、机会公平,提升他们的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存在、认同与冲突:转型期我国社会的阶层意识概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阶层意识是一定社会阶层成员对于社会不平等状况的认知、评价和感受的综合反映,它既包含作为阶层成员个体的主观意识方面,也包含作为阶层成员共同认知的集体意识的方面。社会转型以来,阶层存在意识经历了从潜伏期、萌发期到强化期的发展过程;与当前社会阶层结构特征相联系的阶层认同意识则呈现为两极清晰中间模糊的阶层认同特征;较为突出的冲突性或对立性则是目前阶层集体意识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0.
在影响中国城市居民阶层认同的诸多因素中,相对于客观社会经济地位,主观社会经济地位才是影响人们阶层自我评价的主要因素,且这种主观方面的差异来源于人们在自我期望以及与其他群体比较中产生的相对剥夺感。因此,提高民众的阶层认同,除了要增加收入,更应该注重社会公平、机会公平,提升他们的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