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湖北与浙江农村城镇化水平存在巨大差距。文章在构建农村城镇化动力机制体系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方法,对湖北与浙江两省共28个市的城镇化水平进行比较分析。最后,结合湖北实际,围绕动力机制提出了湖北农村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推动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确定出各项动力因素对推动农村城镇化发展作用的大小,并针对实证分析结果,对当前农村城镇化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浙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流量、存量及动力机制实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大量历史统计数据对浙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阶段性特征和地域差异进行考察,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存量进行测算,对影响浙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机制进行实证。进而寻找促进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农村城镇化动力结构的统计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达  沈建芬 《统计研究》2004,21(2):17-4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深入,一些发展中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突出表现在城镇化水平的区域差异以及由此引出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5.
推进省域城镇化发展需要厘清动力因素及其影响特性。文章通过构建更加完善的内源动力、外向动力、市场动力、政府动力的四大动力因子评价体系,选取广东省2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计量方法,研究省域城镇化进程中的动力因素与空间集聚模式。研究发现:广东省城镇化水平在样本期内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其Moran指数呈现递增态势;城镇化发展动力因素具有多样性,因素互构性增强;在各因素中,产业结构的回归系数最大,人力资本次之,经济发展水平、旅游发展水平、地方财政支出、批发和零售业等因素对城镇化进程也有显著促进作用。在未来城镇化建设中,应重视区域间的空间溢出与互动影响,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间城镇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信息化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影响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风琦 《统计与决策》2016,(23):123-126
文章以城镇和农村为分析对象建立两部门模型,结合“互联网+”时代城乡信息传递与交换的特征,利用全国29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4个分析模型深入探讨城镇化、信息化对农村生活消费能源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经济和人口因素对农村地区生活能源消费的外溢效应显著,但各因素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是随着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不同而不同的,其影响方向与作用大小是变化的.随着城镇化水平的发展,其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呈现由小到大再到小的倒U型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7.
在湖北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是至关重要因素,也是其核心要素。从经济学角度观察,劳动力是各生产要素中最为活跃并起着决定作用的重要因素。城市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与规模,因此,研究湖北的城镇化进程绕不开农村劳动力转移这一主体。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水平的度量,评价和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军 《浙江统计》1999,(12):18-21
大力发展城镇,推进农村城镇化,既是经济发展结构变动的必然结果,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为此,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把城镇化作为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与措施。因而,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的水平有多高,城镇化的状态如何,城镇化目标的实现程度是多少等等,很需要从量化的角度去研究,以便为城镇化政策提供定量支持。本文试图就城镇化水平的度量与评价作初步探讨,并结合我国的实际进行预测分析。一、城镇化的数量特征及其度*所谓城镇化,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由乡村型…  相似文献   

9.
新型城镇化,旨在强调人本管理,城镇化的核心突出以“人”为上.为了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文章着重从人口城镇化进程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三个方向的发展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结构不均衡,城乡二元制阻碍人口城镇化;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固定,难以从根本上进行转变;在人口城镇化进程中向农村地区推广城市文明的进程难以完成.通过完善政策机制保障农民利益;提高人口城镇化质量和农村环境,创造吸引新生一代回乡发展的大环境;采取积极的心理干预,提高农村人口对城市文明的接受度.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浙江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上取得很大进展,城镇化进程走在全国前列,但也存在城镇职工与农民工收入差距扩大、农民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低等问题.因此,建议加快城乡户籍制度改革进程、建立以农民利益为核心的土地制度、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支持力度等,破除城乡发展障碍、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一个全新视角--势能,设计出包括农村工业化、农民知识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四个方面、二十四项指标、十五种方案的农村城镇化主要势能综合指标体系,运用AHP方法,对各方案的影响程度进行优劣次序排列,旨在为农村城镇化政策设计提供一种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略论农村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所谓农村城市化,它是指由所从事农业为主的居住较分散的农村或乡村,向以从事工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居住相对较集中的城镇或城市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究竟由哪些因素促成了这一转变,这种转变有何内在规律性,这就是农村城市化的动力机制问题。搞清这一问题,有助于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制定相应的农村城市化发展模式。纵观近几年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其动力机制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一、人地矛盾人地矛盾即农村劳动力与耕地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日益尖锐,构成了农村城市化的源动力。目前,我国耕地面积为1436亿亩,与清康熙28年(1700年)相比,虽然…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进程对经济和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通过计算中国省际层面2000—2012年城镇化率、农村贫困发生率和农村基尼系数,利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中国农村贫困、农村不平等和城镇化的关系。研究发现:农村贫困发生率随着城镇化率提高而下降,城镇化率每提高1%,农村贫困发生率会降低2.87%;农村收入不平等随城镇化水平提高呈弱倒U型变化。同时,不同地区城镇化对农村贫困、农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也呈现不同趋势。在未来城镇化战略中,实施农村减贫政策时应兼顾调整收入分配政策,降低农村收入不平等。  相似文献   

14.
郑洁  冯春梅 《统计与决策》2016,(20):109-112
中部地区城镇化快速发展,如何避免快速城镇化发展中的困境?文章从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出发,利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构建注重综合发展的城镇化影响因素模型,探寻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决定因素.指出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产业结构调整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最终提出中部地区城镇化健康发展之策:从“扩张型”向“内涵型”转变,从对经济增长“量”的关注转向对经济发展“质”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是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又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反作用.文章基于31个省份2003-2012年的数据资料,构建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时空耦合协调模型,运用熵值法进行指标赋权,测算出各省份2003-2012年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并分析各省份的对比类型.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强有力的互补作用;2012年广东省耦合协调水平最高,甘肃省最低,全国各省市耦合协调比为22:9.通过对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对比研究得出:北京、天津、上海三省市属于新型城镇化相对滞后型;2003-2012年间各省市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水平差距不断拉大.  相似文献   

16.
根据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衡量指标体系,台州工业化与城镇化尚处于动态发展调整时期,实现二者良性互动并进还存在低端的工业产业结构、服务业发展滞后制度设计阻碍等制约性因素。未来台州应该着力于构建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良性机制,即规划引领机制、产业支撑机制、制度保障机制、市场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7.
由于发展战略变革不及时与组织创新不到位 ,作为小城镇学术研究与实践发展一度领先的江苏 ,在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产业人口集聚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城镇化协调发展、小城镇后续发展动力和政策环境等方面呈现出严重滞后态势。据此 ,提出了从“遍地开花”转向“适度集中”的发展战略和从“产权改革”到“市民制度”的全方位组织制度创新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新型城镇化是重塑城乡关系的动力引擎,对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意义重大。文章选取2011—2020年我国20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从空间融合、经济融合、社会融合、生态融合四个维度度量了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分析了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和内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显著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且政策效应逐年增大;(2)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较差和低海拔地区城市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提升作用更大;(3)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可以通过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改善社会就业水平来促进城乡融合。  相似文献   

19.
李帆  王振伟 《统计与决策》2016,(19):103-105
城市化是推动我国发展与建设的重要动力,是衡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志,“十八大”中明确提出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文章以湖北省为例,通过计算2004-2013年间湖北省各市州的新型城镇化综合得分,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全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和区域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各市州的新型城镇化得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长,但是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且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大.全省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可以分为4大类:城镇化水平高的武汉市;城镇化水平较高的鄂州市、随州市、黄石市、襄阳市、宜昌市;城镇化水平中等的十堰市、潜江市、孝感市、咸宁市、荆州市、荆门市;以及城镇化水平低的随州市、仙桃市、恩施州、神农架林区、黄冈市、天门市.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阐述城镇化对促进农村消费增长的作用机理的基础上,结合2009年我国205个地级市的截面数据,运用自抽样、OLS回归和SUR估计等方法实证检验了城镇化对农村消费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城镇化有效促进了农村消费的增长,且这一影响将随城镇化程度的提高而相应提高;同时,由城镇化引致的农村收入、教育及金融等方面的改善对农村居民消费也呈现为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