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艾米莉·勃朗特以<呼啸山庄>驰名文坛.自这部小说问世以来,对它的评论和研究,可说是汗牛充栋.然而,这部奇书的作者留给世人的约200首诗歌却很少有人问津,研究更是鲜见.本文查考、梳理了现存的艾米莉·勃朗特诗歌编辑和研究材料,试图让女诗人艾米莉·勃朗特走进研究者的视野,也为进一步从源头上探究<呼啸山庄>提供一条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2.
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啸山庄》里演绎了一场爱情的悲剧,爱贯穿于这部作品的始终。爱使主人公希思克利夫诞生;异化的爱即恨又使他异化,人性扭曲;最终,还是爱使希思克利夫人性得以复归。可见,爱对希思克利夫的一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简·爱》和《呼啸山庄》的象征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爱》和《呼啸山庄》是十九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思潮颇具代表性的两部作品,其作者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一对姐妹——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和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尽管《简·爱》和《呼啸山庄》风格炯异,但两人都借用相同或相似的象...  相似文献   

4.
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和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是十九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他们在各自的代表作《呼啸山庄》和《红字》里都使用象征手法来烘托爱情主题,尤其在景物象征上,两位作家都分别赋予了自然现象和植物以丰富的象征意义。本文试就这两个方面的景物象征对两部作品进行比较,探讨它们对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爱情主题的烘托作用。  相似文献   

5.
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呼啸山庄》是她唯一的小说。艾米莉生活与创作的时代,英国资本主义获得了全面的发展。同时,阶级矛盾也日益激化,群众运动风起云涌:1834年的争取改善工厂条件和反对济贫法的斗争;1836—1848年的宪章运动……这些斗争都以英国北部约克郡的西区为中心。艾米莉一家住在约克郡西区高地边缘一座乡村牧师的住宅里,他们离群索  相似文献   

6.
《简·爱》通过女主人公简.爱与罗切斯特之间的曲折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一个不屈服世俗压力、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形象,冲击了男性中心社会的妇女观念,较早地表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觉醒女性的抗争。而《呼啸山庄》的女主人公凯瑟琳.恩萧追求真我,挑战父权制湮没女性身份的“家庭天使”观念,为在文化教育、伦理道德和婚姻上摆脱父权制不惜以死抗争。从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莉·勃朗特的著作中,分析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她们渴望自由的呼声。  相似文献   

7.
对《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的爱的原型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应用原型批评的观点,对《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的爱和希腊神话中描述的爱的原型进行对比研究,提出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的爱是古老的爱的原型的再现;《呼啸山庄》是人类集体无意识及艾米莉个人天才的结晶。这个结论解释了艾米莉创作的灵感和源泉来自何处,也藉此解开了《呼啸山庄》中一些长期困惑人们的谜。  相似文献   

8.
《呼啸山庄》中女主人公凯瑟琳在男权至上的制度下追求自我,痛苦挣扎反抗却无法完整地保持自我和个性。在此通过女性哥特主义的艺术手法重新解读凯瑟琳的悲剧,揭示出艾米莉.勃朗特通过凯瑟琳这一形象描写了父权制下女性的真实生命体验,表达出自己独特的女权意识和对父权社会与制度的反对,甚或颠覆。  相似文献   

9.
从叙事学的角度研究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我们可以把握纳莉·丁这一关键人物的言语策略和围绕她而展开的结构安排,从而发现作品持久的魅力正是来自于作者在形式上的创新追求和对19世纪上半期,即英国资本主发展时期各个阶层之间矛盾冲突的真实描绘.  相似文献   

10.
《呼啸山庄》中的地名和人名含义深刻 ,是作者意图的表达。本文通过对这部小说中的地名和人名的意蕴分析 ,表明了希刺克厉夫复仇的失败是作者蓄意的构建 ;同时 ,小说的主题——作者艾米莉对人类社会不公正问题的终极关怀——也得到自然的传达。  相似文献   

11.
孙冬梅 《殷都学刊》2004,(1):99-101
希克厉是《呼啸山庄》中的主要人物 ,他是一个残忍的复仇者。本文试从人性的一面———自私个性以及来自社会习俗和外部人类环境的压力 ,分析希克厉是如何成为一个心理变态的复仇的恶魔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理性和非理性的角度对《呼啸山庄》进行了深入地分析 ,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分析 ,发现男女主人公恰是理性和非理性的代表以及矛盾的综合体 ,而通过对背景的分析 ,亦得出了作者旨在揭示人性中非理性一面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栗华 《北方论丛》2001,(6):80-83
《呼啸山庄》是一部非同寻常的小说,对其主题的阐释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解读其意象和细节入手,可以对小说主题作出一种新的阐释:即通过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这一对“野”的爱与恨,小说表达了对叛逆性格的崇拜和对虚伪“文明”的抗议。应该指出小说的男女主义公是具有严重缺陷的人物,作者对希刺克厉夫的复仇行动是有所批判的,从而捍卫了生活的人道主义原则。  相似文献   

14.
《呼啸山庄》在欧洲文学史上被誉为"奇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对叙事方式的开拓性艺术创新。其一,它大胆借鉴书信体小说的叙述模式,在欧洲传统框架式叙事结构的基础上,开创了多个叙述者叙述相同故事域的叙事结构;其次,在欧洲小说叙述视角的演变历程中,首创了欧洲小说旁观式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  相似文献   

15.
郭建辉 《云梦学刊》2009,30(5):118-121
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主要人物希克厉占据着小说的中心,是小说艺术魅力的重要来源。长期以来,对希克厉专制和残暴等表层性格上的评价,多是以现实的道德评价代替审美判断,但从希克厉的爱情缺失和复仇意志形成角度,可以找出其人格恶化的客观原因:更主要的,他复仇中表现出的惊人的爱和恨、力量和征服意志,他性格深处葆有隐在的温情。希克厉作为一个文学形象,在现实道德层面显示为恶,但从文学审美角度来看,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王倩 《学术探索》2012,(11):128-133
汉代文人五言诗有着作者丰富的交际意图,这些交际意图是通过诗歌中的前景化设置和话语暗含表达出来的。"游子"形象的前景化设置表达了汉代文人对仕途的追求;"思妇"形象的前景化设置表达了汉代文人对爱情的渴盼。从话语暗含的角度来看,汉代文人五言诗中的思妇诗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作者追求仕途的寄托之作。  相似文献   

17.
朱淑真诗词爱情心态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淑真是宋代女性文坛继李清照之后又一颇有成就和个性的女诗人,她的爱情诗词,清新婉丽,蓄思含情,又由于她一生受情婚姻的不得意,诗词中又颇多怨恨之语,流露着她在生命中的真切体验。天真烂漫,情窦初开的少女朱淑真在诗词中表达着她对爱情的幻想和憧憬,同样也在诗词中发泄其对不幸婚姻的苦闷和郁怨,最终在弧寂和绝望中抱恨而死,从她的诗词创作中可以触摸到一个闺阁女子一生的情感历程。  相似文献   

18.
英华乍起的诗体──初盛唐七律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言律诗是由以杜审言、沈期等人为代表的一个文学家群体完成的。七言律诗在“盛唐诸公”的手里得到初步发展。他们的创作在艺术上表现为注重锤锻字句、构思和特定情境,使诗歌从古体诗的直陈其意、达情务尽转向近体诗的含蓄凝炼、思致工巧;还表现为由应酬向抒情转变,以清新自然的艺术风格取代了典丽雍客的态貌。在题材领域,李颀的释梵类七律,既具备文学的意象美,又具备哲学的思辨性,尤其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