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乡约是清末建省至民国年间新疆基层社会的一项重要制度,杨增新治新时期新疆乡约发展至极盛。其特点是:乡约在基层社会中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地方官对乡约的依赖性强,政府从多方面加强了对乡约的管理和控制,乡约保有养廉地,乡约具有非社会教化职能。  相似文献   

2.
清代北方乡约的推广过程实际是一个乡约行政组织化的过程.清代北方内地汉族乡约的普及是以里甲制度走向没落和保甲稽查多无实效为背景的,西北少数民族乡约的推广是为了用乡约改造当地传统的基层社会组织,而东北乡约的推广则是为了解决东北长期封禁造成的官治薄弱问题.尽管北方不同区域推行乡约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但其前提和基础都是乡约的行政组织化,这说明清代国家权力的下移和官府对基层社会控制的加强.  相似文献   

3.
王阳明《南赣乡约》一文设计了乡约这个基层自治组织形式.王阳明以他对基层社会的深刻了解,对乡村社会不同层次、不同情况的人规定了不同的礼法责任,对乡村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弊病进行了针对性的诊治,并将主要责任落实到约长等士绅阶层身上,使这些社会弊病能够得到有效地解决.同时,王阳明还设计了一个合理而简单易行的基层社会自治程序,这是王阳明《南赣乡约》的价值所在.但是,《南赣乡约》也有一个重大的失误,就是极大地挤压了普通民众的自由空间,为恶势力的扩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这同样不利于乡村社会的治理.  相似文献   

4.
"乡约"不等于"乡规民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长期以来,学者们在研究中经常将“乡约”与“乡规民约”不加区别地混为一谈。事实上,“乡规民约”是基层社会组织的社会成员共同制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一种社会行为规范,而“乡约”是乡村社会中以社会教化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民间基层组织形式,二者的内涵并不相同,其历史发展也遵循着不同的路径。将“乡约”等同于“乡规民约”的研究方法既违背了历史事实,也混淆了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清乾隆年间在新疆局部设乡约以协助官方治理基层社会,清末新疆设省后建制划一,将伯克裁改为乡约以期沟通官民。吐鲁番厅汉回乡约以多重身份参与司法活动,查验案情、调纷止争、出保具结以促进社会安定,但乡约因权责利不相符而使其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缺乏稳定性及可靠性。清末吐鲁番厅乡约在司法活动中的多重角色及其参与词讼之裁断方式表明,新疆建省后努力在制度文教方面与中央王朝趋同,但限于自身社会文化环境与中原的差异性及清廷衰微之势,新疆制度革新之路实属艰难。实践表明新疆基层社会治理不能倚赖乡约而需大力推行文教以改善软环境,且边疆稳定仰赖中央的强盛。  相似文献   

6.
在清代北方乡约行政组织化过程中,绅衿富民垄断乡约首事选举的状况逐渐被打破,但绅衿富民仍通过各种方式控制乡约.为了避免出现绅衿富民把持乡约的局面,官府又限制绅衿富民对乡约事务的干预,以便维持乡村政治生态的平衡.这说明清代北方官办乡约与绅衿富民的关系受官府的影响很大,也说明清代官府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得到了加强.  相似文献   

7.
乡约是传统中国乡村社会自治组织,是传统乡村社会整合的主要力量之一。20世纪30年代,面对日益衰落的乡村,一些改良主义知识分子发动了乡村建设运动,力图在乡村社会重建乡约整合。通过分析传统乡村社会和现代乡村建设中的乡约整合机制,指出乡约整合是以“礼”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整合。探讨了这一文化整合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以及如何创造性的改造传统乡约,使其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应有的整合作用。  相似文献   

8.
略论清代乡约领导保甲的体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代乡约的组织有下辖保甲和按保设置两种形式,在这两种情况下,乡约都普遍对保甲具有领导作用。清代实行乡约领导保甲体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乡绅地主参与乡政的要求,防止保甲组织的弊端,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思想统治。但在施行过程中,由于乡约的教化职能逐渐弱化,乡约执事的地位逐渐降低,并成为害民之役,致使这一体制后来在许多地方逐渐被乡约与保甲互不统属的体制所取代。  相似文献   

9.
明政权建立后,国家的提倡和支持不仅为乡约的推广和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而且也使乡约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合法性得到进一步加强。嘉靖年间,广东士人黄佐所作的《泰泉乡礼》将乡约与国家权力做了适当的调适和融通之后,建构起了一个以乡约为中心,包括乡校、社仓、乡社和保甲在内的立体型乡治体系,从而将基层社会中的政事、教事、养事、祀事和戎事等生活事务串联起来,逐步实现了乡约在其性质、功能、组织以及制度等方面的时代性转变。黄佐乡约理念的践行为明代和后世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探索做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集市是认识和分析复杂多元的中国社会一个理想范式。200余年来,吉信镇经历了从最初的基层市场——西门集,到清代防苗屯兵之地——得胜营,到民国时期的建制乡镇——蔚文乡,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吉信镇的集市体系发展和城镇化的转型。多民族地区的军事、政治整合以及族际交流互动与整合需要促成了吉信镇军事职能、行政职能、经济职能和文化角色的形成与完善。吉信镇城镇化历程体现出多民族地区独特的城镇化道路。集市体系对多民族地区社会整合的完成及其城镇化过程,得益于苗、土家和汉族等多民族的经济文化互动,及共同参与集市和城镇建设与发展。民族精英人物在集镇经济和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城镇化过程中实现了汉族儒家思想、佛教文化、少数民族民间信仰等多元文化的共存,而国家也通过征用民族文化来促进城镇建设及其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11.
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有着迥异的社会治理结构,进而决定了其政府组织也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农业社会的政府组织是权力主导型的,工业社会的政府组织则是规则主导型的,今天,伴随后工业社会转型大幕的拉开,信任主导型组织必将成为政府组织的典型形态。  相似文献   

12.
即兴是组织中常见的一种行为现象,即兴对提高组织应变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在对国内外组织即兴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界定了组织即兴的概念内涵.进一步对比分析与组织即兴相关的概念,系统总结了组织内部影响即兴的领导、成员特质、组织结构、组织文化及资源因素,指明了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来临,知识传递和信息传播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彰显,也对培训机构的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的培训组织多数建立在传统结构基础之上,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本文以帕森斯的组织分类理论为依托,研究培训组织的横向型结构设计,使培训组织建立在以项目为核心的基础上,具有满足顾客需求、整合资源、灵活应变、高效率的功能.这对于我们深入研究组织设计理论,推进社会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形成、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它主要是由普通犯罪集团转化而成,也有一些是由个体、私营经济组织发展而来。黑社会性质组织形成和发展通常经过四个阶段:提高和强化组织结构阶段、加强暴力的组织化阶段、壮大经济实力阶段、向黑社会性质组织转化阶段。  相似文献   

15.
从分析企业战略与组织结构的关系入手,对企业组织结构的类型及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基于战略的组织结构的选择策略-簇型组织.通过绘制战略与组织结构图对簇型组织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在学习型组织建设中推进团队学习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团队学习是建设学习型组织的核心.当前,团队学习问题的不足之处在于:团队建设滞后严重影响了团队学习的整体成效,目标模糊导致团队学习的动力不足,形式主义造成团队学习有名无实,机制不健全使得团队学习难以持续.因此,新形势下推进团队学习必须加强团队建设,培育深化团队精神;强化团队学习意识,提升团队学习理念;明确团队学习目标,整合团队学习内容;健全团队学习机制,确保学习持续有效.  相似文献   

17.
任务分析是任务型组织设立的前提,但是,这项工作必须是在常规组织中进行的。因为在常规组织的运行中,当出现了非常规任务的时候,才会通过设立任务型组织去解决这类任务。所以,常规组织必须拥有一种任务分析机制,去自觉地识别非常规任务。这一机制的存在,对于常规组织承担常规任务也是积极的。任务型组织设立的方式有回应性设立和前瞻性设立2种,从现实需求看,前瞻性设立将会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来,常规组织是得到充分发展的组织形式,但是,常规组织仅仅在承担常规任务方面表现出优势,对于非常规任务,它是无力解决的,因而需要设立任务型组织去专门应对非常规任务。非常规任务的出现是任务型组织设立的基础性根据,而它的具体依据则是多样的。比如,政治命令、行政授权、法律法规、政策以及行业标准等,都可以成为任务型组织设立和运行的依据。在资源获取上,任务型组织也与常规组织有着很大的不同。任务型组织最主要的特征反映在它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的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19.
完善社区居民自治,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实行社区自治,必须实现社区管理体制构建上的突破,给予社区组织以明确的定位,形成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组织体系。其中,社区中介组织和社区自治组织的关系理顺是尤为关键的问题,本文着重从社区中介组织与社区自治组织关系的现状及问题、社区中介组织与社区自治组织关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推动社区中介组织和自治组织关系和谐发展的措施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充分的阐述。  相似文献   

20.
客观、辩证地分析了我国荒漠化防治传统组织模式以及中国农户式生产组织方式的利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应荒漠化地区的文化特点和自然资源的特性,并符合中国西北地区工作规律的荒漠化防治"内散外敛型"组织模式,这有利于有限水资源的集约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