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介词短语就是由介词同其他词或短语组成的语言单位。它的前一组成部分8一个介词充当,后一组成部分由一个别的词或短语充当,二者组合成为一个整体,在语句中作一个句子成份。一般语法论著作称之为“介词(宾)短语”或“介词(宾)结构”,有的语法论著叫它“介词词组”.关于  相似文献   

2.
英汉介词比较与翻译徐锦凤,刘树阁英语和汉语中的介词是一种虚词,不能单独使用,常和名词或相当于名词的词或词组连用组成介词短语在句子中作某种成分,英语中,介词虽然是一种封闭的词类,数目有限,但使用非常频繁。它可以和名词、代词等构成介词短语作各种不同的句子...  相似文献   

3.
关于现代汉语的介词的性质及其用法,近年最为通行的说法是:介词主要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语前面,共同组成“介词词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介词不能单独做句子成分,总要组成介词词组。介词词组主要作状语,有的还可以作补语、定语。 张静先生批评上述说法,认为:“介词是一种表示语法关系的虚词,是专门介绍一个实词(或词组)作另一个实词(或词组)的附加成分,是偏正关系的一种语法标志。……介词只是介绍者,是一种语法手段。介绍者不能参加被介绍者的行列,不能包括在词组成分里。  相似文献   

4.
“是”在上古语,言环境中是一个组合能力很强的词。它不仅和实词(名词、代词、形容词、动词、数词)组合;而且也常和虚词(介词、副词、连词、语气语)组合,作句中成分,达到构句目的,或者表达一定的关系。是研究古汉语语法、阅读古代作品应加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as”这个词,看起来很简单,用起来却很复杂。它可以用作介词、连词、副词和代词。介词和连词是虚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副词和关系代词是实词,可以充当句子成分。因此,在运用时,虚实相互交替使用,给人以捉摸不定的感觉。“as”用作副词,主要是修饰形容词或副词,这比较容易区分。但“as”用作连词或介词,或是用作连词或关系代词时,这介词或代词容易混淆,一时很难掌握,因而造成理解上的困难,给翻译带来麻烦甚致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浯把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具有比较实在的词汇意义,所以它可以表达概念;虚词没有比较实在的词汇意义,因此人们昔遍认为虚词不能表达慨念。人们的这种认识是否准确呢?笔者以为还有必要再做进一步地探讨,多年来的教学与研究,使笔者深深感知,任何一个虚词只要存在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之中都是可以表达概念的。 一 连词,连词是逻辑学研究虚词的重点,为此我们先考察连词。连词是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或句子与句子,以表达事物之间某种关系的词,很多逻辑学教材都认为虚词一般不表达概念,而连词却是例外的。这是因为连词不仅可以表达命题间的某  相似文献   

7.
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于”是常见的虚词,它在古汉语中的主要作用是作介词。所谓介词,是用在名词、代词或某些名词性短语的前面,同它们结合起来组成介宾短语,来对动词或形容词进行修饰的词。这说明介词必须有宾语,并和宾语组成介宾短语,对谓语起修饰作用。  相似文献   

8.
虚词之“虚”,表现在同一个虚词往往可以表示好几个语法意义,可以采用限定上下文的办法使语法意义具体化。每个由实词演变而来的虚词的意义都和它们以前的实词意义有渊源关系,利用它们由实变虚的逻辑联系,可以使虚词意义具体化或者形象化。对于没有具体实在的意义基础来类比和体会的虚词可以用“类比操练法”。虚词教学不能孤零零地讲解虚词,而必须把它放到句中与实词恰当地组合起来进行分析讲解。  相似文献   

9.
文章讨论了现代汉语教材词类的两个问题。一是词的基本类别问题。现行教材在词类划分的第一个层次上处理为实词与虚词,这忽略了组合能力和句法能力的主次关系。组合能力是词类划分的首要标准,词类以此分为组合词与非组合词两大基本类别,实词与虚词是组合词的下位分类。二是词类描写问题。目前教材存在术语使用随意化、语法性质描写片面化的现象,宜用“柔性”描写代替“硬性”描窍。  相似文献   

10.
汉语词汇的发展趋势是先有实词,再有虚词。许多虚词是由实词虚化而产生的。如古书中的常用虚词“以”,即从实词“以”的用法逐渐虚化,从而有了作为虚词的介词“以”和连词“以”等的使用。  相似文献   

11.
汉语中的虚词一般都是从实词中演变而来,词义的演变通常会引起词汇功能的改变。诸如句法位置、组合功 能等的改变,最终使其失去原有的词汇意义,在句中只有某种语法意义,变成了虚词。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语法 化”。这些虚词在句中表达什么意义、充当什么成分、与什么词搭配,都与它的义源词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汉语实词的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在1955年写了一篇题为《关于汉语有无词类的问题》的文章,目的只在于解决有或无的问题,还来不及讨论词类划分的具体方法。现在我想谈一谈汉语实词的分类。为什么只谈实词而不谈虚词呢?因为象词类这么一个极端复杂的问题,为时间所限不可能一次谈完。如果分个先后,我认为应该先谈实词。某些语言学家认为汉语没有词类,实际上也只是说汉语的实词不能分类;至于虚词,则一般认为可以分类。为了和1955年那一篇文章密切结合起来,先谈实词是比较适当的。这并不是说汉语虚词的分类就没有问题了。现代汉语里有没有其正的介词?连词和介词要不要分立?要不要立“助词”一类?这都是尚待解决的问题。至于某一个虚词(例如“被”字)应归哪一类,问题就更多了。我们现在不谈虚词的分类,只是把问题暂时保留下来罢了。  相似文献   

13.
在古代汉语中,“以”字是一个多性词。无论就词性的复杂而言,还是就使用的灵活性来说,“以”字都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词。“以”字的实词用法是用作动词和名词。“以”字主要作虚词用,即用作介词和连词,相对来讲,用得比较广泛而又复杂的应是介词。而且作为虚词“以”  相似文献   

14.
现代维吾尔语的象声词非常丰富。这类词带有浓郁的语气色彩,一般要重读。它在造句、表达和加强情感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语言学界对维吾尔语象声词的研究很不够。因此,有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比如象声词是实词还是虚词,或者是一种独立的特殊词等都没有统一的认识。本文拟就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在所有关于现代维吾尔语的语法书中,几乎都把象声词放在词类成分的最后部分。有些书认为象声词和名词性词类没有共性,所以把它看作虚词;有些书则怕把它划为虚词或实词都不合适,便把它放在一边;也有的语法书把它定为实词和虚词以外的“特殊词”。从上述情况不难看出,关于维吾尔语的象声词究竟属哪一词汇范畴的词的争论是十分激烈的。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该弄清实词和虚词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角美话持续体标记以其形式多样、分工明确、异源并用等特点而颇具特色。对“伫咧”、“着[tio?^o]”和“下咧”进行分组描写,重点考察其组合关系特点,并就用字和读音、进行体标记语序、与宾语位置关系和与方位介词短语兼容关系同闽南方言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6.
试析汉语短语的多义与歧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简单短语的多义 简单短语是具有一个层次结构关系的短语。如果构成简单短语的一个成分为兼类词,就会形成具有不同结构特点的多种短语类型。例一:“学习文件”,如果“学习”为动词,“学习文件”则是述宾短语,为支配和被支配关系;“学习”为名词,“学习文件”则为偏正短语,是限制与被限制关系。“进口服装”,“出租汽车”等结构关系,也都存在着或者为述宾关系或者为偏正关系问题。这种以兼类词为多见的多义成分决定了词与词之间多种可能的组合关系,形成了词与词组合的多种不同结构。这种不同结构就造成了汉语短语的多义。所谓多义成分,主要是指短语成分中属于兼类词的这个成分。由于这个成分的存在,才出现了短语的多义。这是简单短语多义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7.
实词虚化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词虚化说于江一般来说,汉语中的虚词大多是由实词发展变化来的。所谓实词,是指那些具有一定词汇意义的词,如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和数量词。所谓虚词,是指那些不表示实在的词汇意义,只表示语法意义并在句中起一定语法作用的词,如介词、连词、助词。副词既有词...  相似文献   

18.
差比标记“比”字经历了从实词到虚词的语法化演变,学界一般将其视作介词,其句法功能为引出比较基准。然而,与“比”字具有同样句法位置和功能的“不比”、“不如”、“没有”等词都被认定为动词,这有违句法特征的判定原则;介宾短语作状语影响小句语义的表达;作为介词的“比”不符合以谓语为中心的否定句法操作和跨语言共性;“比”字为小句谓语遵循汉语句法的“时间顺序原则”。研究发现,现代汉语“比”字句中的“比”应为动词。  相似文献   

19.
一概述动态与静态虽属词汇的词义范畴,但它们和语法规则及句子的逻辑性有着内在的联系。在英语的词类中,与这问题有关的有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和介词。对上述词类动态与静态的划分,介词要比其他词类来得复杂。其他词类都是实义词。尽管一词多义也相当普遍,但词汇意义毕竟比较明确,可以单独作句子的成分。介词是虚词,虽然也有基本的词汇意义,但本身不能在句中作任何成分,必须与其他词类搭配,构成各种类型的短语,才能充当句子成分,表达明确的意义。由于介词普遍的一词多义性和作为虚词的附属性,要从动态与静态的含义上去划分它们是困难的,也是不科学的。因为大部份带动态含义的介词也能表达静态意义。甚至几个动态含  相似文献   

20.
“以”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重要词汇,在先秦文献中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意义多样,用法萦复,历来是研究者所关注的重要对象。本文通过考察介词“以”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使用情况,从而深入探讨先秦汉语中“以”字做虚词时的语义、语法分布情况。从中可以看出“以”在先秦汉语中是一个发展迅速、不断趋于成熟的介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