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前,人们已逐渐认识到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认知方式。在现实语言中,人体隐喻主要依靠映射来实现。汉语及越南语中都普遍使用人体词"头dau"作为始源域映射空间、时间、功能、量级等抽象范畴的目标域概念。  相似文献   

2.
空间问题在认知语言学中具有基础地位,主要体现为人们对空间隐喻的共识。本文通过分析“空间”的定义,从科学意义上和一般意义上两种理解角度发现,空间的语义特征复杂且具有矛盾性,从而引发了空间问题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3.
认知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语言学学派,它主张从人的认知的角度去观察和研究语言.其感兴趣的课题有概念隐喻,心理空间,意象图式,原型理论等.当前,对古歌史诗的研究多局限在民族学、民俗学领域,而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之进行探讨的尚不多见.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体验现、隐喻观及凸显现三个角度来分析解读瑶族史诗<密洛陀>.  相似文献   

4.
史诗《格萨尔》中的色彩词与汉语相似,由于人们的隐喻认知,色彩词汇发生了引申,一词多义的现象。本文从认知隐喻的角度分析了史诗中色彩词"白"的深刻意义,从人类对色彩词的认知进行探讨,解释了藏族的尚白习俗文化。  相似文献   

5.
闹公婆习俗是中国北方汉、回、东乡、撒拉、保安等几个民族民间婚俗的重要嬉乐内容,当前在人们心目中已完全娱乐化,可这喜庆色彩的"娱乐仪式"背后隐藏了祖先们严肃的社会期待——恪守孝道与礼仪廉耻之行!通过婚礼中"三天无大小"、"羞辱公婆"、"公公背儿媳"等戏剧化的表演方式,强调这些行为都是正常社会状态下不能触犯的"大不韪",祖先们仪式中的这种隐喻方式和手段,是人类很多群体都在人生礼仪等"过渡"礼仪中采用的手段。对此,人类学者维克多·特纳概括为"阈限"。本文就以此理论对闹公婆习俗背后的隐喻作一个解释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超南语中方位介词和趋向动词的用法并不由动词决定,而是与动作出发点及说话者的视线基点有关,通过越南民族对空间的认知可以揭示超语中方位介词和趋向动词的逻辑意义及隐喻现象,揭示这两类词在越语中的用法及认知特征.  相似文献   

7.
英汉语“悲伤”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情感,作为人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经验中最中心、最普遍的方面之一。而人的抽象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建立在人体感知基础上的隐喻表达的。为了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情感隐喻的实质,本文以人类的其中一种基本情感“悲伤”的隐喻表达作研究对象,主要从心理和生理角度入手,对英汉两种日常语言中的情感隐喻认知在共性和个性差异方面进行了系统地对比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8.
在认知语言学内部,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以认知中的思维过程为研究对象。目前,对两者之间的关系仍然缺乏统一的认识。从哲学基础、基本概念、操作过程等方面,论文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同质性;认为概念整合是对概念隐喻的继承和发展。为论证此观点,论文分析一幅环境保护漫画,旨在说明概念整合更加详细地描述了概念认知过程,是对概念隐喻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王菊 《民族学刊》2022,13(10):60-64, 136
凉山彝族史诗《勒俄特依》中藏、彝、汉一母同胞三兄弟的想象和描述既体现了对血缘的认同,同时也投射出了地缘空间的认知。在千百年的西南族群生存生产生活中,相互之间的血肉相连、地理空间分享形塑了史诗创作人群的认知和感悟,在史诗中表达了彝族的自我溯源。《勒俄特依》通过兄弟的隐喻来表达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多民族或多族群逐渐形成了血脉亲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相似文献   

10.
古之舆图,并非一些看似简单的线条、符号的拼缀,而是时人表述其所认知的政治空间、地理空间和文化空间的一种最直接的方法.在中国古代对世界地理空间的认知中,由“华”与“夷”构成的“天下”作为最大的空间单位,它在地图上主要以“禹迹”图和“华夷”图两个主要的系列传承发展,平面展开则以华夏核心区域为中心而逐渐延展,凸显的是以“天朝上国”为中心的天下.相对于中心的四夷部分,其范围是模糊而不确定的,它可以到人们认识或想象的边缘地带.地图绘制中详近略远、重中心轻边缘,或者对未知地域空而不绘的处理方法,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古代地图的绘制还是以客观认知的地理范围为基础由近及远不断延展,但对“华夏”之外“四夷”部分的处理还是有明显区别的.  相似文献   

11.
潘震 《民族论坛》2010,(8):54-55
古诗英译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更是一种认知行为。在翻译过程中,较为成功的译文必然是原文读者与译文读者具有一致或相似的"喻体共知性",即要衡量汉语隐喻中的喻体意象、内涵、功能是否已在英语译文中保持下来,发挥着与在汉语中同样的作用。可以说,力求中文认知域的意象与英译文认知域所体现的意象基本相同,是我们翻译隐喻的要件之一。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现代汉语中“手”这一词语的隐喻使用进行研究,探讨了“手”的隐喻在汉语中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文章首先介绍了隐喻的基本概念及其在语言中的重要作用,然后针对“手”这一词语的隐喻使用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包括“手”作为行动的隐喻、“手”作为感官的隐喻、“手”作为人际关系的隐喻、“手”作为状态的隐喻等方面。最后,文章探讨了这些隐喻的深层含义和语言文化背景,并且提出了一些启示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通过已知源域映射到未知目的域来认识新事物的过程,并始终贯穿于人类认识世界、学习知识的全过程之中。人类与动物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不仅使用动物习性或性状来映射未知域,也会将人类的道德与性状投射到动物上,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动物隐喻。不同的文化模型下,生成了不同的隐喻认知模型,因此中日语言中动物隐喻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本文拟从概念隐喻视角下,探讨十二生肖中“猪”在中日两国不同文化中的隐喻差异。  相似文献   

14.
耿慧 《中国民族博览》2017,(16):101-104
浩瀚的中国典籍是中国古老文明的结晶,《大学》作为《四书》之首,其英文译本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在历史与文化、译者自身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多重架构下,如何从认知转向视阈对其进行重译是值得探究的课题.本文运用案例分析法,综合把握译者的认知现状、思维特点、语言图式及转向心理,着重分析了"隐喻"现象,旨在梳理翻译过程,解读经典片段,拓展认知空间.  相似文献   

15.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隐喻,具有深刻含义的隐喻可谓是不胜枚举。对隐喻的研究由来已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时期。雷考夫和约翰森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的问世,引起了语言学界对隐喻的热烈探讨。传统的隐喻观把隐喻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法,会使语言更加优美、丰富多彩。认知论认为隐喻是由源域到目的域映射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隐喻被看作是一种描述性的语言使用。而语境对隐喻的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语言语境还是非语言语境都对隐喻的理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文化人类学社会空间建构理论对黑衣壮族群的空间观念加以分析,以民族志资料说明黑衣壮族群的宇宙观为社会成员对空间的划分和赋予意义的行为提供了认知基础,黑衣壮人通过房屋建筑的象征意义、空间方位的确定、生活空间和仪式场所的安排等途径表达出其族群文化中对空间概念的哲理思考。面对急剧的社会经济变迁,黑衣壮人传统的空间观念也在产生变化,体现出黑衣壮人对自身生存状态和文化变迁过程的反思。  相似文献   

17.
过去,在大家传统的印象中,隐喻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语言的修辞手段。而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隐喻研究上升到了思维高度。中日的语言体系中存在大量的隐喻,反映了两国人民看待与认知事物的思维方式的异同。其中,“菊”作为随处可见的植物,在中日的语言体系中具有大量丰富的隐喻表达。通过分析“菊”在中日语言体系中的隐喻性表达,可以揭示出中日隐藏在语言背后的独特的民族思维方式及文化内涵,进而探究中日两国语言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唐末诗人李商隐,与李白、李贺合称为"诗家三李",其诗典故丰富、幻境迭出,素来以奇异和难解闻名于世.以无题诗为代表,李商隐诗歌的新奇性是历代学者们的研究焦点.诗人别具匠心地将自然景物、历史典故及神话传说等各类意象融入个性体验并侧显个人身世.本文从认知语言学心智体验观和概念隐喻、概念整合理论入手,探究李诗个人身世写照之新奇性,以凸显文学意象托物认知、移情象征性和李商隐主观化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9.
唐末诗人李商隐,与李白、李贺合称为"诗家三李",其诗典故丰富、幻境迭出,素来以奇异和难解闻名于世。以无题诗为代表,李商隐诗歌的新奇性是历代学者们的研究焦点。诗人别具匠心地将自然景物、历史典故及神话传说等各类意象融入个性体验并侧显个人身世。本文从认知语言学心智体验观和概念隐喻、概念整合理论入手,探究李诗个人身世写照之新奇性,以凸显文学意象托物认知、移情象征性和李商隐主观化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20.
悲伤是人类基本情感之一,是抽象的、难以直接用语言表达的感觉与体验.根据人类隐喻认知机制,需将这种抽象概念域投射到具体概念域.人类具有相同的生理结构、情感体验等,因而形成相同或类似的概念系统与语言表达.在跨越历史长空、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唐诗与壮歌中,其悲伤隐喻的概念系统与语言表达具有共性,主要共享的概念隐喻有"悲伤是'下'""悲伤是暗的、冷的"及"悲伤是身体器官出现的毛病"等.在这些概念系统下,有许多相同或类似的语言表达,且大多表达都以意象为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