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体三论     
本文就“编年”,“纪传”、“本末”三种史体的始末、价值、影响等几方面谈一谈自己浅陋的看法。由于笔者是弃文务史,半路出家,对史学虽感兴味,但水平有限,今日“史体”一文只是引玉之砖,求教于方家、能士。 一、编年体的产生和发展 编年体史书出现最早,远在周代各诸侯国的史书——《春秋》均为编年体史书,如周之《春秋》、鲁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等等。而墨子曾说: “吾见百国《春秋》。”还有晋称《乘》,楚称之《梼杌》等史书亦均是编年体,可惜这些书大部分亡佚。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就是孔子根据鲁国史“春秋”编写的,定名为《春秋》,从此,“春  相似文献   

2.
《孟子》“《诗》亡然后《春秋》作”,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一是《诗》《春秋》皆记史,《诗》以韵文记事,是史诗时代的传统,《春秋》以散文记事,标志着史书编年记事体的成熟;二是周公制作《诗经》是作为政教之本,以开升平之世,孔子作《春秋》则是昌盛周道,拨乱反正,其义相承;三是孔子以周公为尊,以继承周公之志为平生之愿。  相似文献   

3.
《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史记整理而成以寓历史褒贬,政治理想的著作。鲁国史记,是本国大事及诸侯赴告而书策的记事之作,留存后世则成历史记载,当时名称也叫《春秋》。但孔子根据鲁国《春秋》经过笔削润色以后,寄寓他对礼崩乐坏的的慨叹之情,乱臣贼子的诛讨之义与小康大同的政治理想。因此,孔子的《春秋》已从“史”上升为“经”,用我们现代新名词,可称之为“政治哲学著作”。关于孔子作《春秋》的记载,当首推《孟子》,这不仅最早,而且最可信、最可靠。(虽然历来有人疑议,但于其记载本身,始终推翻不了)《孟子·滕文公下》孟子…  相似文献   

4.
《左传》与孔子《春秋》的关系,是学术史上一桩难以解决的公案。探讨《左传》的身世来历, 理清《左传》与《春秋》的关系,证明左丘明《左传》先于孔子《春秋》而成书,孔子《春秋》依据《左传》而撰 成,提出先《传》后《经》的新见解。  相似文献   

5.
孟子说“《诗》亡然后《春秋》作”,自汉代以后人们多理解成《诗》和《春秋》两个文本的依次出现,无论怎么界定“亡”与“作”的时间,都纠结难通。究其原因,是后人把“《春秋》作”的“作”误解成孔子对《春秋》文本的撰作或编次。从《孟子》及先秦语境考察,“《春秋》作”之“作”是开创、兴起的意思,指孔子以评论《春秋》的方式开启战国“处士横议”的新时代。他以《春秋》“正名”的历史担当和革新精神为战国诸子所继承、发扬,其“见之于行事”直接影响了诸子散文的论辩方式。   相似文献   

6.
孔子与希罗多德都是世界上杰出的文化巨人。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5年)既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他收录、整理、编次的“六经”,为后世保存了丰厚的历史资料。其中依据鲁史、周史和春秋其它各国史编撰的《春秋》,为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全面的史书。古代希腊的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年——前425年)是将西方传说的笔录转化为历史学的第一人。他所撰写的《希腊波斯战争史》(即《历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叙事体历史著作,故他被西方人称为“历史之父”。以往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孔子在史学方面的成就认识不足,以为在中国只有比希罗多德晚两百多年的司马迁才能与希罗多德相媲美,因此,称司马迁为东方的“历史之父”,故就其二者作对比研究的著述较多,而忽视了对孔子与希罗多德史学的对比考  相似文献   

7.
汉人一致称道 :孔子《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 ,亡国五十二”。这是考证孔子《春秋》的重要证据之一。所谓“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 ,是指孔子《春秋》之中有“弑君”之事三十六起 ,“亡国”之事五十二起。牛鸿恩《“弑君三十六 ,亡国五十二”考实》(载《聊城大学学报》2 0 0 3年第 5、6期 )一文 ,根据他自己给出的主观“界定” ,否定这一史实 ,并称笔者的“选题不具有学术价值”。牛先生不仅对笔者的研究成果表示不屑 ,而且从根本上否定孔子作《春秋》的历史功绩 ,实在“背于情理”。  相似文献   

8.
孟子《春秋》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中关于《春秋》的三节文字,是《春秋》学史的源头。其内容大致包括:一、“《春秋》作”的时代背景;二、孔子作《春秋》;三、《春秋》之义;四、孔子作《春秋》的意义。孟子认为,孔子作《春秋》旨在反映世道衰微,与三王盛世形成强烈对比,为重建王道政治奠定了基础。孟子对《春秋》的认识,充分体现着他理想中的王道的破坏与重建的政治理论  相似文献   

9.
孔子《春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首开私人著史之风,且为史学经世的滥觞。因此,对我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一直吸引着众多学者的关注。但对孔子《春秋》的认识,历来褒贬不一。有的对它推崇备至,奉为经典;有的只承认它贵在直笔,敢于直书善恶;有的人因其记事简约而斥之为“断烂朝报”“村店所  相似文献   

10.
胡安国自觉承接理学道统,以理学家高度重视的“义利之辨”为孔子作《春秋》的重心,并以此为基础展开诠释.他认为,王道、天理是“上下尊卑”的根基,义利之辨是《春秋》所载违背尊尊之史事的根由,而孔子对史事所作褒贬是对义利之辨寓意的显现,深入体察孔子笔法,有益于具体地把握超越性的王道、天理.通过把《春秋》与孟子义利观、二程理欲观紧密糅合,胡安国实现了对《春秋》的理学化诠释,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经典的理学化”与“理学的经典化”.  相似文献   

11.
《史记》中的春秋笔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春秋》一书是先秦时代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原为中国古代各国史书的通称,如史籍所载《夏殷春秋》、《周春秋》、《燕春秋》、《齐春秋》、《鲁春秋》等,都是当时各国的史书,也可以称做“国别史”。各国的史官,将每年所发生的具有特殊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著有《史通》一书,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对古代史籍作了全面深入的探讨,系统地叙述了历代史官的建置和史书的编撰。其中《疑古》、《惑经》两篇,对他认为是孔子所作的《尚书》、《论语》、《春秋》提出疑惑,显示出刘知几大无畏的反传统精神。为什么刘知几敢于对圣人及其所修经典进行在封建社会中不多见的大胆尖锐的批评?其中缘由很多,但是,他能在初唐“不拘守先儒章句”的有利思想  相似文献   

13.
先秦时期,作为史书的春秋有泛称、专称之别,既可指各诸侯国史,又特指流传至今的鲁国史《春秋》,同时又存在其他形式的春秋类文著。这些现象表明当时春秋类文体的复杂性。《春秋》、《左氏春秋》、《晏子春秋》、《吕氏春秋》等相关文献文体初步勾勒出先秦时期春秋类文体演变之轨迹,即由单纯记录历史事件的结果发展到记载历史事件过程,重视历史因果关系的探寻;从记载诸国军政大事到专门记录个人言行事迹;由重视史实的载录发展到对形上理论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兴办私学的大教育家;同时,又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自己从整理古籍中选编教材的大编辑家。孔子在编纂学方面的成就,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一份珍贵的遗产,值得我们去发掘。 据司马迁《史记》的记载:孔子给学生开了六门课:《诗》、《书》、《礼》、《乐》《易》、《春秋》,称作“六艺”。孔子认为:学好了这六门课,“学而优则仕”,便可  相似文献   

15.
孟子、董仲舒、司马迁等大力推崇《春秋》,而姚曼波、王世舜教授认为《春秋》“漏洞百出”,“颠倒黑白”,孔子所作不应是《春秋经》而是“《春秋》传”——《左传》,并且认为这是“意义重大”的发现,其实是出于《春秋》由经降史所生的误解。成见在胸,欲完成这项“神圣的”工作,于是“遍考秦汉典籍,找不到一条孔子作《春秋经》的坚实依据”。实则所作“考证”充满主观臆断。董仲舒“引经文而称孔子”,则认为董“偷天换日”,“移花接木”,把《左传》调包为《春秋》,这是连当时的皇帝都无法做到的事。又曲解《史记》,声称《史记》“以孔子作《传》”,实则望风捕影,把自己的成见强加于司马迁。经学史上的客观事实,不会因为后人不理解和拒不承认而不存在。自以为“廓清了千年迷雾”,实则制造了混乱。评价历史、人物而没有历史观点,必定陷于谬误。  相似文献   

16.
《史记》《春秋》撰作异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曾多次说,《史记》是效孔子《春秋》而作,当壶遂把《史记》和《春秋》比论时,他却说:“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那么,《史记》和《春秋》的关系如何?二者有何异同?探究这些问题,对于弄清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和中国古代史学的演变,不会是毫无意义的。限于篇幅,本文仅对《史记》、《春秋》撰作的目的和方法略加比较。  相似文献   

17.
牛鸿恩先生大作《厌弃〈春秋〉尊〈左传〉》 ,批驳笔者关于孔子作《左传》蓝本的观点 ,一口认定孔子“作《春秋》”是“修《春秋经》” ,说是“一经三传 ,都以为经为孔子所修 ,这是司马迁所已具备的观念”。这也是历代经生迂儒的传统习见。本文以一经三传的事实入手 ,证明“修《春秋经》”说 ,实乃“乌有之谈”。  相似文献   

18.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家。学界历来重视他在史书编撰和古籍整理方面的贡献,而忽略了他在史论和史学评论方面的成就。孔子对许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发表过评论,对于著史的态度和史学的作用提出过一些看法。他评论历史的观点、方法乃至某些具体结论,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1 孔子对起自尧、舜,终至春秋末年的大量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发表过评论。在《论语·泰伯》和《卫灵公》篇中,孔子称赞尧、舜效法天道,“无为而治”;称赞禹不辞劳苦,不谋私利,以惠民为务。他赞美尧、舜.禹,但没有把他们当作至善至美的偶象加以崇拜。他说,广泛地给人民以好处,使人民生活安乐,尧、舜也没有完  相似文献   

19.
孔见 《中华魂》2014,(23):65-65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它按编年记载了春秋时期鲁国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772—前481),现存1.6万多字,略有缺失。它虽简略,但以鲁国为依据,记述涉及这个时期的历史大事,相当准确地记录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天文气象、社会生活诸方面内容。相传为孔子所作,但据近代学者考证,应是鲁国史官集体创作。也有一种较为可信的说法,《春秋》确是一部国史,因材料散乱,孔子重新编订。不管怎样,这部史书确实体现了儒家的思想,因而被视为儒家的经典之一也就不奇怪了。  相似文献   

20.
左丘明对中国传统史学的开创之功张汉东我国传统史学开端于春秋末期,标志是“百国《春秋》”的出现。当时可考的史学家只有左丘明,当时的代表著作也只有左丘明的《春秋》和《国语》,左氏二书为中国传统史学开了先河,启迪和影响了后代史书的编纂,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