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社会资本视角下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和社会之间一定的社会资本,包括信任、互惠规范和参与网络等,能够很好地沟通、平衡和发展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国家与个体之间的协作,为和谐社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因此,有必要培育社会资本,增强社团的自治性,以促进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国家与个体之间的协作,从而实现和谐社会“政府-市场-社会”的三维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2.
如何理解国家建构和社会进化的逻辑关系,是一个关系国家推动社会建设之路径选择的重要问题。以哈耶克为代表的进化理性观及其“自发秩序论”“建构原罪论”,不能解释中国政府主导社会建设、推动社会进化的经验事实。作为一项国家建构行动,地方政府培育社会组织的行动逻辑及其效果充分说明:国家建构是政治吸纳以及嵌入、生产社会的理性行动过程,国家建构社会的组织框架、权力链条和行动方式均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国家建构是社会实现有序演进的行动机制,国家建构了社会进化的基本秩序,为社会进化输送了养料,提升了社会进化的速度;国家建构更好地助推社会进化,实现了二者的有机衔接,实现了国家建构的行动理性与社会演进的主体诉求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江总书记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鲜明地提出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并把“以德治国”作为一项重要的治国方略加以强调。江总书记指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同是社会主义国家治国的方略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法制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两者虽属不同的范畴,但都是管理国家、治理社会的重要手段。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同时也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行为,而德治则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内在和自律意识,从而达到规范行为的目的。法治和德治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在探索社会主义的内涵,以助于建立符合正义标准的制度秩序。哈耶克作为西方自由主义的大师,对于社会正义也有属于他的视角,本文目的就是对哈耶克的正义观进行梳理理解,通过对哈耶克正义观的理解更全面地解释社会正义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仰海峰 《东岳论丛》2005,26(2):34-41
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中 ,对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有着不同的理论分析视角。从黑格尔的国家理性转向市民社会批判 ,这是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变革中的重要一环 ,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对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分析不再重视。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中 ,以资本逻辑为基础 ,马克思揭示了现代市民社会与现代国家同资本逻辑的内在同构关系 ,指出只有以资本逻辑为基础才能真正地揭示现代市民社会与国家的本质规定。要真正地颠覆现代市民社会与国家 ,就必须从政治解放转向社会解放 ,以“自由人联合体”实现对资本主义市民社会与国家的超越。  相似文献   

6.
行政管理学作为一门以行政管理过程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旨在探索和揭示行政管理活动的规律,科学地确立国家行政组织对国家与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原则、体制、方法、手段等,  相似文献   

7.
现代市民社会概念的形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市民社会并非存在于一切社会之中,而是一种与市场经济相关联的现代社会形式。西方的市民社会概念有一个由传统向现代演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近代所形成的“天赋人权”、国家起源于“社会契约”以及社会独立于国家而存在等重要观念,是市民社会理论的前提性观念,是现代市民社会概念得以建立的基础。黑格尔第一次区分了市民社会与国家,明确地提出了现代涵义的市民社会概念,但是,他过分地抬高国家而贬低市民社会,从而建立了一个“国家高于市民社会”的理论构架。马克思纠正了被黑格尔颠倒了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并深化和发展了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基本规定。在现代市民社会概念的形成过程中,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观点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主要在于他们把握住了作为市场经济的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8.
一 走向现代国家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走向更高标准的过程,就是用新的思维方式、以新的制度、向新的社会体系转型的过程,是一个向新的社会体系跨越的过程。欧洲社会是建立在身份和等级基础上的,社会呈现出封闭的状态,以土立国,从农业中获得资源和赋税;思想上按照神学的教条而思维,构成了社会和政治的基  相似文献   

9.
论转型时期的国家能力与社会能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国家理念极强的后发现代化国家的社会转型时期,传统的国家能力和社会能力,将面临新的变革和调整,二者的关系也将产生新的变化。与旧体制下国家能力的强化以社会能力的相应弱化为代价的状况不同,由于社会转型时期国家能力的强化以社会发展为目标,因此,转型时期国家能力与社会能力的关系,不再是此长彼消,而是相谐共进。  相似文献   

10.
罗尔斯对正义的思考并非只是停留在哲学层面上的纯粹思辨,他更多地把作为伦理范畴的正义思想与国家的治理实践结合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国家善治思想。国家善治就是国家要在治理中实现正义价值,这就必须从作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制度入手,设计一套符合公平正义原则的制度,以保障所治理的社会是一个自由民主的社会;为了在全球范围实现正义,还应有一个万民法来调节这个世界;同时善治传统要在代际间实现传承就应该以公共文化形式来宾现。  相似文献   

11.
论社会管理模式创新三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豪尔(J.W.HALL)认为,现代化是有系统地、持续不断地、有目标地运用人类的各种能力控制人类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以达到人类的各种目的。①该理论强调了现代化进程中人类控制能力的系统性、持续性、目的性特点。社会管理是指为实现社会关系和谐以及整个社会良性运行而进行的调控活动,是人类控制能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构成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社会管理作为人类控制能力的具体体现,贯穿于人类社会历史的各个分工协作阶段和领域,包括不同国家、同一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以及同一…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财富的社会化已经越来越明显,国家政策的变动对现存社会资产价值存量的决定作用也越来越强,这是否意味着国家理论的变化,有待进一步论证。但是,二十年改革的实践却确凿无疑地表明,我们对国家理论在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实在是不够的。我们不会忘记1997年下半年在理论界和改革实践中最热门的语词──“国有控制”,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也曾不失时机地聚焦这个热点,以《走出“所有制”认识的误区》为题作了专题讨论。自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有制基础便逐渐被诠释为国有资产或国家对社会资产的控制,最后发展为…  相似文献   

13.
论人民公社体制的组织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人民公社的组织意义作了探讨。认为公社体制是将农村个体经济地组织起来,通过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进行控制的机制。公社体制下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特点是社区政权化,社会国家化,虽然保证了国家的强控制,但也牺牲了乡村的自治,造成了国家对社会的过度介入。公社体制下国家对社会的强烈控制,造成了乡村社会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停滞和混乱,因此,其解体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4.
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资本积累与社会和谐的冲突,西方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后形成的福利国家模式,通过国家干预创造了一个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共同繁荣的时期。但是,随着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经济停滞导致福利国家陷入重重困境。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基于这一社会现实,对福利国家进行深刻的反思,探讨了福利国家的双重功能以及两者之间的矛盾性。福利国家部分地、暂时地缓解了资本主义的矛盾,但资本主义的根本性矛盾并没有解决,最终导致其功能性要求反过来成为自身发展的障碍。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离不开稳定的社会环境。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郑重地提了出来。从一定意义上说,依法治国也是为了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要保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就应当正确认识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稳定状况,分析社会不安定成因,探寻解决社会不安定的对策。 一、转型时期社会稳定状况 转型时期社…  相似文献   

16.
从中国传统社会中血缘共同体的“家天下”,到建国以后地缘共同体国家认同地域化的转变,再到精神共同体“乌托邦”的国家期许,我国的国家认同经历了国家利益主导型、国家主导下有限社会利益共存型和完全社会利益型三个阶段。与之相对应,中国的社会状态呈现出超稳定、地缘拉锯对抗和社会失重三种特征。共同体利益对国家认同的嵌入演绎出社会稳定的内在逻辑。中国社会转型期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虚拟共同体利益的多元化使得国家认同在网络空间中不断地巩固、分解和重构,这也必然导致社会稳定走向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相似文献   

17.
以十九世纪中叶为起点的中国近代化过程是在西方人的逼迫下开始的。因此,自强和富强都以国家为归指。然而为国家求富强的过程又常常要淹没民生,使近代化的过程衍化为一个国家与社会脱节的过程。民生主义欲“肇造社会的国家”,在求自强的同时期望“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由是,久被淹没的社会,重新回到了世人的眼前。国家观念和社会观念的嬗蜕,以一个革命家的良心显示了思想潮流的变动  相似文献   

18.
陈建 《理论界》2007,1(2):147-148
市民社会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学术思想史上曾经历了重大的变迁。传统哲学家把市民社会理解为是政治国家的统一体,是与自然状态相对应的那种状态,黑格尔颠覆了这种理论,指出市民社会是国家和家庭的中间阶段,是一个经济联合体,而国家高于市民社会,国家决定市民社会。马克思再次颠覆了黑格尔的理论,批判了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的抽象性和神秘性,认为市民社会构成了社会存在的物质生活领域,以物质生产活动为主要内容,进而指出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中国当代现代化进程很大程度上是要在新的基础上构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学界有人根据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认为当代中国首要的是应该实现国家与社会的分离,或者说改革应以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取向作为其总体目标模式。总之,社会须从国家的严密控制之下解脱出来,以获取相对于国家的完全独立地位。这里有必要回顾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马克思认为,在前资本主义的中世纪社会中,政治国家从市民社会中夺走了全部权力,整个社会生活高度政治化,政治权力的影响无所不及,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不存在明确的界限,政治等级与市民等级合而为一,…  相似文献   

20.
现代社会的运行与发展中,基于公共利益而对社会事务进行组织与管理的国家公共行政行为越来越普遍。由于国家强制力的作用,这种行政行为往往具有了特定的扩展性和利、害两面性。这种情况下,国家将行政权交由谁来行使和执行,必然会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实质性影响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行政关系上,这一行政权的行使者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行政主体。所谓行政主体,它是指享有国家行政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从事行政管理活动,并能独立地承担由此所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作为行政法律关系的一方主体,其享有单方决定权,处于主动的、管理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