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夯实文化自信的社会根基,新时代的公共文化治理致力于营造让国人达成文化共识的环境氛围。当前,政府在国家治理进程中不断提升公共文化建设水平,群众藉由公共文化生活持续提增人生意义和自信,文化供给组织凭借多方积累社会资本逐渐谋取发展自信,这些正推动着文化自信的多维建构。而在为民谋福、民族复兴的初心使命引领下,这项治理不仅需要通过消除行政部门行动方式与文化制度理念的偏差来增强治理效能,还应对民众充实人生意义提供强力支持来协助其提升人生自信,并以改善文化供给组织发展环境、提升供给体系创新力来实现公共文化供给的精益化。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为了确保巩固乡村脱贫攻坚与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我们需要对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加以透视。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民生引领、品质共享”为价值导向,构建“多主体合作、动态化调适”的主体结构,发挥“精准供给、供需耦合”的功能效果,以“技术引领、规则协同”为驱动过程,实现“服务高品质、治理高效能”的目标结果。然而,在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多元主体缺乏高效的联动融通、标准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不足、数字化赋能水平较低、质量共享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成为当前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掣肘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建立全过程质量治理理念,全面实现全主体高效能的联动融通、高品质服务的全流程追踪以及网链性制度结构的全周期改进,以此助推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行动者身份的品牌化认证、互动空间的公共性转换、服务能力的联动式升级及发展方向的国家在场化定位是"让公共文化服务运转起来"的成功之策;文化项目的品牌化、文化空间的公共化、文化服务的平台化和文化互动的网络化及国家的常态化在场是提升国家文化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以文化为纽带并以文化建构为目的、多元化治理主体的文化生成、多元化治理主体的文化合作及多元化治理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建构,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4.
蔡晓梅  何洁 《学术研究》2023,(11):63-69
从全面小康到共同富裕,提升乡村居民幸福感成为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为提升居民幸福感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打开乡村基层治理的黑箱提供了新的理论智慧。采用探索性案例研究的方法,基于基层治理视角,可提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的维度以及影响居民幸福感的理论模型。结果表明:第一,物理性空间、权力性空间和意义性空间是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的3个核心维度,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实践,展演了乡村高质量振兴的成果;第二,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开放程度体现了乡村基层治理水平,是影响治理效能的效应边界;第三,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通过地方依赖和情感认同的双重治理机制而实现。研究强调了乡村振兴的“文化之治”,丰富了基层治理的实践意涵,提供了造福百姓的学理路径与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5.
公共文化治理形成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建成并完善的过程中,目的是为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从规范上看,公共文化治理的公共性符合国家善治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关注的是公众与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目前,公共文化治理全民参与不充分,需进一步提升公众的认知度;公共文化治理中治理结构、治理过程、治理手段和治理伦理等方面存在的困境,都必须坚持和贯彻国家善治理念才能得到解决;公共文化治理对文化的公共性重视程度不够,需挖掘文化的公共价值,让文化回归公共领域。因此,为了提升公共文化治理效能,应坚持制度约束与德性涵养双重融合、人民至上与技术赋能双管齐下、政府委托与社会代理双向合作,优化公共文化治理生态,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公共文化。  相似文献   

6.
图书馆联盟建设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区域协作,解决图书馆公共文化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的重要手段。科技的发展不断填平文化资本、教育资本不均衡造成的信息鸿沟,人与人、图书馆和图书馆、地区与地区之间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及服务的不均等会随着图书馆联盟建设不断实现区域协作而日趋改善。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图书馆联盟建设成绩突出并创新出中国经验,但从长远来看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在制度设计、服务创新、资金、技术及人才支持等方面有待提升。图书馆联盟建设要以顶层设计加强体制机制建设,以标准规范确立基层图书馆公共文化设施的属性,以制度设计保障稳定可持续的资金,以联盟优势拓展社区服务职能,以队伍建设保障联盟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以新技术应用优化联盟管理架构,不断提升共建共享效能,推动图书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离不开“精神性”的价值指引与逻辑规制下人们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因而迫切需要从文化向度审视全体人民精神生活的未来走向。从精神生活的价值生成来看,文化理性共识是建构人的精神世界的必然条件,文化价值认同是充盈人的精神生活的价值旨趣,文化信仰共鸣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动力保障。文化自信为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了精神指引与前进力量,它引导着人们在文化自觉中共筑精神家园,在文化治理中共建精神秩序,在文化创新中共创精神财富。为此,需要深入把握文化共享的内在逻辑本质,通过重构文化“生产—分配—交往—消费”活动的共建、共享、共塑、共富逻辑来扎实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从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文化共享三重向度探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与价值阐释,不仅为新发展阶段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也能够实现共同富裕与文化自信的同向共构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赵迎芳 《东岳论丛》2019,40(4):12-20
"文化民生"是指文化层面的民生需求,是在人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加强当代中国文化民生建设、解决中国文化民生问题具有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它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文化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满足民众的精神生活需求的迫切需要。新时代中国文化民生建设,必须从战略上高度重视塑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优质文化供给、促进文化与科技的有机融合、进一步扩大文化消费和推进文化民生的社会化发展,为满足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相似文献   

9.
厦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初见成效,但"善治"结构尚未形成.要健全公共文化投入机制,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发挥财税优惠政策作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壮大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提供优质公共文化产品,推进公共文化城乡统筹,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10.
在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阶段,实现深度贫困地区精准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战中最难啃的"硬骨头"。深度贫困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应具有引导意识形态、保障文化民生、服务精准脱贫、完善社会治理的功能预设,但客观上存在制约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发挥的服务"融入性"困境、公共文化建设的"整体性"困境、服务精准脱贫的"操作性"困境和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性"困境。破解深度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建设困境,需要坚持共享发展理念,从强化价值引导、完善运行体系、推进跨界融合和加强统筹协调等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11.
公共文化构建契合于公共管理体系中,更体现共享和多主体的平等参与,在公共管理走向国家治理模式后,文化治理成为公共文化构建与公共管理耦合的本质体现,也成为公共文化构建的方向选择.当前由于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的影响,公共管理视域下公共文化构建存在诸多的困境,表现为政府主导与国家责任、主流价值形态与个性化需求的矛盾、均衡与失衡、公益性与市场逐利性、绩效评价等问题;从公共管理角度切入,摆脱困境,需要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并在服务设施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上下功夫,更要抓住内外管理体制的变革和创新这个关键.  相似文献   

12.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的途径与模式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农村公共文化供给是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农村文化的重要一环.但我国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政府独自承担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的责任下,农村公共文化的有效供给不足.文章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供给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出发,探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供给的主体,并根据不同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特点,探索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供给的三种模式.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分析当前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实情况出发,指出了政府主导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单向供给模式的弊端,提出要从"需求侧"发力,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需求侧模式,以人民群众的实际文化需求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建设依据,通过机制构建、活化内容、尊重主体来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公共风险管理模式面临着一系列制度供给的困境,主要表现为法律法规需要健全、公共风险应对体制有待进一步优化、运行机制亟待提升、风险治理主体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面对多样化的公共风险,应通过强制性制度变迁,完善我国公共风险治理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健全相关体制机制,建立全过程和全方位的治理机制。同时,政府以外各治理主体也应不断提升应对公共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集成,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了显著的治理优势,蕴含着丰富的治理逻辑。在推进国家治理效能转化进程中,具有复合治理机制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依靠自身的制度优势,通过价值引领、机制供给、要素整合实现在治理程序、治理过程、治理结构方面的效能转化。为进一步发挥制度优势、实现高质量的国家治理效能转化,应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强化民主治理主体能力、提升民主治理程序制度化水平、探索民主治理技术创新,以增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优势,为国家治理效能持续转化供给动力,以此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服务型政府服务效能的提升并不简单等同于满足更多个体要求,也非面面俱到的有求必应。一旦政府服务泛化反而可能加剧个体诉求表达的日益私利化,政府治理权限的实质萎缩,以及公共秩序构建逐渐乏力。服务型政府职能事实上应包含治理以及治理基础上的服务两个层面。这就要求服务型政府构建的重心应置于多元利益的甄别、引导与整合,以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为核心,理顺区域内部的社会关系与公共规范,推动民众形成积极正向的集体共识、利益取向并能够迅速地采取集体行动,使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能够真正服务于社会公共利益。未来服务型政府建设应进一步把握公共产品供给方式与标准的“人民性”特点,彰显公共服务主体的共享共建特点,并基于服务效能强化加速政府职责体系变革,以行政活力度提升为基本要求鼓励行政方式创新。  相似文献   

17.
公共文化建设是政府公共建设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城乡公共文化均等化是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完善的必然趋势和必然要求;以均等化考量河北省城乡公共文化建设体系.会发现其还存在很多问题;城市偏向型的公共文化供给制度,“输入偏好型”的农村公共文化扶持制度,非均衡的城乡公共文化运作方式等是造成城乡公共文化非均等化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优化财政资金投入结构、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投人主体、实施“千镇万村种文化”工程、以城带乡、城乡联动发展等是现阶段河北省加快城乡公共文化均等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农民是乡村建设的关键主体,其主体作用的发挥是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重要因素。农民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其中,社会关系网可以使农民快速建立连接,并通过在地化“中介”、乡村文化精英以及本土文化仪式等,提升农民参与意愿,实现农民从无参与走向旁观式参与;乡村资源禀赋影响着农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包括物质资源、文化资本以及象征性资源,整合与利用这些资源可以实现农民从旁观式参与走向实质性参与;空间重构关系着农民参与的整体生态,通过物理文化空间、精神文化空间和虚拟文化空间,打造统一的乡村文化空间,实现农民主动持续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为此,要唤醒农民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意识,提升农民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修复农民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空间生态。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但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并没有及时跟进,农民文化素质总体仍然偏低,农村传统乡规民约和伦理习俗逐渐边缘化,农民精神生活相对缺乏,泛娱乐化、荒漠化趋势明显,部分地区农村信教人数增加、封建迷信抬头。基层农村公共文化生活面临的困境,既与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结构转型的时代背景有关,也有农村公共空间萎缩、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等客观原因,还有相关部门重视程度不足、投入力度不够、"读书无用论"错误思想蔓延等主观原因。重建农村公共文化生活,必须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特别是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创新农村义务教育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机制,培育农村社会资本,培养农村公共人物,重构农村公共生活场域和空间。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建设主体过于单一所带来的困境,在客观上要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发展,形成“多元互补共供”的治理结构。为此,应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文化事业单位社会化改革,促进文化类社会组织发展壮大,实行供给与生产分开的执行机制,强化服务过程的监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