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咏物诗发展之轮廓与轨迹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文章分初盛中晚四个阶段简要勾勒了唐代咏物诗的发展轮廓与轨迹。认为初唐咏物诗是唐代咏物诗的变革形成期。盛唐咏物诗以杜甫李白为代表,走向了成熟与繁荣,具备了唐代咏物诗的个性特征。中晚唐为咏物诗繁荣昌盛的继续与深化阶段,出现了各种主要创作倾向,流派众多,风格各异。  相似文献   

2.
咏物诗是我国占代浩大的诗歌王同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历朝历代几乎都有咏物诗佳作。尽管咏物诗名称出现于唐代以后,但作为文学文体意义上的咏物诗则萌芽于先秦时期。《诗经》中虽然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咏物诗,但它在描摹物态、借物喻人、托物起兴等方面对后世咏物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可以说《诗经》在咏物诗的流变发展过程中的导源作用不可忽视,它开启了中国古代咏物诗发展的序幕。  相似文献   

3.
咏物诗发展到中唐,许多动植物的意象已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元稹与白居易在复杂多变的中唐时期,通过咏物诗微妙地表达了自己不便言说的诉求。诗人通过对传统意象的经营运用,巧妙而坚定地干预现实,揭露社会弊端,展现心忧天下的胸怀,塑造高尚的人格理想,具有传统知识分子重修身、济苍生的远大理想。他们的咏物诗意象既有传承性,又独具个性。  相似文献   

4.
唐代咏物诗,与它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相一致,艺术表现上亦异彩纷呈,取得了高度的成就。自先秦以至汉魏六朝,咏物诗的体制一般比较短小,象屈原的《桔颂》、沈约的《和刘雍州绘博山香炉诗》,已是篇幅较长的佼佼者了。就体裁言,一般多为五言古体,先秦咏物之作多为四言体。唐代的咏物诗在体裁、组织方式方面有了很大发展。比唐代以前的咏物诗要丰富得多。首先各体皆备,既有五七言古诗,也有歌行体,更有五七绝、五七律等近体诸体式。其次,不但出现鸿篇巨制,也出现了数量相当可观的组诗。如韩愈的咏《南山》诗,咏《石鼓文歌》以及李白杜甫的一些咏绘画作品的诗歌,篇幅都相对较长。组诗,初唐盛唐尚不多见,同题之作一般只有两首或三首,至中晚唐则大量出现。白居易有《有木八首》、《池鹤八绝句》、《禽虫十二章》等。晚唐皮日休陆龟蒙互相唱和的组诗更多,譬如酒具诗十咏、渔具十五咏、添渔具五咏、茶具诗十咏等等,动辄十首,规模大,内部自成体系,咏物一般面面俱到。组诗的出现丰富了咏物诗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5.
唐代诗人的创作实绩与诗学理论的建树不相称已成学界共识,但白居易却是个例外,他不仅是卓有成就的诗坛巨匠,对诗学理论的阐发亦具有相当的总结性,而且是研究唐代诗学、乃至整个中国古典诗学无法绕过的一环;因此,对白居易诗学思想的研究,也就成了白居易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但以往对白居易诗学思想的研究往往是观乎其内,而无超乎其外,没有对白居易诗学思想的源头进行有效的探索,所以对白居易诗学思想的研究尽管场面热闹,却终隔一层,总有说不圆的地方。为弥补这一缺陷,我们拟对白居易诗学思想的儒家经典来源作一追溯,考镜源流,以对白居易的诗学思想有一个客观公正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与前代相比,南朝永明咏物诗不仅在数量上增加,题材上拓展,而且体现出独特的文本内涵。永明咏物诗在文学特质上主要表现在寄托的卑弱与描摹物象的细腻、艳情香艳风气融入咏物、对声韵协调的艺术追求、咏物诗叙事模式化的传承与革新等四方面,并对后世咏物诗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白居易是唐代创作关注婚姻问题作品最多的作家。相关诗文作品在内容上互为补充,从不同角度共同映射出唐代社会女性婚姻问题的多元化面貌,反映了白居易对女性婚姻问题深切的关注和时代性观点。在反映婚姻问题的思维特征上,这些诗文表征出明显的差异性:诗歌的思维特征表现为情感界域的人文关怀,散文的思维则倾向于法礼视域的理性决断。两者在思想层面具有高度和深度的梯度差别。  相似文献   

8.
苏东坡在《祭柳子玉文》中首次用俗来评价白居易诗歌,此后追随者甚多,且在白诗俗的评价中多含贬义,甚者乃今人仍不厌其烦地用俗来评价白诗。白居易诗歌并不俗,起码含有很多雅的因素。还原白诗,其“非俗”与多“雅”的因素应被世人重视,纠正前人评价之偏颇。本文从雅和俗的关系出发,明确雅俗的内涵指向,着重从白居易讽谕诗的语言特点和思想内涵上力证白诗之不俗,还原白诗非俗的形象同时期待白诗评价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9.
初唐咏物诗创作风气颇盛。与六朝咏物诗相比,初唐咏物诗体现出如下新气象:宫廷咏物诗祛离了南朝宫体咏物诗的香艳气息;王绩、四杰、陈子昂、郭震等的咏物诗一定程度上回归了诗骚及汉魏以来的比兴传统;沈佺期、宋之问等宫廷诗人遭到贬谪后创作的少量咏物之作,多触物生感,情志内涵有所拓展。  相似文献   

10.
对于咏物诗,人们都很熟悉,但对咏物诗概念内涵的界定,却有不少分歧。对此,前人并没有明确的论说。关于"咏物诗",从"咏物"角度来看,"物"的范围很广,但作为诗歌来说应有一定限制。清代两部咏物诗选集《佩文斋咏物诗选》和《咏物诗选》的编选都从广义角度理解咏物诗的内涵,这是不符合咏物诗实际的。笔者通过考察我国古代诗歌评论发现咏物诗应有狭义内涵,在此基础上,对咏物诗的概念加以界定。  相似文献   

11.
乐天赢高寿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以快乐赢得高寿,在逆境中度过75岁,这在当时是不多见的。“乐天赢高寿”是白居易养生经验的高度概括。 乐以释忧养心神 白居易的乐观性格并非生来就有,而是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磨练出来的。白居易自幼体弱多病,身体欠佳。进入仕途,屡遭权贵排挤,多次被罢官、贬官,思想消沉,精神忧郁,致使其未老先衰,齿落、发  相似文献   

12.
虞世南的应制诗洗脱浮靡,暗寓讽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咏物诗既是咏物,更是抒发自我的高情远志;边塞诗立意高远,洋溢着立功边疆、以身许国的豪情。其创作实践,清晰地展现了贞观诗人努力挣脱南朝诗风的尝试。他的诗歌引导唐代咏物诗重归雅正,还启发了后人对边塞题材的兴趣,被许多唐代诗人师法,因此,在唐诗发展过程中确实具有“唐音之始”的开创之功。  相似文献   

13.
唐代诗人在与自然的和谐交融中体会到生命的力量,并通过咏物诗将它反映出来。这些作品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中生命律动的感悟,以及对深藏于天地之间的一股生生不息的力量的探寻。唐人正是以一种博大的胸襟和对美的敏锐感受去品味自然和人生,因而咏物诗在唐代诗人的笔下呈现出了属于自己的辉煌气象。  相似文献   

14.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中有很多言及农民在重税之下的困境,且不乏晓畅易读的佳作,《观刈麦》即为其中之一,通过解读诗歌背后的创作心境当能以小窥大,揭示作者农税思想之一斑。该文即试图分析白居易在本诗创作过程中,体认民生疾苦的同时所表达的农税思想。  相似文献   

15.
初唐时期的宫廷咏物诗人在创作上以应制咏物为主,但和昂扬的时代精神又有紧密联系,太宗时期歌咏事功与时代风会交融的咏物诗,武后及中宗时期务求藻饰及童蒙示范的咏物诗从不同角度体现出初唐宫廷诗人在内容和艺术形式上的多方面尝试。  相似文献   

16.
从唐代城市商业的发展与繁荣出发,分析了唐代文学商业化现象。唐代城市的商业性主要体现在"坊—市"经营空间的打破、商业经营时间的突破两个方面;文学商业化反映在唐代文人逐渐融入市民阶层,作品内容渐渐贴近俗下,文学审美趣味开始朝着满足市民需求方向转变等方面。以白居易和温庭筠为研究个案,论述了文人主动进行文学商业化的探索与实践。提出唐代城市商业的发展推进文学商业化、白居易等文人引领了这一文学发展潮流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古代咏物诗发展历程中的一位重要诗人,杜甫的咏物诗体现出儒家仁民爱物的现实主义情感取向、以时事入诗、咏物以议政的政治情怀,同时在诗歌中杜甫以物抒怀,寄寓人生遭际之感,丰富了咏物诗创作的情感内涵,在咏物诗发展史上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我国唐代判词的文体特征明显受到当时文学形式的影响,形成了判词结构清晰、分析透彻、长于讲理的风格。本文以白居易《甲乙判》为例,分析了唐代判词在语言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洛阳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主要生活地,他在洛阳期间与圣善寺、奉国寺、长寿寺、香山寺、天宫寺等著名佛寺均有密切的往来,这些佛寺分别属于密宗、禅宗、净土宗等不同宗派。他在洛阳期间佛教信仰有不拘门限、兼容并蓄等主要特征。白居易的佛教信仰在唐代后期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20.
白居易有一首题为《花非花》的诗:“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这首二十六字的短诗,与白居易其他诗篇迥然不同的风格,十分令人注目。白居易的讨在唐代就以通俗易懂著名,而这首诗从表面上看起来,却不是易懂的,尤其不象其他乐府小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