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7 毫秒
1.
人民性标识出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政党品格."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脉相承的理论品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的历史密码、是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动力,铸就出中国共产党百年领导的磅礴伟力.领导人民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是中国共产党百年领导力生成的理论逻辑;领导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自觉,是中国共产党百年领导力生成的历史逻辑;领导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认同,是中国共产党百年领导力生成的实践逻辑.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回首中国共产党奋斗百年的光辉历程,党的领导力历久弥坚正彰显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自信、历史自觉与实践认同.  相似文献   

2.
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构成极大威胁,也考验党和政府的治理能力和党群干群关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领导人民取得了抗疫的重大成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抗疫成功更深层次的决定性因素和价值支撑。人民至上立场集中体现为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人民史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宗旨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成就之本;从伦理学高度审视,人民至上立场是一种根本伦理价值观和伦理精神,体现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伦理观;生命至上是人民至上立场的集中体现和要求,拓展了社会主义道德价值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3.
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工作的政治传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取得成功的秘诀,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不变的初心。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本逻辑与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逻辑的辩证统一,科学阐释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站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时间节点,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汲取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经验,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画出最大同心圆;就是要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就是要以人民为中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4.
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之一,是贯穿党百年政治实践的价值关怀。党从争取人民解放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再到全面从严治党,生动演绎了人民至上观的党史逻辑。人民至上观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的创新发展,超越了以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等一切旧式人民理论的思维桎梏,在塑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民江山论”“人民情怀论”“人民利益论”与“人民中心论”诠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至上观的时代要义,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两个确立”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最重要的政治成果,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时代观和人民观的三重维度来看,“两个确立”是历史选择、时代呼唤、民心所向。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来看“两个确立”的三重维度,就是分析党的领导核心及其指导思想的百年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对党的领导核心及其指导思想问题的认识,分别在历史选择的政治觉悟上、在时代呼唤的理论创新上、在民心所向的实践动能上,展现出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和特点,这些过程和特点为新时代新征程提供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新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保持历史主动离不开历史主动精神的内在支撑。从唯物史观角度看,历史主动精神具体体现为中国共产党遵循和探索历史规律的科学精神、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精神、谋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担当精神以及超越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革命精神。在百年奋斗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通过顺应时代潮流、回应人民需求和坚持自我革命来将自身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生动诠释了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主动精神增强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自信,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自觉,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力量。  相似文献   

7.
把握历史主动是唯物史观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中主客体向度统一原理的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取得历史性胜利的重要原因。在唯物史观视域下,从规律与目的、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考察,中国共产党人把握历史主动是三重逻辑的内在要求和规定性使然。就理论逻辑而言,把握历史主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掌握时代的基本方式;就历史逻辑而言,把握历史主动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实践自觉;就实践逻辑而言,把握历史主动是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在新时代新征程,发扬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全面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以肩负起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持续伟力所在。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人民”始终是党执政的根基与命脉所在、力量与底气之源。从人民至上理念的生成逻辑来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其奠定理论基础;中华民族传统民本思想为其注入文化基因;中国共产党对于性质与宗旨的贯彻为其提供实践依据。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理念的百年赓续传承,体现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始终坚持群众路线,贯彻群众理论;展现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在民主政治建设、国民经济恢复建设、党的建设等全部事业中牢牢坚守人民立场;呈现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共同富裕坚持人民立场、人民利益代表论彰显人民利益至上、以人为本坚持一切为人民;从新时代布展来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俱彰显贯彻人民至上理念,牢牢依靠人民群众、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与造福于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9.
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从扶贫反贫视角来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 史,就是一部带领人民群众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反贫困历程,从革命 性全域扶贫、“输血式”救济扶贫,到“造血式”改革扶贫、“开发式”综合扶贫以及新时代科学 精准扶贫,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为指导,牢记“人 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探索不同治贫扶贫方法,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和扶贫开发道路,最终 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百年反贫困奋斗历程集中彰显了中 国共产党的政治智慧和治理优势,同时也为全球反贫困事业提供了宝贵经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对党的百年奋斗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与积累的历史性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框架,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呈现出理论逻辑、价值逻辑、制度逻辑以及实践逻辑互嵌共变的逻辑特征。深究其中原因,党的百年奋斗轨迹与呈现出的逻辑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人民至上”“中国之制”与“中国之治”等多维动力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理论逻辑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伟大飞跃,是引领党和国家事业从胜利走向新胜利的重要思想武器。从价值逻辑来看,“人民至上”是党百年奋斗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中国国家事业和改革实践坚持“人民性”在新时代的表达形式。从制度逻辑来看,“中国之制”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制度密码,既对当下现实问题进行了回答,也为建设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提供了新契机、新思路。从实践逻辑来看,“中国之治”植根于中国历史与现实土壤,是对中国国家治理进行解读与分析的原创性理论范式,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1.
近代以来,“人民”成了一个重要的政治话语表达。尤其是今天,“人民”更是世界大党中领导世界人口最多、国家最大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核心理念。而这一核心理念正是中国共产党在一百多年的伟大奋斗历程中,经过实践的不断淬炼而发展成熟的。具体而言,其中包含了人民是历史主体的学理、民心是最大政治的法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最根本正义的义理及“胸怀天下”人类情怀的情理等四重维度的理论内涵。这是全面、准确、深刻地认识和把握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以及准确读识中国共产党心中“人民”分量的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12.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征程中形成的宝贵经验。从理论来源和现实需要来看,胸怀天下有着深厚根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解放事业的价值体现,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也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自觉担当;从历史脉络来看,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从实践指向来看,坚持胸怀天下要顺应人类发展大潮流,把握世界变化大格局,立足中国发展大历史,继续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面向未来,中国共产党要站在历史正确和人类进步的一边,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前进。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始终贯穿着“人民性”这一本质属性。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传承了伟大建党精神人民性内涵的基本立场和思想方法,将群众路线确立为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成为延安精神的重要标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把握好新时代背景下人民性新的时代意蕴。  相似文献   

14.
<正>《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对百年奋斗史的历史自觉,体现了历史主动精神。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实践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并践行着历史主动精神,体现了历史中的实践自觉。从观念基础、动力之源、实践路径三个向度理解历史主动精神,统合了实践性与反思性的辩证。  相似文献   

15.
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理论自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逐渐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性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两个结合”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为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重要理论遵循。在新时代,应进一步增强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两个结合”的行动自觉,在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出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从历史上说,一代代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在伟大社会革命中,不断进行共同富裕的探索,持续加深对共同富裕的认识,成功开创和走出了一条中国式共同富裕道路;从理论上说,新时代共同富裕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共同富裕思想的守正创新,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发展,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初心与使命理念的遵循坚守;从实践上说,围绕在“两个大局”下推进共同富裕所呈现的新特点和新指向,中国共产党针对中国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了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  相似文献   

17.
意识形态工作关乎党的前途命运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乎党的长期执政和人民福祉。建党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选择马克思主义为逻辑起点,经历了以革命胜利、建设探索、改革开放、民族复兴为主题的4个发展阶段。回顾百年历程,党在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过程中积累了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定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坚守“生命线”的工作定位等一系列宝贵经验。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百年历史考察并总结其宝贵经验,对于全面建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意识形态工作关乎党的前途命运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乎党的长期执政和人民福祉。建党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选择马克思主义为逻辑起点,经历了以革命胜利、建设探索、改革开放、民族复兴为主题的4个发展阶段。回顾百年历程,党在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过程中积累了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定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坚守“生命线”的工作定位等一系列宝贵经验。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百年历史考察并总结其宝贵经验,对于全面建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国际传播和全球认同问题,归根结底是中国共产党政党话语的国际传播和全球认同问题。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与实践,这既是党的百年奋斗史中重要的历史经验,也是进一步增强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和政党话语对外传播与全球认同的理想叙事抓手。政党政治营销的理念和原则为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理念与实践的对外传播提供了一套新的思维体系,具体而言,包括价值交换与文明对话、精准传播、战略传播和政治品牌创建四种思维方式。这一思维体系亦为讲好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理念与实践的故事,为做好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的对外传播工作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方向。  相似文献   

20.
海外人士从中国与世界相联系的角度出发,认为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主要表现在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命运,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更加公正合理,并给予高度赞赏。海外人士从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视域解读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认为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等三个方面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之道,并给予充分肯定。了解海外人士对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认知对于多维度把握百年党史具有重要镜鉴和启发意义。把中国视角和全球视野结合起来进行辩证评析,有利于更加全面地回答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更好地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