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纪念《论持久战》发表80周年的过程中,重新挖掘其所包含的持久战精神,即实事求是、自觉自信、民族团结的精神特质,对于当下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意义重大。所以我们要发扬持久战精神,不但要将其运用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始终,把握好“持久战”和“速决战”的辩证关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更要在从严治党的路上坚持持久战精神,永葆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不断发扬党的领导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是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精神指引和实践遵循。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和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这“九个坚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理念。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务必紧抓“九个坚持”的理念,将其精神实质与教育实践有效结合起来,推进教育强国目标实现,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3.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对实现立德树人总目标、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课程思政教育要把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部署等融入其中。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必须树立正确育人理念、打造过硬政治素质、把握科学育人艺术,建强教师队伍“主力军”;抓好公共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的课程思政教育,筑牢课程建设“主战场”;进行课程思政内容创新、方法创新、模式创新,守好课堂教学“主渠道”。  相似文献   

4.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思想,是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遵循。高校是党和国家宣传思想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新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认识新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大意义,深刻把握新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新挑战新使命新要求,守正创新做好新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全面开启新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新格局。  相似文献   

5.
高校青年教师作为教学、科研一线的生力军,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责任与使命,是高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的重要人力资源。青年教师正处在创造力的高峰期,又处于事业的起步阶段,值得特别关注。从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满意度”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需要强烈的从业动机,渴望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关注专业发展与岗位成就是他们最明显的需求特征。高校应采取兴趣激励、自我实现激励及团队合作激励等方式从不同层面帮助他们摆脱精神困境、提升工作积极性,使其与高校共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实施“三北”工程的长期实践过程中铸就了“三北精神”,展现了一代代“三北”工程建设者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的精神品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将“三北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也是增强高校思政课育人功效的现实需要和培养新时代高校好青年的有效之举。文章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思政课教师引领作用、深化思政课教学理论研究、拓宽思政课教学实践渠道这四个方面展开探究,探讨“三北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提升非法学专业大学生法治素养的重要渠道,其中《思想道德与法治》是对全体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法治教育的核心课程。“史”“实”“理”“惑”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法治教育的四个维度,是讲清中国法治建设之“道”“理”的重要理路维度。在高校思政课中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专题内容,需要澄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历史脉络、论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鲜明特征、释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论支撑、开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相关理论问题。通过“讲道理”深挖精讲法治专题,着力打造思政“金课”,助力受教育者学习法治思想,形成法治思维,成为法治国家建设的生力军。  相似文献   

8.
中国心是中国人所具有的文化心理特质,其核心是中国文化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其中,“厚德载物”中的“物”是一个人所具有或想取得的社会地位或身份、名声、功业、财富、权力等身外之物,“德”是与它们相符合能够承担起这些身外之物的心理素养。“厚德载物”就是不断培养、增进、厚实或提升与人的社会地位或身份、名声、功业、财富、权力等相匹配的素养即德性。否则,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依据这一概念,“中国心”是承载中国人身份的必备条件,要做一个能承担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的社会责任或使命的中国人,就必须培养和增强中国心。承担的责任或使命越大,“中国心”就应越强越大。基于此,德育应该把培养学生的中国心尤其是中国文化精神作为重要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二十大精神已成为现阶段的行动纲领与精神指引。当代大学生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力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深度挖掘二十大精神中理想信念教育的新内涵,将二十大精神中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四个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融入其中,拓宽理想信念教育的渠道,依照因地制宜的思路从师资建设、高校思政课、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多方面入手,创新二十大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正>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必须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培育优良品质,高校担负着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使命,对高等院校来说,落实中央决议精神,首要的是必须坚持以育人为中心。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的生成具有多重逻辑。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内核是其理论渊源;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精髓、以红船精神为源头的革命精神是其文化根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任务的严峻性、解决“三个如何”之问的迫切性是其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12.
抗美援朝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使命忠诚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铸就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有密切的关联。国际主义精神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突出表现;爱国主义精神是“践行初心、担当使命”集中体现;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全面展现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革命使命忠诚精神完美诠释了“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相似文献   

13.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克敌制胜的法宝。高校的现状和国情证实,我们仍需要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特别是高校的领导干部要当楷模,要注重把作风建设与提高自身素质、师德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党和人民赋予高校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的光荣使命。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心内。容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走向世界是必然的,这也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新阶段的到来。因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目标、内容、原则、方法和价值等多个层面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和使命。高校在切实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可采用观念转变“间性化”、师资建设马列化、课型设计多样化、实践教学一体化即“四化法”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主渠道作用。  相似文献   

15.
特色发展是高校提升实力参与竞争、服务区域科技与社会发展和适应现代化国际化趋势的迫切需要。高校党组织在促进特色发展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并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确立前瞻性的办学理念、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统筹高校三大职能等加快推进特色发展。发挥作用的实现途径是:以特色发展为导向,制定高校的目标定位;以特色发展为动力,增强高校核心竞争力;以特色发展为基础,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以特色发展为根本,实施高校品牌战略。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探索出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两个答案:一是毛泽东在延安时期与黄炎培进行的“窑洞对”中提出的人民民主新路,二是习近平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提出的党的自我革命。“两个答案”把全面从严治党人民监督政府的他律与党内自我革命的自律相结合,凝聚着由“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的与时俱进的“赶考”精神。它源于党的初心使命,成于党践行初心使命的“打江山”与“守江山”历史重任的有机衔接,行于民族复兴路上历史自信与历史主动的具体统一。  相似文献   

17.
<正> 高校“两课”教学,系指高等院校中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两课”教师担负着教育当代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熟悉中国革命的历史,全面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确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时代责任和光荣使命。  相似文献   

18.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有重要意义,也为“四史”教育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四史”教育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有助于丰富该课程的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果,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克服历史虚无主义,有助于增进政治认同、承担责任使命。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加强教学研究、探索讲好中国故事的理论课堂、拓展“大思政课”的实践课堂、连接线上线下的网络课堂等,是“四史”教育有效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9.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论丛”简介李恒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需要我国思想理论界加以进一步的阐释与研究,以更好地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这是时代赋予思想理论工作者的一项庄严使命。我国思想理论界不辱使命。在诸多的阐释与...  相似文献   

20.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提高民族素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所在,其中民族精神是核心与灵魂。努力提高青年学生的文化素质,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是高等学校负有的重要使命。高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重要任务,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富有特色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