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吕祖谦是南宋乾淳时期的思想家,他在中原文献南传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全面地概括了"中原文献"的内涵,并自觉地承担起传承中原文献的重任;秉持吕氏家学救偏补弊、不守门户之见的精神,在调和朱熹、陆九渊分歧时发挥出积极的效力。吕祖谦之所以在中原文献南传中功德无量,吕氏家学"陶铸同类以渐化其偏"的精神厥功甚伟。  相似文献   

2.
编纂者在《宋元学案》中详细记载了宋元儒学世家的源流谱系及其学术思想,体现了《宋元学案》的思想史与家谱色彩。其中传承中原文献之学的东莱吕氏是宋代首屈一指的儒学世家,从吕公著开始共计有7代22人收录在《宋元学案》中。吕学以吕希哲、吕本中、吕祖谦3人为代表。其师承关系也是全书学者中最为复杂的,体现了吕氏家学不主一门、转益多师的兼容并包学风。编纂者指出吕希哲为学不名一师、思想博杂且浸染禅学,但垂范后世的思想还是儒学,而吕本中继承吕希哲"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德"的学问宗旨并夹杂禅学,进而澄清了婺学创始人吕祖谦作为与朱熹齐名的理学宗师的思想史地位,指出婺学传承了长达400年的中原文献之学,并直接开启了明代儒学。  相似文献   

3.
全祖望是清代著名史学家.他上承黄宗羲、万斯同,下启邵晋涵、章学诚,在浙东史学派中占有重要地位.他学识渊傅,精于史学,一生有《宋元学案》、《鲒埼亭集》、《经史问答》、《汉书地理志稽疑》、《仓田录》、《续甬上耆旧诗》等著作,还三笺《困学纪闻》,七校《水经注》,又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佚书数种.全祖望的史学成就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当推纂辑晚明史和续成黄宗羲《宋元学案》.本文着重分析全祖望的史学思想和史学方法,从这两个侧面评价其史学贡献.  相似文献   

4.
全祖望是清代浙东学派巨擘.本文通过对其编纂的《鲒埼亭集》和《宋元学案》体例、内容的分析,阐述了全祖望对清代学术所作的重要贡献及其与浙东学派的关系,作者着重指出:全祖望的著述所以具有生命力,在于他继承了黄宗羲的民族意识,大力激扬民族志节,指斥投降变节,从而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5.
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的案语主要致力于学术源流、师承关系、事迹史实及乡邦文献诸方面的探讨.全祖望在序录中建构了完整的宋元儒学思想史体系,并且探讨了思想与政治文化等客观环境间的互动影响关系,贯穿着推崇学术创见,道德与学问并重,以及兼容并包的开放思想史观.在师承关系的考察上,全祖望基于兼顾史实与思想传承的立场,在承认客观师承关系的同时,又认为不能夸大其在学者思想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在史学考证上,全祖望坚持知人论世的优良传统,并继承了黄宗羲以诗证史的"诗史观",扩展了史料的范围.在乡邦文献的阐发上,全祖望致力于表彰浙东先贤的学术思想,发掘了大量宋元时期的乡邦文献,从而填补了思想史上的诸多空白.  相似文献   

6.
南宋时期,温州出现了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清代学者全祖望《宋元学案·水心学案》按语说:“乾、淳诸老既殁,学术之会总为朱、陆二派,而水心断断其间,遂称鼎足”。据此,可见永嘉学派在当时学术界的地位与影响。 永嘉学派渊源悠远,早在北宋“真、仁二宗之际,儒林之草昧时期”,永嘉、瑞安就有王开祖、林石等人乡里讲学授徒。王开祖与王安石为友,注重史学,主张改革。林石是胡瑗、陈襄的再传弟子,习《春秋》之学,“以其说教授乡里”。王、林两人虽学有异同,但都给予以后永嘉学者以良好的影响,使以后永嘉学者能博采各家学说,不依傍门户。特别是  相似文献   

7.
朱熹是中国哲学史后期最著名的哲学家.其理由有二:一是朱熹是宋明理学集大成者.他融合儒、释、道三教建构的涵括人生、社会、自然在内的庞大周备的哲学新体系,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称他"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如果从宋理宗下令将朱熹牌位列入孔庙从祀算起,从宋代到清末的七百余年中,以朱子为代表的宋明理学一直是占据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二是朱熹一生涉猎广泛,著述繁富.在著作的广泛性上,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几乎无人可望其项背.继经济全球化讨论之,后伦理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是否可能、何以可能等问题再一次成为学术界注目的焦点.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研究与宣传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朱子哲学,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陈绍燕教授新近在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的《朱子性理语类》注释一书,是一部填补学术空白的学术力作.  相似文献   

8.
全祖望通过为关系到两宋的治乱兴亡的重大政治事件元党禁与庆元党禁设立学案,反映了宋代儒学与政治间的互动影响及其兴衰历程,并通过考证《元党人碑》确定了元党人的范围。王梓材考察了宋末反道学的学者周密对于道学流派,以及对假道学、道学与文学相互影响的论述,丰富了对于当时思想文化的认识。全祖望为作为北宋后期开始直至南宋初期的官学并与洛学相对立的王安石新学,被朱熹视为杂学的三苏蜀学,以及宋元过渡期间被视作王、苏两派之余波的以李纯甫、赵秉文为代表的金朝儒学设置学案,肯定了道学的反对派新学与蜀学的思想史地位,阐明了王安石经学的学术价值,进而从正统立场出发批判了金代儒学代表人物李纯甫与赵秉文的三教合一论。  相似文献   

9.
"浙学"本是朱熹批判浙东思想的语言,而《宋元学案》则用来彰显"浙学"的卓越性.《宋元学案》以故事的方式将永嘉、金华、四明各地的思想整合于"浙学"之中,并有意识地将四明地区作为终点而进行颂扬.  相似文献   

10.
《近思录》由朱熹与吕祖谦一起选取北宋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等四名学者的言论编纂而成,由于它在中国理学史的特殊地位,一直都是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关于《近思录》的成书过程、内容取材、价值取向等问题,前辈学者有不同的意见。陈荣捷、束景南、杜海军等人的研究存在一些错误观点,在淳熙二年五月五日朱熹作序之时,《近思录》实际上只存在所圈定好的条目,还没有抄撮成书,而其初稿要到同年八月份才完成,此后几年中还一直在继续修改。后世学者"没祖谦之名,但称朱子《近思录》",是与朱熹的再传弟子叶采的刻意所为分不开的。此外,《近思录》中朱熹、吕祖谦各自的取材内容与价值取向有所不同,书中三条涉及举业的条目是朱熹应张栻要求所添加,与吕祖谦无关。  相似文献   

11.
《宋文鉴》的编纂意图有两种传统说法,第一种是周必大"有补治道"说,第二种是刘克庄"去取多朱意"说,但吕祖谦是以己意编《宋文鉴》,并未按宋孝宗"有补治道"的旨意去编纂,吕祖谦与朱熹学术思想不同,朱熹对《宋文鉴》的编纂也多有批评,所以传统的两种说法均不对。从吕祖谦编《宋文鉴》时的史官身份,《宋文鉴》大量增选《宋文海》遗落文献、基本不选《宋文海》已选文献,以及《宋文鉴》资料来源广泛,有意搜求真实历史文献,可以看出《宋文鉴》的编纂意图是存北宋一代文献,形成了"包括全代,与史相辅"的特点,南宋后期及明代出现的以一己之力编选一代文献的选本显然是受到了《宋文鉴》存一代文献编纂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宋文鉴》的编纂意图有两种传统说法,第一种是周必大"有补治道"说,第二种是刘克庄"去取多朱意"说,但吕祖谦是以己意编《宋文鉴》,并未按宋孝宗"有补治道"的旨意去编纂,吕祖谦与朱熹学术思想不同,朱熹对《宋文鉴》的编纂也多有批评,所以传统的两种说法均不对。从吕祖谦编《宋文鉴》时的史官身份,《宋文鉴》大量增选《宋文海》遗落文献、基本不选《宋文海》已选文献,以及《宋文鉴》资料来源广泛,有意搜求真实历史文献,可以看出《宋文鉴》的编纂意图是存北宋一代文献,形成了"包括全代,与史相辅"的特点,南宋后期及明代出现的以一己之力编选一代文献的选本显然是受到了《宋文鉴》存一代文献编纂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吕祖谦是南宋乾淳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历史学家。他不拘门户之见,“泛观广接”各家学问,融汇涵养而成为名噪一时的“吕学”,反映了南宋社会思潮的总趋向,历来颇受重视、影响深远。本文对吕祖谦的学习心理思想进行了发掘和整理。吕祖谦认为,学习的意义在于实用,学习与“主敬”、虚心、立志、笃信和恒心等非智力因素密切相关。他还提出了一套学习的原则和方法,在深思、讲习、学史和日用等方面都有其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14.
略论《宋元学案》的学术史批评方法林久贵《宋元学案》是黄宗羲、全祖望、王梓材、冯云濠等编纂的一部240万言的学术史巨著。它继承并发展了《明儒学案》的编纂体例,特别是在学术史批评方法上更有完善与创新之处。这些方法对后世学人影响极大,直到今天,对我们用新...  相似文献   

15.
《近思录》是朱熹为建立儒家道统所编撰的著作。此书由朱熹、吕祖谦共同编订,依次辑录北宋著名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四人的有关言论和事迹,同时也反映了编选者朱熹、吕祖谦自己的思想。它既是一部四子的语录,也是一部反映着六人的共同思想的精华录。在宋元明清时期,《近思录》是影响最大最广的入门性、阶梯性的学术书。  相似文献   

16.
朱熹在建构自己哲学体系的过程中,对张载的思想有较多的继承和发展,而这与他对张载著作的整理和研究是分不开的。朱熹对张载《横渠集》的校补给予了很大的关注,投入了很大的热情。从他对张载《文集》遗文的搜集、版本的比较研究、刊刻的具体思路和做法,以及对吕祖谦刊本的肯定和批评来看,他确实对《横渠集》下过一番整理的工夫,这是无法否认的。但是,笔者却很难赞同束景南先生"朱熹有《〈横渠集〉校补》并刻版"的结论。可以说,朱熹之于张载《横渠集》,是有"校补",但不一定有"《校补》",更难说有过"刻版"。但不管怎么说,对《横渠集》校补的关注和投入,的确是朱熹全面理解张载思想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17.
吕祖谦是南宋一位非常重要的学者,后人对他的研究在三个主要问题上发生了错误:一是颠倒了吕祖谦的学术传承次序和地位,认为吕祖谦的理学思想和心学思想来自朱熹、陆九渊,功利思想来自陈亮、叶适;二是认为吕祖谦的思想兼容朱熹、陆九渊;三是将吕祖谦的中原文献之学解释为对图书资料的占有。这些错误影响了人们对吕祖谦学术的评价,也影响了对南宋学术的整体认识,所以这些错误有必要纠正。  相似文献   

18.
严粲是宋元易代之际的重要诗经学家,后世理学家多将他划归吕祖谦所在的东莱学派或林光朝学派。通过梳理相关历史资料,比较严粲《诗缉》与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朱熹《诗集传》的体例异同,并分析《诗缉》的引述文献,可知严粲应当和吕祖谦、朱熹一样,属于宋代经学里的兼综学派。  相似文献   

19.
正据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的第12次会议为《世界记忆名录》新增了47个项目,韩国申报的《儒教雕版印刷木刻板》也成了"世界记忆"。这些古籍中不仅包括朝鲜李氏王朝时期儒学家的著作,例如李朝时期朱子学大师李退溪的朱熹理学选集《朱子书节要》、《圣学十图》等,也包括一些原汁原味的中国儒教经典,例如朱熹和吕祖谦合著的《近思录》。对此,不少国人都有一种"酸楚",甚至是"愤怒":中国的儒教思  相似文献   

20.
一 "鹅湖之会"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浙江金华的婺学代表人物吕祖谦出面邀集,意欲调解朱熹与陆九渊两派之间的学术争执,于是年四月下旬,吕祖谦至福建与朱熹相聚,五月底,朱熹陪同吕祖谦至江西上饶,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应约来到鹅湖寺,已是六月初.朱、陆双方辩论至"此月八日方分手而归"[1]30,参加会议的人员,还有刘子澄、赵景明、赵景昭,陆氏门人朱亨道、邹斌,吕氏门人潘叔昌以及福建、浙江、江西的某些学者列席,算得上是中等规模的会议.当时的会议气氛比较紧张,双方各持其见."始听莹于胸次,卒纷缴于谈端"[2]1556,结果是不欢而散.鹅湖之争的中心问题是治学方法,涉及到哲学认识论问题.它的特殊之处,就在于辩论开始,是以诗的形式展开,以诗明道,诗与哲学相融通,这在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上有其典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