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随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力度的加大 ,国债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 ,在国债投资效率不高的情况下 ,我国经济增长基本上是依靠国债积累率 ,进一步说是依靠国债规模投资的推动。本文在重点分析国债规模投资形成机理的基础上 ,提出三条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从理论上分析,当经济低于潜在增长率水平时,才存在增发国债的必要性;从可操作层面分析,国债发行的最优规模应该等于满足各种投资需求并扣除了“消费基金”之后的银行储蓄余额。我国急剧增长的国债发行量已经超出了最优规模。持续多年的扩张性积极财政政策由于未能及时作出调整,政策效果已经不明显,反而加剧了我国经济的波动,造成国民经济过热趋势。所以,必须对财政政策作出调整,合理控制国债发行规模,并将国债投资的重心转移到通过投资乘数的效应带动民间投资和消费之上。  相似文献   

3.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2008年底中国实施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导致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持续攀升,财政风险开始显现。今后我国国债政策的取向应是:继续确保国债为保增长、调结构等发挥重要作用,坚持国债市场化发展大方向不动摇。同时,要吸取欧债危机的教训,把控制赤字和国债规模目标纳入中长期财政发展规划;优化国债结构,减轻债务负担;有效管理和控制隐性债务及或有债务;建立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监控机制,实现国债政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文章就当前欧美控制债务规模、紧缩财政政策和我国经济面临下行风险的背景下,探讨中国2012年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必要性,提出我国当前处理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债务规模、通货膨胀、经济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文章指出当前国家财政应加大力度支持经济结构调整、结构性减税和扩大内需、中小企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三农”投入、分配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对策主张。  相似文献   

5.
解决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通货紧缩、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既要运用货币政策,也要运用财政政策,单靠其中一项政策是不行的。当前,我国应通过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配合运用,大力发展国债市场,扩大投资,刺激需求。  相似文献   

6.
自 1979年恢复发行国债以来 ,我国的国债规模呈不断上升之势 ,尤其是近几年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 ,国债规模更是迅速扩张。究其原因 ,主要有 :财政赤字剧增、赤字弥补方式的改变、政府职能的强化、居民储蓄的增加等。对此 ,本文提出了如下几点对策建议 :振兴财政 ,控制赤字 ;建立合理的本息偿付机制 ;改革国债规模控制方式 ;尝试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相似文献   

7.
国债投资的方向调整与结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统计数据对国债投资的分析表明,以投向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和以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的积极财政政策应转到加大对技改、教育的投入和以投资与消费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上来。  相似文献   

8.
积极财政政策该不该淡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刺激了经济增长,但与此同时,国债规模快速增长,由此引起了人们关于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的讨论.本文分析认为,积极财政政策并不是财政风险的罪魁祸首,政策效应偏差加大了积极财政政策的风险.当前的经济形势仍然需要积极财政政策的支撑,为了兼顾经济增长与防范财政风险,积极财政政策目前不应该淡出,而应该转型.  相似文献   

9.
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中国政府为扩大需求、稳定经济增长 ,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 ,并辅之以稳健的货币政策 ,取得了较好的调控效果。多项宏观经济指标表明 ,经济增长下滑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但是 ,持续增长的关键在于经济主体的创新度。政府经济活动给系统所输入的最多也只能是初始刺激 ,如果过多借助于国债投资的外在刺激 ,经济有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  相似文献   

10.
自 1998年下半年开始 ,我国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连续四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使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出现了景气回升的重要转机。积极财政政策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在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 ,民间投资的增长速度仍比较缓慢 ,制约消费增长的瓶颈性因素也还比较多。利用近几年国民经济运行数据 ,运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对积极财政政策在投资、国债和税收等方面的效应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 ,对于增强未来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效应 ,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和平稳增长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稳健性财政政策的科学内涵是: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当前提高稳健性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在税收方面,推进税制改革,加强税收征管;在支出方面,调整支出方向,做到有保有控;在国债方面,应逐步减少需发国债资金和数额;在财政政策的功能方面,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相似文献   

12.
铸币税即政府发行货币所取得的收入 ,一般可理解为货币发行成本和货币面值间的差额。在通货膨胀情况下 ,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 ,政府的实际铸币税收入小于其名义铸币税收入。铸币税问题的讨论一般是同财政赤字货币化问题相联系的。我国当前的积极财政政策是以增发国债为核心 ,财政赤字经常化。政府可以从财政赤字货币化中得到多少铸币税收入受制于三个因素 :经济增长对基础货币的需求 ,经济的实际增长率 ,以及货币需求对通货膨胀和收入的弹性  相似文献   

13.
近期来淡出积极财政政策的呼声甚高 ,认为过重的税收严重地抑制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 ;而且 ,随着国债的继续增发 ,财政风险会加大 ,最终会引发财政危机。其实 ,民间投资低迷的根本原因不是税高而是国内有效需求仍然不振。此时“淡出”将会导致恶性通货紧缩与经济危机。税既不能减也不能增 ,可以继续通过增发国债解决资金来源。国债是储蓄的一种延伸形式 ,储蓄非债 ,国债亦非债。积极财政政策目前的真正问题在于财政投资结构太偏重长项大项  相似文献   

14.
我国真正意义上应用西方的财政政策来调控宏观经济,是1998年开始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虽然积极财政政策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作用明显,实现了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但其他方面如拉动民间投资与消费等不尽如人意.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过程中,许多可能影响财政政策效果的旧有制度,在向新制度变迁时,必然会导致政府财政政策传导机制的梗塞,甚至出现政策的作用机制发挥失灵.笔者建议,目前的中性财政政策要达到良好的效果,应注意从有关影响政策效应的制度安排上进行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改革,在政策手段上应减少公共支出,多运用税收这一调控方式.  相似文献   

15.
积极财政政策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政府债务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方面,"凯恩斯主义"和"李嘉图主义"提出了对立的观点。通过对"凯恩斯主义"和"李嘉图主义"两种政府债务观的检验,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探讨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在中国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在中国目前经济转型阶段,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利于促进居民消费增长,李嘉图等价定理虽不成立,但它在财政政策和政府债务规模的控制上,对中国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1998年以来,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目前国债政策已成为政府进行需求管理和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之一。理论和实证分析表明:债务中性理论在中国不成立。因此,要维持国债的可持续性,就必须使国债发行保持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只有这样,国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才能一直保持正向效应。根据近期中国的系列数据做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发现:在无特殊外部因素的扰动下,国债负担率稳定在约25%的水平将使中国国债具有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7.
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及其财政政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投资是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在当前市场萧条、内需不足和货币政策不甚明显的情况下,更要重视运用财政政策如财政支出、税收、国债等来刺激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为经济增长创造基本的经济条件.  相似文献   

18.
我国从1998年至2004年连续七年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产生了较好的效果。但积极的财政政策长期实施将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根据我国客观形势和条件,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必要向稳健的财政政策转变。我国制定财政政策的过程往往容易忽视财政自动稳定器自身的作用,对此我国应该给其更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美国巨额贸易逆差与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相伴出现 ,皆因美国高增长与高消费需要贸易逆差 ,贸易逆差对美国低通胀、低失业率做出了贡献 ,亦有利于其开拓全球市场。换个角度看 ,美贸易逆差实际上并没有官方公布的那么巨大 ,外贸影响经济增长的是实际顺 (逆 )差和经济福利 ,而不是名义上的顺 (逆 )差。但是 ,美贸易逆差的负面影响却不可低估 ,它使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的风险加大。透视美国逆差 ,我们应重新审视外贸乘数理论的有效性 ,应重视贸易对本国福利的影响 ,减轻对美出口的依赖 ,而不应过分追求名义上的顺差  相似文献   

20.
运用历史方法,梳理了货币政策理论“肯定-否定-肯定”的演进历程。以货币政策目标作为解释变量建立了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模型并相应进行了经验实证,其结论是:1984-1997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但伴有严重的通货膨胀;1998-2004年,由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运行面临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目前,经济运行中通胀与通缩交织并存,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已不是很大,值得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