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资源型经济问题的产生,在于与资源开发、管理等相关的制度安排与运行机制的不合理。资源型地区普遍存在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生态环境恶化和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等问题,为政府干预提供了必要性。政府通过产业政策调整、生态环境治理和公共投资等政策手段和措施,对资源型经济转型发挥了重要作用:消除了经济发展对资源的过度依赖,解决了资源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改善了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青龙县依赖资源型经济取得了飞跃发展。然而,自然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资源必将走向枯竭,加上资源型经济带来地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和安全事故频发等1'7题,使资源型经济有可能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资源诅咒”。以青龙县为例,探索资源型经济地区转型而走产业多元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从而对资源型地区乃至整个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资源税收对资源型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资源型地区的现实情况,建立了一个资源型地区的三部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市场动态均衡分析及其稳态解的比较静态分析,在一定假设条件下推出了资源税收对资源型地区经济增长的长期动态效应;讨论了产生这种效应的作用机制,并利用来自于我国8个典型资源型省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对理论命题进行了验证.最后,为我国资源型地区资源税收和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资源诅咒影响个人财富与经济增长,带来普遍贫困。四川藏区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以资源开发为主导的经济制约了技术、人才、产业发展,导致制度弱化,环境破坏,阻碍经济发展,形成了资源诅咒,引发了地区普遍的贫困。为此,应根据地区功能定位,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加强教育培训,推进制度创新,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破解资源诅咒,摆脱资源型贫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构建江苏低碳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对2000-2014年江苏省和2014年江苏13个地级市低碳农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4年江苏省低碳农业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其中农业经济发展和能源低碳利用2个分类指标的评价值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对江苏低碳农业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资源减量投入指标评价值曲线呈"U"字型变化态势,资源环境安全指标评价值在一定区间内波动,两者成为江苏省低碳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苏南地区低碳农业发展水平较高,资源环境安全问题成为该地区低碳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苏中地区低碳农业发展在全省处于中等水平,资源减量投入因素是制约低碳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苏北地区低碳农业发展水平总体上偏低,但资源环境安全指标评价值较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江苏省低碳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陕西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和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主要是县域经济落后,因此,结合陕西各地的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依据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模式的一般理论,陕西各县域应分别选择城郊型、平原型、资源型和山区型四种不同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模式。  相似文献   

7.
山西等资源型地区长期以来向其他地区输出了大量资源,支撑了国家建设,但也造成这些地区的诸多发展困境及官商勾结等治理困局,产生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资源诅咒"效应十分明显。在落实能源供给革命战略的过程中,资源型地区面临的发展困境和环境治理困境进一步凸显。山西等资源型地区要走出环境治理困境,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黑色掠夺式发展转变为低碳绿色发展;必须从根本上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内生动力机制,形成绿色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生活方式,构建起绿色产业体系和空间格局;必须多措并举对环境污染进行综合治理;必须将地区政府负责制和生态转移支付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合理完善的环保责任体系。  相似文献   

8.
煤炭资源型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到了亟待解决的地步。对一些省份来说,确立开采资源的方式作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之路,既是国家的无奈,也是该地区发展的依赖。煤炭资源型地区政府生态职能不到位的主要原因是狭隘的经济增长观对生态职能的忽视。国家政策倾斜及发展经济、解决就业是资源型地区生态职能建设的两个着力点。  相似文献   

9.
利用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对1998—2009年我国资源型地区科技创新效率进行了测算,并对资源型地区内不同企事业单位科技创新效率的变动趋势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整个资源型地区的科技创新效率情况。研究表明:资源型地区科技创新效率呈现总体上升的趋势,变化最大的是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而技术进步、规模效率、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落后于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是由技术效率的进步引起的。提出了推动资源型区域科技创新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和人地关系协调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湖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相关数据,从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和社会经济支撑力三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投影寻踪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对2005—2017年湖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及其障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总体上,湖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投影值由2005年的0.7473波动上升到2017年的3.5241,资源环境承载力不断增强.2)就各子系统而言,湖南省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和社会经济支撑力均呈波动提升态势,其中环境承载力提升最快,其投影值由2005年的0.0752直线上升到2017年的2.9408;其次为资源承载力,其投影值由2005年的0.1731波动上升到2017年的2.0701;社会经济支撑力相对较慢,其投影值由2005年的0.3416波动增长到2017年的2.1717.3)2005—2017年,影响湖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产生了一定变化,早期的主要因素为能源资源消耗高、污水处理水平低、自然生态用地规模不大、区域经济支撑水平不高等,近年来则逐渐转变为耕地保护压力加大、固体废弃物处理率不高、人地矛盾突出、环保投入不足等因素.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进程测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现代化划分为农业起步现代化、农业初步现代化、农业基本现代化、农业完全现代化四个阶段,构建出了一套农业现代化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以黑龙江垦区为例,从农业生产水平、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消费水平、基础设施技术投入、科技教育、农业环境六个方面对黑龙江省垦区的农业现代化所处水平进行了分析、评价,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要从增加投资,发展专业化和区域化经济,兴建乡镇企业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着手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度测定——以陕西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采用2008年陕西省10市区资源、环境与经济的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了陕西省十市区2008年资源、环境和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并通过隶属函数测算资源、环境和经济三个系统之间的协调度值,分析了陕西省各市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宝鸡、咸阳的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水平最高;西安、延安虽然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好,但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度最低;榆林经济发展水平较好,资源、环境和经济也在向协调方向发展;汉中、安康的经济发展水平虽然比较低,但资源、环境和经济基本协调发展;铜川、渭南、商洛不仅经济发展水平低,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程度也比较低。陕西省的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3.
资源型经济对资源丰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特别在发展国家情况尤甚."资源诅咒"的问题也日渐成为困扰资源丰裕的发展中国家的主要问题.实际上,资源型经济所带来的问题不是每一个资源丰裕的国家和地区都要必需遭受的.通过合理产业结构调整和适当的资源财富管理措施,资源型经济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是可以规避的,也可以实现资源型经济的转型.  相似文献   

14.
为实现黑龙江省经济的全面振兴,运用SWOT分析方法,通过对黑龙江省的地理、资源等内部优势及财力、技术等自身劣势的分析,从区域角度论述了该省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国家政策和地区环境等方面的机遇和威胁。以此为基础,提出发展特色农业,大力优化投资环境,切实落实“科教兴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等战略措施,探寻符合黑龙江省特点的经济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15.
基于熵值法的东陇海产业带区域发展能力评价与建设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市区和县域为研究单元,从经济发展推动力、社会发展支撑力、资源环境承载力三个方面构建区域发展能力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进行量化分析并进行发展能力评价.从省域层面看,该区域发展能力明显弱于省平均水平;从区域内部看,发展能力差距明显,综合发展能力优势集中在东陇海产业带的双核及轴线上.在区域发展能力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区域发展能力的建设策略:整合空间结构,深化区域分工,完善基础设施,涵养资源环境.  相似文献   

16.
结合青岛市实际,构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从经济发展水平、资源节约水平、科技教育水平、环境保护水平及社会稳定水平等方面对青岛市2000-2007年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动态评价.结果表明,青岛市循环经济水平发展迅速,但在资源节约方面问题突出,据此提出构建青岛市绿色GDP核算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公众资源节约意识等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7.
陕西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模式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陕西和东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主要是县域经济落后 ,因此 ,结合陕西各地的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 ,提出科学合理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模式是实现陕西经济全面发展的关键。当前 ,基于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模式的一般理论和陕西的具体情况 ,陕西不同的县域应分别选择城郊型、平原型、资源型和山区型四种不同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模式  相似文献   

18.
资源开发对资源型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而良好的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研究资源型区域的污染强度和减排潜力,对于推动资源型区域转型期的环保政策调整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均方差赋权法,以河南、宁夏、吉林、陕西、山东、安徽、江西7省、自治区内的41个资源型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测算各区域在2006年和2015年不同发展阶段的污染强度和减排潜力。结果显示:2015年各类污染物的排放量呈迅猛之势增加,其中废水和工业固体废弃物分别增长了9 467. 2万吨和580万吨;研究期间整体平均减排潜力增大了9. 1%,其中马鞍山市的综合减排潜力增大了61. 9%,环境污染状况加剧,而延安市减排潜力排名提高了15位,环境状况有所改善; 2006年各资源型区域的最大和最小减排潜力之差达到了0. 949,2015年更是达到了0. 975。各区域的环境污染状况和治污水平参差不齐,对环保政策进行差别化调整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9.
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于增强社会经济发展与国土空间开发过程中的资源环境约束,促进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相协调具有重要意义.论文构建了包含"资源-环境-社会经济"三个维度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客观赋权,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评价和分析2012~2018年长江中游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化规律和障碍因素.结果显示,2012~2018年长江中游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呈平稳增长态势,武汉市、长沙市、南昌市及新余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处于高等级;长江中游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系统耦合协调性呈上升态势,但水平较低,大部分处于中度协调阶段;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障碍因素在城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资源子系统和社会经济子系统分别是影响省会城市和非省会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提高的主要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20.
利用TOPSIS方法,对45个资源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论表明:产业结构水平是影响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提升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