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他的美学思想,笔者曾在拙文《叔本华美学思想撷要》(《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中作过探求,但未对其艺术美学展开研讨。而叔本华的艺术美学是理解他整个美学思想不可欠缺的一部分。这里,主要针对叔本华的艺术美学进行述评,以期对其理论价值有较为恰当的认识。一、关于艺术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2.
邓以蛰艺术美学思想的西学归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以蛰的艺术美学思想以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为基石,运用黑格尔的"绝对理念"说和克罗齐的"表现说"等现代西方美学理论来阐释中国传统艺术美学,在融合中西方美学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的现代转换,形成了富有中国话语特色的审美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3.
马尔库塞批判了正统马克思主义美学将艺术内容与形式割裂开来、将内容凌驾于形式之上的美学方法。他认为艺术的价值存在于"审美形式"——即形式和内容相结合的整体中,不过最终落脚点在政治的"审美的社会政治理论"观点深具梦幻的乌托邦性质。  相似文献   

4.
"澄怀味象"是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艺术学、美学命题。"澄怀"是对老子"涤除"、庄子"心斋"与"坐忘"的审美心胸理论的继承,其涵义体现了宗炳对艺术直觉特征的确定;"味象"的涵义则体现出宗炳艺术直觉思想的本体论,从而揭示宗炳的艺术直觉思想在中国古代艺术直觉思想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意境"是中国艺术审美的灵魂,它深刻地概括了艺术的本质、创作规律和审美特征。一件艺术作品成功与否,关键是看它有无意境,以及意境之深浅,这与中国艺术注重"心灵表现"的传统是分不开的,而西方的艺术理论没有将"意境"形成主题。因此,本文着重就意境的概念、意境的美学特征以及艺术意境的最终生成,来对中国艺术的意境论做一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6.
西方现代派艺术大潮的兴起,冲击了传统美学观念,形式主义美学得到了极大发展。在艺术的本质问题上,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提出了"艺术即有意味的形式"的理论。他把"有意味的形式"作为衡量艺术审美价值的标准,并提出来了"有意味的形式"创造的美学原则。这一理论的贡献和缺陷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7.
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表达了其旅游美学思想。他在书中引用金圣叹《西厢记》中"论游"一段和屠隆的《冥寥子游》,试图在新的历史时空重释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精神,以令西方现代读者获得启示。这一诠释不仅达到作者的预期效果,而且使当今中国读者获益良多,为全球化时代向世界宣传本民族文化思想树立了一个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8.
阿多诺美学理论研究在阿多诺研究中至关重要。阿多诺的美学理论不仅贯穿其学术生涯,也对他的哲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启蒙反思的产物,阿多诺的美学思想将艺术视为新的启蒙形式并承载起重振美学的重任。通过对艺术理性、艺术社会性以及艺术真理性内容等理念的阐释,阿多诺在赋予艺术再现苦难、批判社会以及认识社会等功能的同时,也揭示了艺术见证的根源与秘密。阿多诺美学思想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于:一方面,作为一种认知型美学观,阿多诺的美学思想在接续并发展亚里士多德悲剧快感说的基础上实现了对近代学科意义上的美学观的突破与超越,标示了阿多诺有关后奥斯维辛时期文艺观的渐进式转变;另一方面,通过对艺术见证与再现社会苦难,以及审美移情的强调,阿多诺赋予了艺术启蒙与救赎的重任。鉴于阿多诺对实践的怀疑,他有关艺术作为启蒙、见证与救赎的美学思想注定只是一种理论设想。  相似文献   

9.
席勒的艺术本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的本质是席勒始终关心的问题。席勒认为,艺术是人类的本质标志,是真和善统一于美的形象创造。席勒对于“美的艺术的本质就是外观”所作的论述,充分显示了他的审美人类学观点。席勒对传统美学的摹仿说与表现说的全面继承以及对于艺术本质的审美人类的规定和阐释,在西方美学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大历史贡献。这种贡献不仅表现在对于西方现代主义美学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也表现在对于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继往开来的启发。  相似文献   

10.
徐渭强调以情为本,大胆突破了儒家重伦理教化的艺术局限,强化了艺术的表现特性;深刻发掘了"本色"的理论价值,弘扬"真我",使艺术创造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突破了传统简淡闲雅、和谐优美的审美风尚,敢于表现狂逸奇伟、富有崇高特质的审美境界,显示了艺术审美由古典向近代逼近的历史进程。徐渭的艺术美学思想,对中国的艺术及美学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艺术的诞生经历了三次分离。第一次是作为一个精神环节从原始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第二次是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从原始精神生产中分离出来,第三次是作为艺术生产实现自身精神环节和物质环节的分离,即创作与欣赏的分离。由此产生了"真正的、严格意义上"的"纯艺术",在此之前和之后的则分别是"前艺术"和"后艺术"。后艺术将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回到史前艺术的状态,成为无所不在、无人不能的美化环境、美化人生的"艺术化生存"。  相似文献   

12.
艺术人类学从人类学角度研究艺术,重视本土观点,强调主体性、互主性,突出形气神圆融,彰显物觉和神韵的统一,追求生命艺术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明月竹箫与华堂合弦--从中西传统绘画看中西艺术之不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是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解读方式,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心灵世界的外化.相同文化意识背景下的艺术家,其作品在审美形态上会呈现一种共性.这就为我们提供了比较中西艺术的可能.本文对中西传统绘画艺术从形神关系、空间表现、艺术手段三方面进行了实践上的比较和理论上的梳理,并对影响艺术实践的中西文化及哲学思想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闫德亮 《南都学坛》2003,23(4):114-115
美编设计在编辑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美编设计艺术包括:为广大读者构思;遵循期刊的宗旨定位;在市场中创新;采用“拿来主义”;要有个性化的理念;把握灵感;引入趣味化;追求惟美等。  相似文献   

15.
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的艺术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美术院校是社会文化的桥头堡 ,是一个社会的缩影 ,通过一个国家的美术学院 ,可以看出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状态。法国巴黎美术学院是国际著名的美术院校 ,2 0世纪 6 0年代起 ,她以其一系列的改革 ,以开放的心态 ,与社会文化和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势紧密结合 ,成为现代高等美术院校教育的典范  相似文献   

16.
女性艺术与女性主义艺术批评是当今艺术界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本文从文化背景、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影响以及女性意识的觉醒等方面分析和归纳了女性艺术在我国产生和发展的根源 ,并对女性主义艺术批评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转型期的市场经济导致了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关系的混乱。用马克思主义生产与消费同一性的观点来阐述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同一性 ,可以重新认识艺术消费者的重要性。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 ,应加强对消费者的引导 ,以促进整个艺术活动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8.
新艺术运动是艺术设计从古典走向现代的重要一环,在现代设计长河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在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对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强调、多元文化的继承、内容的朦胧性和多义性等层面上展示了与当代艺术设计相吻合的特征;在对艺术设计传承和艺术设计创新两个方面对当代艺术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建筑的作品性与艺术性的普遍本质中追问建筑艺术与视觉艺术的差异,探讨建筑艺术是如何自立的,乃至建筑与创作的关联性等,并剖析建筑艺术设计特有的展现方式。  相似文献   

20.
媚俗艺术作为工业化时代之后出现的一种审美现象,虽然伴随着美学不充分定律,成为快乐谎言和坏趣味的代表,但是依旧被大众广泛接受;民间艺术拥有健康快乐的形式与内涵,但是在新媒介与商业主义无孔不入的情况下也被媚俗艺术渗透,形成了与媚俗艺术的互文性。民间艺术应以积极有效的文化策略应对新的语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