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主体性和群众路线,两者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它们是在人类实践活动中发生、并反过来影响和制约实践活动的东西,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体性是主体的本质规定性,即主体所具有的特殊本质及其外部表现。作为相对于客体而言的主体,马克思曾说过:“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8页)主体的内涵是指对象性活动的发动者和作用者。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主体是人,但是,在实践活动之前和之外,人与外部世界并不存在主客体关系,主客体关系存在于实践活动中,实践活动是主客体关系形成的现实的基础。因为从历史角度来看,作为自然界发展到  相似文献   

2.
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理解主客体关系的出发点 众所周知,对主体和客体之间真实本质的揭示构成了科学实践观的核心内容。由马克思所创立的科学实践观的实质性意义,在于它为解决贯穿人类认识史中的基本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按照马克思的理解,实践是造成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这一根本性矛盾的总根源。在人出现以前,自然界本身并不存在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的对立。人既是自然的产物,又是自己劳动的结果。由于人所需耍的物品并不是自然界直接提供的,而是人劳  相似文献   

3.
一、生产力诸要素中人的主体作用的涵义唯物史观认为,主体性是一个哲学范畴。主体与客体是从人的能动活动上对人与世界本质关系的普遍概括。马克思在研究主客体若干问题的著作中,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主体性理论的合理部分,从事物的本原性与对象性两个方面的关系上阐述了主体性理论。他多处强调“人始终是主体”,“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并认为人是“生产主体”。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或现实世界既是人生存的基础,又是人活动的对象。所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视野中的人与自然关系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危机本质上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人类自身,所以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也在人类自身。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正确认识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正确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自然对于人来说,既是客体,也是主体;既有工具性价值,又有目的性价值;人类对待自然,既要合理利用,更要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5.
周书俊 《东岳论丛》2006,27(1):150-154
感性以及感性世界,是经验论和唯理论以及德国古典哲学必须回答的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回答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承认感性以及感性世界,但总是把感性及感性世界当作“中介”,即通过感性及感性世界来联结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具体与抽象、人与自然和社会,所以说,马克思主义特别注重对象性的存在。整个世界自从确立了对象性的存在,就不再是抽象的自然界了,而成为了现实的、包含有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的自然界,是真正的自然界。这个对象性的存在,才真正展现出人的本质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不认为感性世界是全部哲学的基础,而只是说感性的对象性世界,即我们感觉以外的对象性世界是惟一客观现实的世界。  相似文献   

6.
人是认识的主体,又是实践的主体,自然是人认识的对象,又是改造的对象(注)。人与自然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是重要的哲学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一在人类产生之前,自然界是单一的、自在的。自从地球上出现了人类之后,人又超出于天  相似文献   

7.
历史活动中主体、客体及主客体关系,乃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极重要范畴。而在研讨这些范畴时,又不得不涉及到历史活动的主体意识。因此,探讨主体意识的本质、内容及强化的途径,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一、主体意识:主体素质结构的活力基础人以历史活动将自身与世界的关系构筑成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客体关系的性质,  相似文献   

8.
马尔库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否认自然界的优先性地位,把辩证法限制在社会历史领域,把自然的解放当作人的解放的工具。因而他否认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观中的客观性、客体性内容。但马尔库塞强调人类劳动的中介性、主体性、实践性,注重人的解放与自然解放的相互性,这不仅是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观不可缺少的内容,而且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实践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放在首位,认为人们的社会实践是人的认识基础。实践的主体是人,承认社会实践是人的认识的基础,这就意味着,对于人的认识不能仅从客体方面来理解,更主要的是,应当从主体方面来理解。从认识史上看,即离不开人的自我意识,人必须把自我与他物区别开来,意识到自己是意识者,人从自身那里把自然界划分开来,才有主体与客体的分化和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认识不仅指向外部世界,而且指向人类自身。人是通过劳动自我诞生的,社会性是人的能动的本质属性,假如没有人的社会主体的自我意识规定客体对主体的意义和主体对客体的关系,要做到实践过程的主客体的统一是根本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0.
一审美,作为人类一项重要实践活动在历史长河的波涌中向前推进,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当原始人还没有从自然界分离出来,还没有摆脱对自然界动物式的依附关系的时候,人的审美能力是非常低下的.自然最初是作为异己的万能的和攻不下来的力量和人们对抗的,人们完全象动物一样对待这种力量,在这种力量面前,人们象动物一样无能为力——这时的人类,不但把主体看做是客体(自然界)的内涵,而且往往把客体认作主体的外延。他们处在自然的淫威之下,却又认为客体具有和主体一样的意识。这时,人类还不能正确地认识自然的客观规律。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还没有充分显露。人类屈从于大地的吝啬和上苍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认为,人和自然之间的主客体关系是社会同外部自然界的关系,主客体的区分具有绝对的性质。社会历史过程内部的主客体区分具有相对的性质,是一种相互的主客体关系,社会内部的主客体关系本质上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因而,社会历史总体既具有主体性、主观性,又具有客体性、客观性,是主体性与客体性、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内在统一,主客体矛盾是社会历史过程的本质矛盾,主客观关系是社会历史过程的本质关系。  相似文献   

12.
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直接面对当代人与自然之间尖锐的矛盾和冲突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其独特的视角对现实进行观察和总结,试图在理论上丰富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卢卡奇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卢卡奇由于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中第一次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历史辩证法的角度解释马克思主义,获得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创始人的“殊荣”,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奠基人。但是就其思想发展的全程而言,卢卡奇不失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他关于主体与客体辩证关系的理论,给传统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解释注入了新鲜血液,使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关于主体—客体关系的辩证法理论,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继承并发展这一伟大理论遗产,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方面。本文试就这一理论,谈谈我们的一些浅见。一、实践是主体—客体关系确立和发展的基础在马克思看来,所谓主体—客体关系,就是人与自然界、人与他人(或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人作为主体,就是指他是自然界、社会和自己的主人。这里的主、客体  相似文献   

14.
论客体     
什么是客体呢?学术界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客体就是“外部世界”,就是“自然界”,客体属于本体论的范畴。这种观点表面上抬高了客体的地位,实质上无异于取消了对于客体的深入研究。笔者认为,客体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弄清客体的基本含义、类型与特点,对于进一步拓深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一、客体的基本含义客体是与主体相对的范畴,客体和主体的矛盾是认识论中的一对基本矛盾。认识论研究的基本任务就在于揭示主体如何正确地反映客体,如何达到主客体的统一。主客体的关系问题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线之一。马克思在…  相似文献   

15.
主体和客体是哲学史上一对古老的范畴,民主也是一个多义而复杂的概念。正确理解马克恩主义理论中主客体学说与民主思想的内在关系,对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主体和民主具有一致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是有意识、能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改造和认识活动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中活动的人”。客体是进入实践活动领域并和主体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主体能动地反映着客体,改造着客体。人们正是在这种主客体双重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既改造着客观世  相似文献   

16.
<正> 人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史上一个最古老的问题。从人猿相揖别,人脱离了动物界,成了和自然界相独立的一部分,这个问题就产生了。从不自觉到自觉,从崇拜自然到征服自然,随着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对人和自然的关系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唯物史观的产生,使人们对这一关系有了一个原则上正确科学的认识,但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唯物史观是以近代科学为思想前提的,近代科学技术有很大的局限性,以此为前提的唯物史观,也不可能不带一定的局限性。它认为自然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又认为自然界的变化是很缓慢的,把自然界当作人类社会的不变的基础和前提。自然界好象是一个不动的舞台,人是在它上面歌舞的演员。  相似文献   

17.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人与自然也并不是孤立的存在,二者在人类社会活动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最终相互生成。当我们讨论生态问题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讨论的是社会属性的人与被人类活动打上了社会关系烙印的第二自然的关系,而不是人类中心主义或非人类中心主义所认为的"自然是人的一部分"或"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的外在"主奴式"包含关系。脱离人与自然的内在生成联系以及人与人的现实整体社会关系,孤立而空洞地争论"人的主体优先"和"自然价值至上"的人与自然问题,将永远无法找到妥善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矛盾冲突的正确出路。  相似文献   

18.
在十六大提出“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的基础上,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科学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及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和谐发展观l.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  相似文献   

19.
客体的定义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说过:“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8页)这话当然不错。为什么说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呢?这是因为,一般说来,在人与自然之间,人是二者活动的发起者或主动者,而自然界则是二者之间活动的接受者或被动者,故有人为主体,自然...  相似文献   

20.
<正>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即人同他的活动对象的关系。人们的活动是一个承先启后的历史过程,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也具有社会历史的特征。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客体依次表现出对象性、对象化、对象世界三种规定性。这三种规定性既是客体在人的活动中发展变化的三个环节,也是人的主体性确立和发展的三个阶段。本文就主客体关系运动变化的三个环节谈点不成熟的意见。 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