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创立于1989年的欧洲学分转换与积累系统经历了萌芽、确立、推广和完善四个阶段,从仅具有转换单一功能发展到具有转换与积累双重功能,从只为高等教育服务拓展到为终身教育服务,在欧盟教育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分析欧洲学分转换与积累系统的运行机制,剖析其关键要素、运行流程、证明文件等,对于中国区域学分银行的建设具有如下启示:加强法律政策保障、着眼组织保障、强化校际合作、开发系统平台和完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2.
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是面向上海市民,以继续教育(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和文化休闲教育等)的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为主要功能的学习成果管理与终身学习服务中心。"学分银行"体系的框架设计是首要解决的难点新点,它包括了成人学习者继续教育所涉及的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文化休闲教育三个板块的内容。在学历教育板块,学习者将已获得的学历教育学分存入"学分银行",经认定转换至合作高校的继续教育学分,  相似文献   

3.
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逐渐融合,对学分银行的认识与应用也应进行调整与深化,而现实中存在的误区是用一个学分银行体系将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下的学分银行与学校正规教育下的学分银行一并涵盖,并试图进行学分的转换通兑。鉴于此,本文提出了市民学分银行和校际学分银行的概念,并结合当前网路环境的特点,对在网路学习环境下二者的构建过程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我国学分银行的构建提出了以下建议:分层管理,双轨并举;模式适当,重在应用;完善体系,做好服务。  相似文献   

4.
梁峰 《成才与就业》2012,(19):36-37
“学分银行”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目前文化休闲教育类课程的评审有一套严格的标准,这套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为文化休闲类课程与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的学分相互转换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但是,目前文化休闲教育类课程要进入“学分银行”在课程认证标准上还有待探索,其认证过程在操作中也存在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5.
《成才与就业》2011,(11):6-9
让更多市民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卢巍周炎彬(上海市徐汇区社区学院):《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的出台和实施,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有效的保障,强有力地推进了实务工作的执行。《条例》规定,“本市逐步建立终身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学分转换、学分互认和学分积累的机制将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为更多人共享,有利于更加灵活、便捷的学习方式和手段的建立。这对于以数字化、信息化发展为重要方向和目标的社区教育而言,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名词解释:学分银行借用了银行的概念,但它存的不是经济财富一一货币,而是知识财富一一学分。学分银行是以终身教育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为主要功能的学习成果认证管理中心和转换服务平台,与银行存储和兑换货币相似,学分的存储和兑换是学分银行的主要功能。学习者在任何时间接受的任何层次、任何类型的教育培训,通过相应的考核之后,均能获得一定的学习记录和学分,这些学习记录和学分都可以存储在个人的"学习账户"上。与此同时,记录在"学习账户"上的各类学习成果,可以根据学习者的自身需要和不同类型教育的质量标准去汇兑所需的课程(学分)或证书学分银行旨在为学习者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  相似文献   

7.
学分转换能够给学生带来方便,提高学习的灵活性,满足远程学习者各种各样的个性化需求,促进远程教育机构之间相互交流,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本文将列举国内和国外学分转换的典型案例,包括美国凤凰城大学的学分转换机制,欧洲学分转换系统,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在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内、普通高校依托奥鹏学习支持服务平台以及普通高校通过自建的远程教育平台开展的学分转换实践和试点项目。在分析上述案例的基础上,本文将讨论上述学分转换机制的特点,探讨我国进一步发展远程开放教育学分转换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社会各方都在呼吁建立终身教育的“学分银行”,就是要建立终身教育的学分转换、学分互认、学分累积的机制。我认为,“学分银行”应基于市民学习.从学习体系、学分体系、银行体系等三方面入手加以研究。关于学习体系建构。市民学习是泛指人们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是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包括正规的、非正规的、非正式的学习在内。课程既是学习者学习的基本依据,也是学习管理者对学习者进行管理与评价所依据的标准。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实践各行其是,严重制约着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实践融合、创新的服务学习机制,可有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实践的融合、创新,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是由历史上的实科教育演变而来,这种教育以培养高级应用型本科人才为己任,其人才培养模式有别于研究型大学和中国传统的专科教育。其显著特征是工程教学与工程实训相结合,使学生通过实践获得工程技术人员的初步训练,为受教育者未来的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