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契诃夫创造的“沉闷”人物系列中,导致他们“沉闷”的根本原因是他们思想意识的超时代性他们在自我存在方式中首先领略到了20世纪的人才普遍领略到的孤独感。他们的孤独一是表现在他们与其所生活的世界格格不入;二是表现在他们的思想意识的超卓拔群;三是表现在人与人之间不能相互沟通。而归根到底,这一切都是作者孤独的心灵观照世界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世界文化是在世界历史中形成的,它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吸纳来展现。马克思恩格斯在探讨落后的东方国家如中国、俄国的文化发展问题时,是将其放置在"世界文化"视阈下考察的,他们认为,东方国家的社会与文化发展离不开世界历史与文化的促进,而东方国家的革命是推动世界历史与文化发展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与西方永远相互吸引着。西方人与俄罗斯人最大规模地相互渗透下相互熟识有两次:1812年拿破仑的入侵,以及1941年与希特勒军队的殊死搏斗,德国人与俄国人相识的意然是战争,在那不思议的残酷环境中,他们有机会近距离地注视对方。残暴的入侵者,英勇的抵抗者,他们的心灵会撞击出怎样的火花?  相似文献   

4.
刘禹锡与李德裕的唱和诗中流溢着"忘年交"之间特有的亲切而又温润的气息。他们相互关切,相互敬重,相互慰勉,藉声声嘤鸣,寄款款深情。考察其唱和诗,不仅可以看到他们对友谊的维系、对诗艺的探求,而且还可以观照那一时代政治风云的变幻和士人命运的播迁。刘禹锡谪守和州的两年多时间,在他们一生的唱和历程中,既是肇始期,也是高峰期。诗人对隐逸与怀古题材的探索以及对音乐与梦幻世界的描绘,为后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5.
宗教与道德,特别是社会主义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不同形式,他们相互区别,相互对立,同时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从总体上说宗教不是一种道德的力量,但宗教道德的某些内容与社会主义道德并不矛盾,在一定条件下还能发挥有益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论美国自白诗中的自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白派诗人在诗中的行为是一种心理行为或精神行为,他们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及冲突在很大程度上是内在自我与外在事物之间的相互交流。他们继续了浪漫主义的主观升级,建立了对自我主义和内省的真正崇拜。  相似文献   

7.
一言 《社区》2008,(27):8-10
一对情侣,在大红双喜字下走到—起,在亲朋挚友的祝福声中,他们缔造了一个新的家庭。他们为爱而结合,在后来的岁月中相互理解、相互慰藉,永远走下去,无论富与贫,无论乐与愁,他们终将厮守到老……这是结婚。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恽代英在学生时代就沿着初期新文化运动的方向探索救国道路.五四运动中他们分别是湘、鄂爱国运动的主要领导人,在斗争中相互支援;随后,同办书社,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做出重要贡献,开始其职业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历程.他们相互学习,相互信赖,相互支持,结下深厚的革命情谊.  相似文献   

9.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结合,在高等学校培养造就具有综合知识的创造型人才,使他们掌握和运用这两大门类的科学知识,这是当前为适应新的技术革命的兴起,适应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进一步相互渗透中的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亦是当前高等教育内容改革中的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的中国画坛上,有两位江苏籍的艺术大师,一位是苏北徐州的李可染,一位是苏南宜兴的吴冠中。两人都是毕业于杭州艺专的高材生;都有着国画、西画兼修的学艺经历,也都主张兼融中西;他们都喜欢借用音乐的腔与调来强调绘画的风格色彩,他们的山水画创作也都是在大量写生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在绘画艺术的探索道路上,他们相互视为同道与知音。  相似文献   

11.
《达洛维夫人》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最有影响力的一部小说。文章开头第三段的两个感叹句"What a lark!What a plunge!"表达了作者和主人公对生命和现实的深入思考。lark象征着幸福和达洛维夫人的内心世界,plunge则象征着现实的生活和她平淡婚姻的痛苦。  相似文献   

12.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20世纪意识流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之一,她摈弃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娴熟地运用间接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象征手法、时间蒙太奇等意识流技巧来揭示人物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表达出对生活与现实的独特理解。其代表作《黛洛维夫人》就充分运用了意识流的技巧。  相似文献   

13.
克拉丽莎.达洛卫是现代主义文学大师弗吉尼亚.伍尔夫代表作《达洛卫夫人》中的女主人公。虽为上流社会一名普通的中年妇女,却体现了伍尔夫关于人的现代主义创作理念。小说中她为生活而生活,和现实认同,小心地平衡着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在本我、自我和超我人格上的冲突,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作者所提出的"双性同体"诗学内涵。  相似文献   

14.
困惑着人类的生死之谜是文学中的永恒主题之一。关注死亡就是为了更好地关注生存。《达洛维夫人》中通过人物对“生”与“死”瞬间的顿悟,诠释了生命的意义。作者对人类生存与死亡的关注、思考和剖析独具特色、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5.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与《达洛维夫人》中的达洛维夫人是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文学形象。张爱玲和弗吉尼亚.伍尔夫笔下的这两位女主人公,尽管生活在不同的时空,但他们的经历与命运却惊人地相似。通过比较他们各自的婚姻、与周围人尤其是女性的关系、最后结局等,尝试对女性当时共同的、无法逃避的命运进行文化症候意义上的诠释。  相似文献   

16.
英国著名现代主义小说家伍尔夫一生致力于小说形式的革新和探索,她用创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对时空概念的超凡认识,去展现人的“内在真实”,以极大的热情关注人的心灵及生命的本质.在小说《达洛卫夫人》中,伍尔夫潜入女主人公克拉丽莎的心灵来寻找人的真正的自我,通过描写她的内心世界和个人感受,揭示了生活的本质与真谛,诠释了生命的意义.伍尔夫用象征、主题语及暗示的手法来表现人物深层意识,突出深化了主题,获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7.
《达洛维太太》是一部充满实验精神的小说,充分展示了伍尔夫新颖独特的现代主义技巧。在创作中,伍尔夫大量借鉴了文学以外的艺术技巧,创造性地运用了音乐、电影、绘画等艺术表现手法构建小说结构、展现人物真实的心灵世界、揭示时代的本质特征,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小说审美表现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18.
美国小说《时时刻刻》与英国小说《达洛维夫人》)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除了《时时刻刻》所描写的三位女主人公是《达洛维夫人》的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以外,还有一条主线把两本书连在一起——书中主要人物都与‘轻生’有缘。这部作品表现出来的看似轻而易举的"轻生"现象呈献出许许多多不同的方面。他们轻生并非他们不热爱生活,而有诸多社会环境原因,女性处境问题以及生存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达洛维夫人>是20世纪欧美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详尽地记叙了女主人公克拉莉莎·迭洛雏生活中典型的一天,从早上穿行于伦敦街道去为晚上将要举行的晚会买花开始一直到晚会接近尾声为止.在这一行程中达洛维夫人遇到了休·惠特布雷德,两人进行了交谈.这一段看似简单、随意的对话却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政治权力内涵,即在一战后英国父权制社会体制下男性权威对女性的压迫及女性的反抗.本文将对两人之间对话的文体学特征进行分析,揭示文本的叙述形式中隐藏的意识形态内涵.  相似文献   

20.
弗吉尼亚·伍尔芙既是一个现代主义作家, 又是一个女性主义倡导者. 她尤其关注女性写作的历史和现状.本文主要以其小说<达洛卫夫人>为文本,探讨伍尔芙如何力图把现代主义的小说艺术和其女性创作理论相糅合,为现代女性创作现身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