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京大学程千帆和吴新雷教授新著《两宋文学史》(上海古籍版),为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两家断代文学史的专著,是著者积累数十年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的结晶,不仅史料宏富,且见解独辟,博大精深,锐意创新,体现了近年文学史研究新潮中的丰硕果实。有来三百年,文学艺苑云蒸霞蔚,名家辈出,人各有集,集各有体。本书对诸如欧阳修、王安石、苏武、李清照、陆游、辛弃疾、姜白石、吴文英、文天祥等名家的代表作都做了审美研究,其深造的识见和鞭辟入里的剖析,令读者耳目一新。本书对往昔所忽视的宋四六、南本散文、婉约派、江湖诗派,也都作…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籍中的伪书是一定历史文化的积淀遗存,其大体可分两种:一种是内容、著者造伪;另一种是书的版本造伪。它虽然不能作为该时代的史料,但可作为研究伪作时代的参考史料。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伪书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利用价值,研究古籍中伪书的科学价值、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对现时代史料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学史的重构需要在两个层面上展开,即文学史观与文学史方法的更新与拓展。文学史的重心是作家作品研究,鲁迅作为新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对他的研究已走过了七十余年的历史,各种论文论著可谓汗牛充栋,在规模和层次上都远远超过了新文学史上的其他作家研究,但这并不意味着鲁迅研究已臻完善,毋需投入更多的人力与资金。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重新解读伟大的传统极为必要,就鲁迅研究今后的发展方向而言,在学术上是日趋精微深奥,在现实意义上则必须彻底打破学术因素可能造成的囿限,向奔腾的时代大潮全面开放。王吉鹏先生与他的弟子们所著的《鲁迅…  相似文献   

4.
莎士比亚悲剧中鬼魂描写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伟大的文艺复兴时代造就出莎士比亚这样伟大的戏剧家,他以他的戏剧成就在文学史上确立了不朽的地位.当时著名的戏剧家本·琼生就曾恰当地赞颂莎士比亚是“时代的灵魂”.  相似文献   

5.
以文学作品材料作为史料,这是历代史家治史的传统。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戏曲、小说,古代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都可作为研究相关时代历史的史料。从西汉司马迁撰《史记》,大量引述《诗经》等文学作品为史料,到近代史家以文学作品为史料者,灿若星辰,举不胜举。近代郭沫若、陈寅恪等史家以文学作品与其他史料互证研究历史,突破了传统史学方法的局限,扩大了史料搜集的范围,  相似文献   

6.
对林庚在厦门期间(1946年6月至1947年7月)相关史料的考证,在此前的林庚研究中基本属于空白。在此期间,林庚不但坚持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而且将自己的新诗教育成果在地方报纸上完成了一次集体亮相,此后又参与发起并创办了《灯塔》月刊。此外,散佚在厦门地方报刊上的3首新诗的发掘、《关于写〈中国文学史〉》一文的重新辑考以及发表在厦门的“谈诗稿”的发现,这些史料及佚作为林庚文学创作与学术思想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材料,对于厦门地方文学史、学术史研究也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文学史》(系列)为郭预衡教授受国家教委委托主编的高校文科教材,包括四卷本《中国古代文学史》130万亩、一卷本《中国古代文学简史》50万亩、五卷本《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300万言、六卷本《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300万言,总计十六卷约800万亩。因其卷快浩繁,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和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分期分批粹行。这部系列丛书堪称体大思精、肆外闽中,立论新颖,涵盖全面,史料丰赠。它提供了丰富的最新研究信息,注重于阐述中国文学自身和汉语文章的民族传统特色;从史的角度上o仑,对文学的发展变化,侧重其不同的时代特…  相似文献   

8.
《两宋文学史》刍评马村宋代文学是在中国文学上上足可媲美秦汉盛唐的极其辉煌的文学,而对宋代文学史的研究却很薄弱。由程千帆、吴新雷两教授所著的《两宋文学史》(上海古籍版)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此书材料宏富,立论精审、新见迭出,充分体现出著者宽阔的视野、深厚...  相似文献   

9.
张光芒新著《现代文学史》(太白文艺出版社 2 0 0 4年 5月版 )有意识地超越出“教材型”与“合作型”文学史编写模式的束缚 ,以个人专著的形式撰写了一部有特色的“学术型”文学史。翻阅这部文学史著 ,可以发现著者富有开创性的文学史观 ,即以动态的和发展的眼光来描述现代文学史 ,使其表现为一种流动性。这种流动性的实现 ,在于著者刻意打碎了思潮史、作家论与文体史三者各自的“合法性” ,转而采用以作品为基本的和有效的叙述单位 ,通过对具体文本进行分析的方法来观照整个文学史。这样就避免了采用思潮史、作家论、文体史几大块叠加所引…  相似文献   

10.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写作实践,中国文学史的编撰面貌已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至如作品的遴选这样既关乎文学史观、又牵连具体叙述的核心问题,迄今仍为文学史家们重点关注和优先考虑.具体说来,是否需要选录?选文标准如何?怎样解读文本?作品经典化的背后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随着文学史新作的不断问世,亟需时人给予必要的检讨和探究.本文在简要梳理早期中国文学史写作历程的基础上,着重对其中几部重要史著在选取作品中的一些具体因素,如传统话语方式、史料来源、历史背景、时代潮流、师承关系、审美趣味以及政治影响等等加以分析,力图从中寻绎出贯串文学史写作的根本性命题,进而揭示出早期文学史写作对于当代文学史研究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由陈辽、曹惠民教授主编的《百年中华文学史论》(以下简称《史论》,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9月)代表了现代文学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也表明了大陆关于百年文学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史论》大胆创新,提出了不少新颖独到的见解。在大陆文学史发展分期问题上,著者提出了“百年中国  相似文献   

12.
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必须以史料为基础。史料的新发现,特别是地下文物史料的发现,丰富、拓展了文学史料,能够修正、补充甚至改变以前研究的结论,影响学术理念和研究方法,导致新的学科的形成,有助于文学史料的训诂。文学史料是文学史研究的基础,但不能把文学史料同文学史研究等同起来。历史的真相很难保存。现存的史料同历史实际相比,是局部的、片断的,存在着固有的偏向。人们在研究文学史时,不会停止在史料上,主观的介入是自然的,是不可避免的。史料是有限的,人们对史料的认识是无限的。某些新的理论和方法的出现和运用,往往能直接影响对某些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在文学史研究中,我们应当承认和重视研究者主观的作用,正确地体悟分析和评价史料,同史料本身有同构性和统一性。不以史料为基础,就会轻易地陷入意图哲学和相对主义。  相似文献   

13.
现代文学巨匠茅盾的主要文学建树及其主要特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伟大的人物一无例外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同时又是特定时代的推波逐澜、促使时代前进的弄潮儿。伟大的人物往往是在成批涌现的一代人才中涌现出来的,同时又往往能哺育和奖掖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才,所谓人才辈出,就是这个道理。作为鲁迅的同辈人,作为与郭沫若并驾齐驱且在文学成就上略胜一筹的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巨匠茅盾及其光辉的一生,特别是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璀灿建树与累累硕果,充分证明了上述规律。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 ,仅仅重视对史料的感受是不够的 ,还需要通过我们对史料的理性思辨和理论概括 ,才能使文学史感受转化为文学史话语。体现研究者这种感性和理性能力的“研究框架”的确立 ,是文学史感受转化为文学史话语的重要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15.
格林童话诞生在德国的原因很复杂,涉及到了德国的民族特性、价值观念、社会历史环境以及文学传统等等方面.应该说,就是在珍视民间文学的时代潮流和人文环境中;在向往自然和尊重儿童的价值观熏陶下;在浪漫主义文学家推崇童话的氛围中;格林兄弟这两位伟大的民间童话采集整理者又及时登上了德国文学史的舞台.最终让一颗文学明殊--格林童话在世界文学史上发出了晶莹剔透的迷人光芒.同时,格林童话则在世界文学史上永远竖起了一个无法挪移开的丰碑,缔造了一个无人企及的"童话".  相似文献   

16.
再谈金庸小说与文学革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运用诸多文学史史料,从对传统武侠观念的改造,对传统创作方法的革新,文化含量和艺术借鉴方面,说明金庸小说是"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并辨析了学术界在这一问题上的不同认识。  相似文献   

17.
文学史的研究和编撰与大学的文学史课程有着非常深厚的渊源和十分密切的关系。兴起于上世纪末叶的文学史研究热潮,不仅推动了一大批中国文学史教材的编撰,更促发了革新文学史教学的呼声。在教学的总体原则上注意开放性与务实性的结合,在授课的思路方法上讲求全局性与偏重性的辩证,在具体问题的讲解分析上做到史料与论断的并重,不仅有助于革新文学史教学,而且有助于正确处理文学史研究与文学教育的关系,促成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和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8.
顾颉刚聚书     
苏北 《社区》2013,(17):5-5
顾先生嗜书如命,广泛搜求,既出于私愿,也源自公心。他在《中国史料的范围和已有的整理成绩》中说:“我从有知识起,处于一起巨变之中,就想搜集资料,保存这一个伟大时代的史实。  相似文献   

19.
哲学诠释学经过一百多年的传播和发展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而文学史作为文学活动重要组成部分,与诠释学的关系密不可分。从史料、史观与史撰三方面均可看出细致入微的分析诠释在文学史撰写中的奠基意义。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重庆文学史》是一部综合的断代的区域文学史。这部文学史的史料有可信度,对作家作品的评价适应了区域文学史的特点,文学史的论述有相应的科研成果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